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惟有相思似春色”,王维:吾一动念,天下皆春,伴你天涯

 等着l70smp782j 2020-06-16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左右“知南选,至襄阳”,于是后世文人便根据此诗的诗题与前两句,猜测此诗大概便是作于这期间,作者在长江上游送别友人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

江东,是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与诗中的“临圻”都是指友人要前往的地方。“渡头”是送别之地,“杨柳”与“行客稀”是送别之景。唐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直至今时,杨柳已经成了文学作品里普遍的送别意象。

行客稀少的渡头,颇是凄清,诗人与友人折柳送别,然后看着友人登船缓缓离去。这两人,一个站在渡头上,一个站在船尾处,各自不舍的心绪越来越强烈,于是作者劝慰:我对你的不舍与思念,如同沿途两岸的春色那样,将陪伴你直至归处。

“惟有相思似春色”,王维:吾一动念,天下皆春,伴你天涯

真是好一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明人唐汝询在《唐诗解》里评价:盖相思无不通之地,春色无不到之乡,想象及此,语亦神矣。相思是畅通无阻的,可以到达它想要达到的任何地方,而春回大地,万物也是无一不染春色的,两者于是便能契合融洽,造一无限之境。

它比之李白说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更上层楼。这份“相思”无边无际,友人路途目光所及,皆能于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里感念到我的思念。其实“送君归”的,不但有两岸的春色,无边的思念,更有作者“我”,其本身早已随着“相思”之念起,融入了万物。

“惟有相思似春色”,王维:吾一动念,天下皆春,伴你天涯

禅宗里有个著名的公案: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在动,一僧说是幡在动,最后六祖慧能说是心在动。王维对佛家学说有很深的研究,有“诗佛”之称,他的很多诗歌与画作里都不自觉地融入了这种“唯心说”的禅理,所以能生出妙不可言的境界。

而人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在情感表达上,“心”占据着绝对的地位,它不讲道理,但又往往符合自然之理。譬如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明明是自己在想念妻儿,却写妻子在对月思念自己。文学里的这种对写法,就让对方与自己产生了“共情之心”。

“惟有相思似春色”,王维:吾一动念,天下皆春,伴你天涯

南朝诗人江总的妻子在某个雨过天晴的日子里,看见庭前青草芊芊,觉得甚是可爱,于是心中一动,跳到丈夫跟前翻动着罗裙,对丈夫说:“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后来五代诗人牛希济化用这种“心妙”,在《生查子》中写道:“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

牛希济的《生查子》写的是一对男女在清晓分别时的情景。词作最后,女子对男子万般叮咛,说出了这句意境无限缠绵的话。她说:“你以后见天涯芳草,都要想起这就是我身穿的翠裙颜色啊。”实际上,见草色想到裙色,想到裙色便是想到人儿,女子的潜台词是:你以后眼里看见的每一棵青草都是我啊。这样,她就把“长相思,勿相忘”这种情感表达出了一个极高的境界。

“惟有相思似春色”,王维:吾一动念,天下皆春,伴你天涯 

这就跟王维的“春色”一样,友人眼里的每一份春色其实都是王维。思念里融入了春色,春色里融入了作者“我”,“我”虽站在渡头,但也早已随你一起上船,送你直至归处。

这种非理性的不由分说的“心之妙理”,在尤为感性的文人笔下最得奇妙,因为他们一旦动念,则天下皆春,万物即我。这个天下乃至这个宇宙,还哪里有他们的情感到不了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