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月菱角香

 人在西京 2020-06-16


八月中秋节,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美食的季节,各种美食层出不穷,穿梭于千家万户的厨房餐桌,流连在人们的嘴角舌尖。此时的最高代表—月饼其实已经沦落为一种应节象征,像冰冷的月亮,被人们高高贡着,丝毫勾不起人们的食欲;而霸占餐桌的明星代表要算横行于全国市场的大闸蟹,橘黄的蟹黄和肥白的蟹膏引得人们垂涎三尺,必欲饕餮而后快;而我在此时常常想起青青白白的菱角。因为现在生活在北方,吃不到菱角,越是吃不到,越是想起小时候在家乡与菱角的情谊。

菱角是一种很古老的植物,早在《左传》里就有记载,几千年来,一直伴随着人类。

改革开放前,商品经济落后,农村里很多的食物都是自给自足,需要花钱购买的食品基本上只能浅尝辄止,食不知味,很不痛快。中秋节的月饼就是这样,一个月饼被切分成数块,兄弟姐妹一人一块,不禁联想到三国里的“一盒酥”的故事。而菱角就不一样了,大大方方的,随便吃,只是大人们常提醒孩子别吃撑了。

老家在江苏里下河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河流沟叉,纵横交错。夏天,菱叶田田,碧绿万顷,黄白花过后,便结上了果实,到了仲秋,顺手提起一个菱蓬,底下零零挂挂的十几个,饱满壮实。前后可以采摘数次,收获颇丰,足够全家人胡吃海塞,吃不完的,挑皮糙肉厚的储藏起来,第二年下种,往河里一扔,一到夏天,又是一望无际的碧绿菱田。

菱田还有副产品,绿肥油油的菱叶菱茎常常吸引了许多鱼儿来栖。用竹竿在菱田中间拨拉出一个空地,垂下钓竿,不一会,就能钓上倔跳挣扎的鲫鱼来。正如明朝诗人杨基所写:船头老翁一尺须,斗量菱角兼卖鱼。

采菱最有趣了,拿一个洗澡的大木桶往水里一放,人往上一坐,两手随便一划,便悠游于菱田中间,挨排地翻起菱蓬,摘取菱角,因此把采摘菱角叫做“翻菱”,简洁生动。

采回来的菱角,先用竹篓淘洗,同时漂选。把装满菱角的竹篓往水里一按,老壮的菱角沉在底下,而少嫩的菱角则浮在水面上。为什么要把老嫩分开?嫩菱角更好吃,脆嫩爽甜,也只能生吃,下锅一煮就连皮带肉全烂了;而老菱角水分少,淀粉足,煮熟了吃起来更香。

嫩菱生吃完了,锅里的老菱也煮熟了,接着吃,基本不用吃别的饭菜就饱了。第二天一早起床上学,没忘记抓几把菱角装裤兜里,结果菱角扎破裤子,脱颖而出,扎腿上生疼,但又要带着随时解馋,咋办?好办,用剪刀逐个剪去四角,圆滚滚的,不扎了。我现在的世故也许就是小时候携带菱角领悟的,哈哈。

老家的菱角一般是四个角,狭长形;如果是团个的四角菱,则是“野菱”,野菱个小角硬,挑嘴的一般不吃;还有两个角的,叫“风菱”,个大,也较少,但和对待野菱是截然相反的态度,都争抢,抢到后舍不得吃,一直放着,等干了,从菱肚上开一个孔,掏空,对着小孔可以吹出悠扬的声调。

除了原汁原味的吃法,菱角还常常和别的食物调和着吃,别有一番风味。菱米烧芋头,一道很不错的菜;菱米红烧肉,味道更佳;小鸡炖菱米……总之,搭上菱米,会使得原本的菜肴更加受欢迎。

菱角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葡萄糖、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具有利尿通乳、止渴、解酒、治痔疮等功效,据说还可以防癌,这对任何人来说可是个巨大的利好。早在古代农业科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菱芰中米,上品药,食之安神补脏,养神强志,除百病,益精气,耳目聪明,轻身耐老。”

青白脆嫩的菱角充满了生活气息,给人们带来了美妙的滋味和健康。多吃菱角,健健康康生活,清清白白做人,但请适量,别撑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