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曲创作漫谈】“诗-格式”的记忆(附录)

 虹72 2020-06-15

转:呼正林-镜缘斋的博客

【诗词曲创作漫谈】

“诗-格式”的记忆(附录)

作者:呼正林

【附录】律诗的拓展

一、排律

律诗的一种。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之“排律”。 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多的长达五十韵,甚至一百韵以上。亦可隔句相对,称为扇对。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

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杜甫以后,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代书诗寄微之》竟长达一百韵。韩愈、孟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见贫乏。

排律之中,还有一种试帖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所以也叫“赋得体”),并限定韵脚,为科举考试所采用。

《上韦左相二十韵》[唐]杜  甫

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八荒开寿域,一气转洪钓。

霖雨思贤佐,丹青忆老臣。应图求骏马,惊代得麒麟。

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韦贤初相汉,范叔巳归秦。

盛业今如此,传经固绝伦。豫章深出地,沧海阔无津。

北斗司喉舌,东方领缙绅。持衡留藻鉴,听履上星辰。

独步才超古,馀波德照邻。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

岂是池中物?由来席上珍。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

才杰俱登用,愚蒙但隐沦。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

回首驱流俗,生涯似众人。巫咸不可问,邹鲁莫容身。

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为公歌此曲,涕泪在衣巾。

二、柏梁体

七言古诗的一种,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相传汉武帝在柏梁台上和群臣共赋七言诗。然《柏梁》以前如汉高《大风歌》、 荆卿《易水歌》……可见此体已久有之,非自《柏梁》始。只要每句联句用韵,即为柏梁体。

“柏梁体”诗有6个特点:① 最初只有七言,没有五言。② 最初押平声韵,一韵到底。③ 可以有重韵。④ 逐句入韵。⑤ 前后句意不相属。⑥ 不拘句数。

下面这首诗,就是汉武帝带领诸大臣在柏梁台宴筵时共赋的那首著名的柏梁体七言诗。

《宴柏梁台.赋诗》[汉]汉武帝 等

日月星辰和四时,( 汉武帝 )  骖驾驷马从梁来。( 梁  王 )

郡国士马羽林材,( 大司马 )  总领天下诚难治。( 丞  相 )

和抚四夷不易哉,( 大将军 )  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

撞钟伐鼓声中诗,( 太  常 )  宗室广大日益滋。( 宗  正 )

周卫交戟禁不时,( 卫  尉 )  总领从官柏梁台。( 光禄勋 )

平理请谳决嫌疑,( 廷  尉 )  修饰舆马待驾来。( 太  仆 )

郡国吏功差次之,( 大鸿胪 )  乘舆御物主治之。( 少  府 )

陈粟万石扬以箕,( 大司农 )  徼道宫下随讨治。( 执金吾 )

三辅盗贼天下危,( 左冯翊 )  盗阻南山为民灾。( 右扶风 )

外家公主不可治,( 京兆尹 )  椒房率更领其材。( 詹  事 )

蛮夷朝贺常会期,( 典属国 )  柱欀欂栌相枝持。( 大  匠 )

枇杷橘栗桃李梅,( 太官令 )  走狗逐兔张罘罳。( 上林令 )

齿妃女唇甘如饴,( 郭舍人 )  迫窘诘屈几穷哉。( 东方朔 )

当然柏梁体诗,并不仅仅限于群体共赋,也可以有一个人单独完成,只要符合柏梁体的基本特征,也属于柏梁体诗。下面这首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就是一篇独立创作的典型的柏梁体诗作。

饮中八仙歌 [唐]杜  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三、古风式的律诗、古体诗和入律的古风

在每句字数相同的律诗中还有三类诗,这就是古风式的律诗、古体诗和入律的古风。这三种诗给人的感觉,似乎没有区别,这种表面的一致性仅是视觉形式。但从诗词格式的应用方面来看,不但与律诗严格的格式不符,而且相互之间也是有明显区别的。下面我一次介绍这3种诗体。

⒈ 古风式的律诗

下面这首崔颢的《黄鹤楼》是非常著名的,但这首诗之所以为被标记为七律,就是因为这首诗不是七言律诗,而是前4句诗古风后4句是律诗总合起来的一首古风式的律诗。

《黄鹤楼》[唐]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一句的第4个字按律诗的要求,本应用仄声字,但却用了平声字“乘”。这一句中的第6字本应用平声字却用了“鹤”这个仄声字。同样道理,第3、4句中的“一去”、“不”、“空”在平仄上也是恰好相反。

之所以,前4句话有6个字出现了偏差,这是因为在那个时期对律诗创作的格式还没有完全定型。这样的诗,因与后来定型的格式不同就被后人称作鼓风式的律诗。

⒉ 古体诗

这是一种在律诗定型后创作的一种只要求押韵,可以不讲平仄、对仗的一种诗体。下面这首陆游的《醉歌》就是这样的形式,除11、12两个联句对仗外,再无对仗的联句。而且平仄也不符合律诗的要求,“於乎此何心”和“平生为衣食”两句则是最典型的例子。

《醉歌》[宋]陆  游

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

不得为长虹,万丈扫寥廓;又不为疾风,六月送飞雹。

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

於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

心虽了是非,口不给唯诺。如今老且病,鬓秃牙齿落。

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壮心埋不朽,千载犹可作!

显然这样的诗不能叫律诗,后人给它起的名字就是古体诗。那么我们今天的人写出这样的诗可以叫古体诗吗?我认为,今天的人写出的这样的诗是不能叫古体诗的,因为写作的人不是古人。今天的人写出的这种诗,只能就叫现代诗,实际上就是顺口溜,即顺嘴溜达出来的诗。

⒊ 入律的古风

入律的古风,大致上讲,恰好与古体诗唱对台戏。这种诗体平仄、对仗严谨,而惟独是押韵出现了变化: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线面这首王勃的《藤王阁序.诗》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滕王阁序.诗》[唐]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我们把这首诗从中间断开,就是两首完全符合七言绝句的律诗。但是这8句话是一首诗,这样的话韵就发生了问题,使用了两个韵。这样的诗就被称为入律的古风。什么样的诗叫做入律古风呢?入律古风必须具备下面的条件:

⑴ 平仄:全用律句或准律句(仄仄平平仄平仄);

⑵ 用韵: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

⑶ 对仗:严格要求对仗,强调使用工对。

⑷ 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四、杂言诗

基本的规律是每句都以3~11字为基本要求,1、2个字成句的极少,没有超过11个字的句子。杂言诗的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能给予人奔放、磅礴、荡气回肠的感觉,尤其便于抒发无所拘束地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气势胜的诗人,对杂言诗都是比较偏爱,李白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杂言诗的创作者。下面就是李白相当著名的那首《蜀道难》。

《蜀道难》 [唐]李  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从诗的发展史上看,杂言诗应当是现代诗最早的雏形。应当说,正是古代的杂言诗为我们今天的现代诗歌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种杂言诗,在唐代应当就是那个时代的现代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