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澳大利亚人对肉派情有独钟?

 环球情报员 2020-06-15

要说各国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你能想到什么?美国的汉堡、日本的寿司、越南的河粉(Pho),还是韩国的泡菜?

不可否认,大部分人之所以对这些食物耳熟能详,除了来自于电影、电视等媒介的传播外,也是因为在各个城市的美食街或食阁处,此类食物颇为常见。

然而,对于澳洲人民十分钟情的酥皮馅饼—肉派,却鲜有人知。除了在澳洲长期生活过,或者专门研究过澳洲食物的美食爱好者或旅行爱好者以外,大概不会有其它的异国人民会了解,肉派对于澳洲饮食和文化的深刻意义

肉派不仅成为澳大利亚的国菜(National Dish),也被新西兰认为是其文化的一部分。

▲澳大利亚(右)和新西兰(左),傻傻的分不清

肉派虽然外形普通,但却是澳洲人民的文化象征。无论是路旁的加油站、市区的面包房、购物中心的糕点展柜、还是超市的冷冻熟食区,巴掌大小形似蛋挞的肉派总有一席之地。

同时,在澳洲的社区商业街,也经常能看到各种“肉派餐厅”,那是一种以肉派为主打,附加少许甜品和饮品销售的快餐式餐饮店。

如果要找个参考的话,大概就类似于中国的包子铺,以包子为主,同时搭配一些小菜和粥类的小吃店那种。

口味多样的澳洲肉派

澳洲人都说:“你很难找到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的派,能比澳洲肉派的口味多样化!”

在肉派的展柜前随便扫一眼,你便会因为整页菜单的肉派名称而引发选择恐惧症。培根鸡蛋派、火腿蘑菇派、鸡肉蔬菜派、蘑菇韭菜猪肉派、猪肉肉碎派、牛肉派、三文鱼派、袋鼠肉派……有点像相声中的报菜名儿。

总之,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配搭都可以被澳洲人民用来做派的内馅。这种混搭总能给初次尝试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味蕾惊喜。

▲各种口味,任君选择


肉派的来源

澳洲的肉派与澳洲历史几乎是以相同的步伐发展的。关于澳大利亚,较早的文字记载源于1606年至1788年的航海大发现时代。

在17世纪早期,欧洲不同国家(荷兰、法国、英国)的探险家们相继来到澳大利亚这片有沙漠,有海洋,有山丘且植被茂密的南半球大洲。

随着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达到鼎盛时期,英国在迅速扩张领土的同时,于1788年1月26日(澳大利亚日),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东南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新南威尔士,作为英国犯人的流放地

▲澳大利亚升起了英国国旗

到了1851年,澳大利亚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点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发现了金矿,大批人群从世界各地来到澳大利亚这片热土,加入了“淘金”的队伍。多元化民族的到来也带来了多元化的习俗、语言和美食等。

在中世纪,英国人已经开始吃起了肉派,因此,最早期的移民便把肉派带到了澳洲大陆。

淘金热时代的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水源丰富且游牧地域广阔。直到现在,澳大利亚的人口也刚超过2500万,和一个上海市差不多,但与澳大利亚7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相比相当不匹配。

地少人稠常年阴冷多雨的英国相比,澳大利亚广阔的土地和沿海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简直就是上帝给英国人的恩赐,一批批主要来自英国的淘金者们在这里定居的同时,也大力发展了农业和畜牧业,其中牛、羊尤为突出。

那么为什么澳大利亚居民以肉派作为烹饪的象征呢?

事实上,主要是因为这类食物制作所需的原料唾手可得。肉派的制作离不开小麦粉和肉类,而当时人们不像现在人一样注重所谓的清淡和健康饮食。

那时候,人们对肉类的关注总是很坚定,但对蔬菜的重视程度却较低,因此在澳大利亚牛羊肉和小麦粉产量丰富的前提下,肉派就成了十分适合定居者的食品,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繁荣的畜牧业


肉派的发展

如今,人们在糕点展柜购买的打包带走的肉派,通常被装入纸袋给顾客;而在肉派餐厅购买且在店里享用的话,肉派上会挤上番茄酱,同时和新鲜的蔬菜搭配食用,肉派外皮酥脆,肉馅汁多味美。

1788年6月,澳大利亚在庆祝国王生日(也就是英国君主)的官方宴会上,肉派第一次出现在宴会菜单上;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也为肉派后来成为澳大利亚饮食文化的标签起了决定性作用。

到了19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澳洲经济的逐步提升,以及不断扩张的铁路网,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往澳大利亚,肉派也因此得以迅速的发展,成为往来旅客途中的必选主食。

早期澳大利亚商业街上的肉派商店


肉派工厂的诞生

肉派开始逐渐以产业化的形式发展,澳洲历史上第一家正式的肉派工厂店始于悉尼。19世纪80年代,随着一位名叫乔治·萨金特的人移居澳大利亚,澳洲肉派的历史篇章也重新被谱写。

1886年,乔治和他的妻子夏洛特,开设了他们的第一家面包店。这家以面包店形式出现的商店,从1960年开始,便单纯的专注于生产馅饼(澳洲肉派)。

到1963年,悉尼的批发市场每年大约生产6000万个馅饼,萨金特家族作为肉派的产商,占据了逾90%的市场份额。

澳洲肉派在澳洲饮食文化中逐渐提升的影响力,需追溯至1981年。当量产派始祖萨金特家族于1981年开启“冷冻肉派”时代起,肉派开始成为了人们繁忙生活节奏下不可或缺的饮食部分。

澳大利亚国土庞大,中西部城市分布稀疏,短时间内将肉派从东南人口密集区运输到全国各地,就需要依靠庞大的物流系统和冷冻技术,而萨金特家族做到了

冷冻肉派通常由6-12个为一袋,真空包装后,又被分放到澳洲的各大主流超市去售卖。

这对于下班较晚的通勤族或者懒于下厨的懒人族来说,只需要放入微波炉加热就可以吃到肉汁蔬菜兼备的馅饼,简直是一个巨大的生活福音。

除此之外,肉派所具备的小巧便携、口感丰富、营养兼备的特点,也成为了上班族午餐的绝佳选择;亦或者可用作派对点心、学生郊游的餐点等。

澳洲肉派不仅是每个澳洲人谜之依赖的食物,在它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也是很多名人大咖十分热衷的食物之一。众所周知的肯德基创始人就在其中。

肯德基创始人哈兰 · 山德正在吃肉派,照片拍于1974年


澳大利亚的文化标签

澳洲肉派在2003年的时候,被新南威尔士州的州长Bob Carr封为国家美食(National Dish)。现如今的数据统计显示,澳洲肉派的生产数量约为每年2.7亿个,而每个澳洲人平均一年要吃掉12个肉派。

澳洲肉派与澳洲的国民运动—澳洲足球(Footy Game)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球场上的肌肉,口中的鸡肉”是澳洲人民的名句,就像美国人看棒球赛必须配热狗一样,澳洲人在观看国民运动Footy Game的时候,大部分人也都会一边观看比赛一边吃热腾腾的肉派

据悉,在一场约4万观赛人的澳洲足球比赛中,现场观众里,每8个人里就会有1人在现场购买肉派,相当于一场比赛,就有5000多个肉派被售出

而在2014年的墨尔本板球赛观赛场上,更是创造了30万份肉派的销售纪录。

▲“运动场上的肌肉,口中的鸡肉”,体育与美食都不可辜负

对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澳洲人来说,若你问起他们从小到大关于食物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肉派”,正是这种根植于记忆里的味道,让澳洲肉派最终成为澳洲的一枚文化标签。

作者: 叶小贝   编辑: Thomas (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