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些人做事能成功,有些人却半途而废...

 未来决定现在 2020-06-16
为什么有些人做事能成功,有些人却半途而废,这里到底是个人的原因,还是有什么其他因素,从行动到成功到底有什么秘诀?

今日在看《曾国藩家书》里的一段话,受到了一些启发。“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而有所利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翻译成白话就是要想成事,行动是第一位的,行动的动力,一半来源于欲望和利益驱使,一半受益于环境所迫和自我激励。如果再进一步用正能量的语言来翻译,可以理解为,想成事,必须首先要行动起来,做起来就成功了一半,但是如果要能持久坚持下来,则需要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反馈,一个是动力。

我们的一些励志成功学总是会放大自律和坚毅这些品质,但是从来没有人会告诉你,一个人做事为什么能自我约束,为什么能把一件事坚持下去,这里面的秘诀,曾国藩给点明了,一半来源于反馈,看得见的利益和自我成就,一半来源自动力,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自我驱动。这些构成了一个行动的公式:

行动=(反馈+动力)*反复次数

这里的反复次数就是常说的刻意练习,大家都了解,这里不做展开说明。

从这个公式里,我们大体就能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做事坚持不下来,少数人却能持之以恒?

缺乏反馈是很多事情难以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在研究这个话题的时候突然想通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古代,科举考试最后会让很多才子抱憾终身,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反馈周期过长,一个秀才考试三年才有一次,考中了再考举人又是三年一次,别说最后考进士了,这三年一周期,如果失误一次,来回就是六年时间,一般的人即使再有学识,又有几个有这个耐心去等待呢?更何况古代是农业社会,一个年轻人正直壮年,一两次不得第之后,除了社会和家庭压力之外,还要承受来自经济的压力。如若不是曾国藩这种地主殷实之家,普通农家子弟面对这种漫长的反馈周期,恐怕即使能耐得住寂寞,也未必家庭经济能负担得起潜在的劳动力损失(隐性经济损失)。

试想一下,如果科举考试能改为一年一次,适当提高点难度,恐怕会有更多人前赴后继,王朝帝国的国祚可能还会多延续百年。

而反之商业社会能发展起来,则在于利益的即时反馈,当商家通过商品交换获得利益的时候,正向反馈驱动自己又开始进行下一次的交易,循环往复,终于农户,地主蜕变成了资本家。

而动力也部分依赖于反馈,但是原始动力则在来源于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热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舒适区很难有所成就的原因。人要习惯于做那些难受的事情秘诀就在于给自己外在的压力,逼迫自己做出改变,如果你是一个有志于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人,那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动力就如同干柴烈火一样点燃了你最初始的动力,反馈就如同在这团火焰里加了助燃剂一样,你的烈火越烧越旺,内心的动力和无时不在的压力催迫自己不断向前,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一个人从行动走向成功的正向循环就产生了。

这里最后还是说明一下,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你做事情的难度,在行动过程中,你必须不断提升你的难度,否则,当你渡过最初的压力区之后,最初的压力对于现在的你来说可能就是舒适区,这时候来自于压力所产生的动能就会变弱,同样,如果你不提高难度而一味在舒适区做功的话,你自我驱动的价值感带来的边际效应也会衰减,而唯有在战胜不断提高难度的过程中,你的价值感提升所带来的边际效应才有可能保持在一定水平甚至更高,所以要保持动力,需要在行动中不断提高难度。

要想从行动到成功,有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反馈,尤其是初始阶段,要适当增加反馈次数,缩短反馈周期;后期形成势能之后则可以不断减少反馈次数,拉长反馈周期,一个是动力,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动力构成了你的人生动能,但是动能背后的燃料是不断提升的难度。

当你的人生飞轮开始不断转动的时候,所谓的自律也好,坚毅也罢,其实都是包裹在成功之外的糖衣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