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苏轼,品人生

 wenxuefeng360 2020-06-14

关键词:旷达 热爱生活 文风

如果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那是再幸运不过的事。苏轼,历史模糊了他的相貌,但是他的人格,他的浩然正气,总会符合你看人看事的标准。

他以一位大词人的身份出现在课本中,给人一种“羽化成仙”之感,却被忽略掉了真实的血肉之躯,一个什么都涉及、什么都经历、什么都能抒发感情的实体。并非说一定要事无巨细地了解他,但要知道,苏轼是一个丰满的但普通的人。

我犹豫了好久要不要写他旷达,可能你觉得“那还用问?”,但是我觉得,他的旷达并非天生,而是经历岁月人世后才被慢慢强化的情感,他初次被贬黄州之后,写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表明他当时十分凄凉难过,可后来再被贬到岭南,他却说: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前后的差异,从孤冷凄寒到安然接受, 从放大自我到灵魂超脱,旷达这个标签被喊的越来越响,人生经历也大致如此这般。

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心智也越来越成熟,成熟该怎么定义呢?是遇事不慌,抗压力强,学会为自己开脱,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本领,如果可能的话,最后再付之一笑,云:不过尔尔,我想这能称之为旷达。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的一天夜晚喝醉了酒,欲醉欲醒,看到奔流的江水,写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据说当地的县官怕苏轼真的坐着小船一去不复返,还特意调查,最后发现苏轼正呼呼大睡呢。他借着酒劲也好,屡次被贬也罢,最终是在岁月的棱角下选择了一种优越的方式,去生活。

旷达不是天生的,也需要修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需要我们经历不同的事,跨过不同的坎儿,留下不同的痕迹,在终将结束之时来一句:不过如此。

苏轼是个勤快普通人,他会因为当地富人看不起猪肉、穷人不懂得如何煮猪肉而研究流转至今的东坡肉;他会因为接济百姓不吝啬自己笔墨的消耗,让被告卖出了积压已久的扇子;他会因为自己爱喝酒就去鼓捣桂花酒的研制,却被孩子说其实技艺并不高超……

苏轼是个有浩然正气的正人君子,面对朝廷小人的得势,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上奏朝廷;闲谈写作之间,总不忘人间疾苦;拥有一颗大慈悲的心,大大小小的工程,无论是为了解决西湖的淤泥而建造的一带风景的苏堤,还是镇水成功后修建黄楼的大喜,亦或多年干旱而向上苍求雨的传奇,都深深印在老百姓的心里。

如果到现在,他会是一个爱做饭的厨子,偶尔发朋友圈炫耀;平日也爱书画,看到喜欢的素材就能画上一天,手上沾满石墨或者颜料;爱鼓捣新奇的玩意儿,说不定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关注国家大事,除了偶尔愤愤不平,更多是想出解决的办法,力求以己之力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我会说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是一个诗意的栖居的人,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并将美不断传播。把所及之景都看成生命的一部分,用最纯真的自己去享受,不管有多么忙,内心有多么疲乏,总能把烦恼与美好之景交换,身心舒坦。

钱钟书先生说: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这当然是名人自我谦虚的话语,但放在我身上再正确不过了,而且我有一个毛病:两份感情硬要憋出八分流露,自然,结果是堆砌和不连贯。

但对于苏轼这样的大家,他笔下的一定是他感情的最自然流出,有时那转瞬即逝,想到了就立马要写下来,就像他把速成的诗涂鸦在路旁的树干上一样。他说写文章: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所以他的诗乍一看竟能与陶渊明的诗不分高低,他的诗能像杜甫一样悲悯贫苦,当然,他独创的词风,便不必多言。

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信手拈来,还有一种有趣的暗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写给歌妓李琪的诗:

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前两句乍一看没什么新奇,歌妓可能也着急了,过了一会儿又请苏轼把诗续写完毕。谁知坐中笑谈饮酒的苏轼抓住了杜甫没写过海棠一事,写下了这么切合时宜的诗句,这名歌妓也因此被大家所知。

还有一首要提及的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或许你像我第一次知道 天涯何处无芳草 竟然出自苏轼之手时而感到惊讶,也体会到了那种“人人意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挫败感,但这还不能算是我提及这首词的全部原因。

原因是:我曾经模仿它写了一首。
蝶恋花 疑今立冬日
雨静云舒残红少。雀鹊共檐,细拨晶莹袄。枯叶蝶悲倚风抛,无意入地土含笑。
南旧绿新北黄糙。南树犹盛,北树芳华老。荣肥衰瘦天然道,何事喜春冬日恼?


当时不知耗费了多少脑汁,在措辞上和景物的选择上换了又换,但还是缺乏哲理性,这就让我更加佩服苏轼这位大家,眼睛看到了,心中自然有数,挥笔即就。

文字的意义对笔者来说,在于记录本身,对于读者而言,在于沟通和传播。苏轼一定不知道千年之后仍有人读着他的文字或兴奋、或感伤,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现在记录下的文字多年以后会在何时何地,重现当时被扩大的感情。

记录是一种美好,即便不能成为苏轼般文采斐然,尚可为自己保留一份记忆,何乐而不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