分享

《南渡北归》南渡哪里?北归何处?

 村头月夜夏忠联 2020-06-14

今天一口气看完了《南渡北归》第一部剩余的章节,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

《南渡北归》一共有三部,第一部62万字,十五章。作者岳南原名岳玉明,山东诸城人。该书被评论为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

那么《南渡北归》南渡如何解释?北归又有什么说法呢?

“南渡自因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是陈寅恪在《南湖即景》中的诗句。所谓“南渡”,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所言:稽知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虛愿。”

1937年日寇大举入侵,大片国土沦陷,政府与人民流亡西南,为第四次南渡。历史是一面镜子,立足中原的封建王朝三次南渡未归而终致灭亡。作为史学家的陈寅恪对此次南渡的前途深为忧虑,于是有“北归端恐待来生”之语。

从此书中看出,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时局的判断也分成了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知识分子的命运也随着国家的命运颠沛流离,吃尽苦头。

但做学问的,不管是跑警报,还是不停地迁徙,所带的最为珍贵的东西不是书籍就是文稿。如金岳霖跑警报的时候,常常随身携带的是未写完的文稿和私信,结果在一次跑警报时不慎将文稿丢失,成为终生遗憾。

陈寅恪在香港沦陷时,生活极度困难,为了拉拢文化名流,日本宪兵送来大米,陈寅恪将大米拖了出去,拒绝接受,坚决不做汉奸和御用文人,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这一次,南渡了,但也实现了北归,陈寅恪的担忧并没有发生,中国的抗战胜利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