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我们仨》

 梦影红楼 2020-06-15

我听说最高格是沉默是金,又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然而有一天,我在看昆曲《春江花月夜》中场休息时邂逅了我的一个学生,一时兴起,和她聊了几句。但是后来她对我说,就是这几句,让看了半天一直觉得沉闷、难懂的《春江花月夜》一下顿悟、感动了。

不知为什么,我也突然心有所动。我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说那么多,因为“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但是,或许我的很多学生,和这个公众号里的读者,他们是喜欢的、懂得的,连林妹妹都说“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所以,何妨啜茗清话一二经典,比如说,细读一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呢?

最初设想,《我们仨》这本书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绛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

1996 10 月,钱瑗已经非常衰弱,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断续续写了5 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绛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钱瑗最后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226日,她去世的前6天。

钱瑗和钱钟书于90年代末先后去世,遗下近九旬杨绛在世,自此深居简出。几年后她为永志亡女亡夫,决定振作提笔,于《我们仨》写下她那一家人的人生故事,记录那段“悲怆而温暖的旅程”,思念那些故人故地。其中不仅仅用梦幻的方式讲述了钱钟书和钱瑗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二人游学欧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种种往事。

《我们仨》用平平淡淡的语言,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记录三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人感受到真切的情感。

杨绛在描写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及其注重细节描写,常常利用典型性细节突出人物性格,尤其是在描写钱媛幼年的聪慧时,更是将这种典型性细节描写运用得淋漓尽致,在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中的第七节说道:1941年,钱钟书辗转回到上海看望家人,年幼的钱媛此时已经两年未见父亲,彷佛陌生人一般,她看见钱钟书与杨绛很亲密,不放心,想赶走爸爸,这时她对钱钟书说:这是我妈妈,你妈妈在那边。充满童趣的话语,充分显示了钱媛的天真与活泼,面对女儿的这一反应,钱钟书无可奈何,书中描写到:“我倒要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四岁左右的钱媛面对这一问题时,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才认识的,这话一出口,连杨绛都感到非常惊奇。这一细节的描写,展现出钱媛的聪慧,又表现出了杨绛一家三口相聚时的温馨气氛。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做各自力所能及的事情。(杨绛《我们仨》)

《我们仨》以半虚半实的手法记录丈夫、女儿离世的哀愁,打破了一般认为散文不能虚构的观念。如《我们仨》记录了杨绛在丈夫及女儿患病住院至去世期间,不断奔波于家中及医院。她把这段回忆形容为一个“万里长梦”,梦中每日经过“驿道”上“船”探望丈夫,分别用“船”借代医院、“驿道”借代人生最后一段路。

杨柳

《我们仨》里一个重要的意象,是驿道边的杨柳。

文中杨柳的描写不断出现,写得最多的是寒柳和秃柳:驿道上又满满地落叶,一棵棵杨柳又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棵棵秃柳。柳树是古代诗歌表达离情别绪这一母题的原型意象,是中国抒情传统中的分离树,它所含的韵味是苦涩的。

《诗经·采薇》早就有这样感人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王夫之早已说过,昔日不舍离家,杨柳吹拂;今日心急归来,却雨雪泥泞,这是“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历代诗词中更有无数描写柳岸边送别的著名作品,宋词中柳永的《雨霖铃》更称名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然而最伤感的,莫过于宋周邦彦的《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写柳阴、柳丝、柳絮、柳条,将离愁别绪充分借柳树渲染。

到了词的最后,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别浦那里只有水波回旋,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只有守望之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青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然而却只能是暗滴,背着人独自滴泪,因为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伤。

青青垂柳,已是生离,那寒柳秃柳,不啻死别!杨绛笔下,柳树荣枯,岂是梦境?更是心境!

古驿道

《我们仨》中开篇的古驿道上相聚相失,当中写到的古驿道、客栈、小船,其实是指钱钟书最后住院直至逝世的日子,古驿道就如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黄泉路。而在黄泉路与另一个世界之间,横亘着忘川河,所以杨绛用船来指代钱钟书所住的病房,文中写到船在渐渐漂向下游,其实就是暗喻钱钟书的生命在慢慢接近尾声——接近河的另一端。仔细看文中的描述,再对照钱钟书及钱瑗先后入院的过程,不难发现这一章古驿道说的就是我们仨最后相失、天人永隔的那段时日。

古驿道不仅仅同古书上象征着离愁别绪,更像征着人生旅途结束,这一段古驿道是人生的必经旅途,不可逃不可避。正如李白所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我们所有人,都走在这条光阴的路上,一去不返!

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失散,杨绛与钱钟书以及钱媛的一切聚散都在古驿道上演绎。在这古驿道上,杨绛将钱钟书送了一程又一程,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船远去,即便是自己如何想变成山下的石头,守望着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也不可得,最终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在三里河的家里。

茫茫黄泉路,踽踽独行人——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送别了挚爱的亲人,如今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用文字缅怀逝者,迷茫而又坚定地继续守候着这份回忆……

自死徂生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然而全书的结构非常特殊,是从死到生的倒叙。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一般来说,记叙都是从出生到死亡的顺序,杨绛的《我们仨》为什么反常地倒叙?而且从死到生?

也许,看到香港中文大学《独立时代》杂志社微情书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你还在我身旁》会让你顿悟:

据说,这是作者为了纪念去世的母亲所写的一首诗。全诗列举了所有不可能的出现,放弃最珍视的东西,只是为了交换一个人生倒带的可能!

所以《我们仨》的结构,从最苦涩到最甜蜜,也是多么希望人生可以倒回去。

亲爱的朋友,但愿从《我们仨》中有所领悟吧,珍重今日时,怜取眼前人!因为我们所有的人生,无法倒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