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掉“诗圣”滤镜,带你还原生活中的杜甫

 风吟楼 2020-06-15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当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辗转入蜀,隅居草堂的日子里,挥笔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今天我们跟着书本旅行团来到成都的杜甫草堂,去了解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后的故事。

杜甫被称为诗圣,那你知道杜甫是个好爸爸吗?

走进杜甫的茅屋,中间一张木质的书桌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中年杜甫,当然也避免不了要带娃,而这个书桌正是当年杜甫教孩子读书时用的桌子。作为父亲的杜甫堪称优秀,不仅亲自教孩子读书写诗,还时不时地上起了体育课,《进艇》一诗中的“晴看稚子浴清江”,写的正是杜甫带着孩子们在浣花溪中游泳的幸福时光。

你知道杜甫当年是如何搭茅屋的吗?

其实唐朝时期的成都平原很富庶,人们建造茅屋并不一定是因为贫穷。四川盛产竹子和黄茅,它们价格低廉、轻便耐用,便于就地取材搭建茅屋。同学们眼前复建的草堂,就是用竹子做成房屋骨架,用竹皮劈成篾条作为绳索,捆扎固定后,用茅草一层又一层地覆盖和加固,来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

屋漏偏逢连夜雨,杜甫当年到底遭遇了怎样的情景?

草堂前,书本旅行团也体验了一回茅屋搭建,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杜甫当年搭茅屋时的辛苦。同学们想到杜甫亲自建造的茅屋落成不久,就经历了秋夜狂风暴雨,屋上茅草被卷走后,屋漏床湿,该是多窘迫的情景。而此情此景之下,杜甫仍旧不忘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正是他被后世尊为“诗圣”,辉映千古的重要原因。







跟着书本去旅行

《杜甫与茅屋的故事》

播出时间:2020年4月17日 18:54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吴若瑜 于宛宁 贾文杰(实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