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流才子李叔同为何突然遁入空门?

 zjshzq 2020-06-16



1

第一次来到上海

李叔同是19岁那一年来上海的。他家原来很富有,父亲曾官至吏部,居天津时经营盐业,身后留下的家产不少。来上海的前一年,李叔同奉母命刚与一个姓俞的女子成了亲。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突然携家眷南来上海呢?


一种可能是同家庭的某些龃龉有关。他早失怙,父亲在他5岁那年就去世了,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长兄早逝,二哥比他长12岁,自己的生母则是侧室。这样的家庭是不容易共处的。

而另一种传说是同当时的政治风云有关。戊戌政变一发生,九月下浣的一天子夜,李叔同的一位好友,在天津府衙门做事的人就赶到天津河东地藏庵前陆家胡同李宅,秘密通知他变法失败,康梁亡命,六君子被害的消息,并且说可能祸及李公子。李叔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匆匆离开天津,经海道南下,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的。

这一段在上海时间较长,他读书交友,热情奔放,自认为是一生最为幸福的时期。他家在上海原有一爿大钱庄分号,生计不成问题。一到上海,掌柜就为他安排了一个住所,地址在今金陵东路卜邻里。

2

第二次寄居上海
李叔同第二次寄居沪上,是日本留学回国后的第二年,即辛亥革命后一年。辛亥革命成功,腐朽的清政府被推翻了,给进步的知识分子带来极大的振奋,李叔同心头重燃起希望之火。

这个时候,刚过而立之年的李叔同,是多么希望能为祖国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事业!

他在教书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到办报上。1912年春,孙中山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不久,李叔同就应聘到上海担任《太平洋报》的编辑。这份报纸创办于是年4月1日,主要创办人是孙中山的秘书姚雨平,主笔为叶楚伦,总经理朱少屏。当时为这份报纸撰稿的著名文化人不少,如柳亚子、陈师曾、黄宾虹等都常为之写文章。《太平洋报》的报头是李叔同的手笔,广告文字与图案大半也出自他之手。编辑部同仁工余之暇常出入于歌场酒肆,而李叔同却常常独自在楼上的一间小房间里埋头写作。

3

突然剃度出家

1918年,中华大地正在酝酿着五四运动的大风暴。这一年的夏天,李叔同突然离开自己的至亲好友,披剃于虎跑定慧寺。他不仅别了自己的家人,把书籍、字画、衣物等也分赠给朋友、学生和校工,连自己钟爱了大半辈子的音乐、美术也撒手不干了。那一年,他才39岁。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走上这条路呢?是家庭的烦恼?是工作上长期积下的苦闷?是悲于一些挚友的作鸟兽散?还是别的什么缘由?他的挚友夏丐尊写过他出家的经过,他的学生丰子恺撰文阐述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但是似乎都并没有真正揭示出他的内心世界。一个才华横溢、豪情满怀的才子,竟然抛弃一切,遁入空门,这始终是个难解的谜!

李叔同的家庭生活有曲折。他的第一夫人俞氏,比他本人大两三岁,是母命难违下成亲的,琴瑟不甚谐和,是可以想像的。在日本留学期间,记者问他有无“太太”,他直截了当地说:“没有,是一个人。”要是夫妻感情好,不会是如此回答。在日本,他结识了一个叫幸子的姑娘,双双一起回国,并定居于上海,即便是他在杭州、南京执教,也还常来团聚。要是说仅仅是家庭生活的原因促使李叔同出家,似乎也难圆其说。

是工作的苦闷使他解不开心头的结,大概可以说是个因素,因为当时他对浙江第一师范当局有不满,朋友之间是有所风闻。但是,李叔同是个极谦和的人,为人际关系上的一些不愉快而出家,也说不通。

不过,李叔同出家的缘由,从一些回忆录中多少也还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丰子恺是李叔同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在1957年写的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中讲到这样一个细节:李叔同即将剃度的时候,送给丰子恺一个亲笔自撰诗词手卷。当时李展开手卷中的一首题为“将之日本,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的词微笑说:“我作这阙词的时候,正是你的年纪。”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正是:“是祖国,忍孤负!”


4

判若两人的苦行僧

李叔同出家后,一时判若两人。他行云流水,居无定所,完全成了一个苦行僧。有一年他从白马湖到绍兴,有人到船埠去接他,见他上岸时,一套行李外面包的是破烂不堪的草荐,网篮里的木制面盆,已褪去了原有的红色。而他对这些破败的东西,还爱惜得如同珍宝。一个名盛一时,过惯豪华生活的李叔同,谁也没有想到会俭朴至如此。

黄炎培记述这样一件事:李叔同出家后,他的夫人到上海,要求黄炎培当时的夫人及另一位女友一起到杭州找李叔同,走了几个寺庙,好容易找到了,要求他同到岳庙前一家素食店共餐。席间,三人有问,叔同才答,终席,从不自动发一言,也从不抬头睁眼向三人注视。饭罢,李叔同告辞,雇一小舟,一人上船,船开行,也不一回头。船一浆一浆荡向湖心,埋没湖云深处,什么都不见了,始终未见叔同对三人一顾,叔同夫人大哭而归。
李叔同就是这样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了!

1942年,抗战进入最艰难的岁月。是年阴历九月初一,李叔同手书“悲欣交集”四字给侍者妙莲,三天后圆寂,这是他自知不久人世时的最后遗墨。“悲”的是什么,“欣”的是什么,他没有说。是不是忧国忧民之心临终也未泯灭呢?这就无从知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