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称为布衣农家的邓石如,是怎么成为一代宗师的?

 暮云深 2020-06-15

魏晋以降,篆书一体逐渐走向了沉寂,邓石如的出现,接继了小篆的香火。布衣书家邓石如于篆、隶、楷、行、草书及篆刻无所不工,尤其以隶法融篆,开创性地树立了清人流派篆书的典范而为世人称道。

被称为布衣农家的邓石如,是怎么成为一代宗师的?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邓石如出生于清寒书香门第,其祖父、父亲书画均有一定造诣,淡泊名利,无意仕途,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9岁随父读书,10岁辍学,14岁“以贫故,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然而在其家庭的影响下,对书法、金石、诗文有浓厚的兴趣,尤好篆刻。17岁时,应嘱为“潇洒老人”作《雪浪斋铭并序》篆书,博得时人称赞,名誉一方,从此踏上书法篆刻艺术人生之旅。

被称为布衣农家的邓石如,是怎么成为一代宗师的?

乾隆三十九年(1774),邓石如在寿州循理书院做教书先生,常为诸生刻印和书写篆书扇面,深得院长梁献赏识,遂推荐他到金陵(今南京)举人梅谬处求学。梅家是康熙帝御赐奇珍翰墨最多的望族,家藏秦汉以后历代许多金石善本。邓石如得以在梅家留住8年之久,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大饱眼福,获益良多。并相继结识了徽派著名金石学家方君任和溪南经学家程瑶田,及翰林院修撰、精于篆籀之学的金榜。经梅谬和金榜举荐,又结识了户部尚书曹文埴。后来数年间,邓石如遍游名胜,访师问道。临摹己所能见的了大量古人碑碣,砥砺锤炼,纵观博览,悉心研习,苦下其功,遂书工诸体,时人赞誉“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

被称为布衣农家的邓石如,是怎么成为一代宗师的?

邓石如尤其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自成一家,称为神品。康有为曾评:“完白山人尽收古今之长,而结胎成形,于汉篆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开百祀。后有作者,莫之与京矣。”又说:“完白得力处在以隶笔为篆,吾当谓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鑑禅师,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天下有识者,当自知之也。”邓氏虽一介布衣,其大成艺境于书法史之地位可见一斑。乾隆五十五年秋,邓石如应曹文埴邀请至京都。书法家刘文清、鉴赏家陆锡熊见其书法功底气象,甚为惊叹,赞曰:“千数百年无此作矣。”然毕竟是无学历功名的“乡村野夫”,后遭馆阁体代表、内阁学士翁方纲为首的书家排挤,被迫“顿踬出都”。然而公道自在人心,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云:“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

被称为布衣农家的邓石如,是怎么成为一代宗师的?

乾隆五十九年(1794),邓石如云鹤倦游,回归故里,买地40亩,建“铁砚山房”而居。接贫济苦,书以载道。此10年间,邓石如60岁时,他游京口,结识包世臣,为其授书三年,要诀示之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清嘉庆十年(1805),邓石如得知泾县有8块碑需以大篆、小篆、分书、行楷各体书写,慨然应邀,仅书一碑因病而归,阴历十月卒于家。邓石如死时,相伴情深之鹤发出尖厉的唳声,哀鸣数日后,空中一个盘旋,消失在茫茫青空之中,羽化而去。布衣书家,草堂仙羽,情留古今,人鹤双归。

被称为布衣农家的邓石如,是怎么成为一代宗师的?

因此,我们还可以看出邓石如艺术成长奉行知行合一,性廉介,道教修身,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由于诚心于艺,心静志笃,常得贵人相助,转益多师,虽一介布衣,终成一代宗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