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高考考点考前梳理(七)

 新用户56909953 2020-06-17

高频考点: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

1)胡佛政府

A.措施:有限的干预,基本还是奉行自由主义。

B.结果:危机继续恶化

2)罗斯福新政  

A.背景

经济危机对美国打击非常沉重。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失败,举国期盼出现新的强力政府客服危机。

凯恩斯理论的产生与传播。

1932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B.目的:直接——结束经济混乱,摆脱危机。根本——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C.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首要措施):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放弃金本位制(禁止黄金自由输入输出)。

工业(中心措施):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经营章程à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农业: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à以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加强社会救济和发展社会福利:颁布《社会保障法》;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à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à解决民生问题,缓和矛盾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缓和社会矛盾:制定《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以保护劳工权利;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基本权利,提高工人政治地位。

D.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E.实质: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即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

F.意义

经济上: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发展。

政治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世界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新模式,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社会生活: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改变了美国人民的生活。

※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新政顺应了时代要求,及时调整了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

3)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政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苏联3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为罗斯福政府提供了借鉴。

5)罗斯福新政与同期产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相互影响。

※罗斯福新政中“新”的含义:

1)新的理论和政策:凯恩斯主义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新的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发展。

3)新的起点:开启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端。

4)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20世纪50-70年代初

A.背景

吸取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放弃自由放任政策。

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

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B.方式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英法德)。

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º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日本)。

扩大政府开支,利用税收等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美国)。

C.作用

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2)对干预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70年代

A.背景

1973-1975年经济危机à说明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思想)不是万能的。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涨时期(通货膨胀严重,物价猛涨、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

B.指导思想:英法——新自由主义;美国——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

C.方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政府支出;大规模减税;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D.作用: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复苏,走出滞涨阶段。

3)建立福利型国家

A.前提:发达国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福利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交纳和国家补贴。

C.特点

由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障。

种类繁多(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覆盖面广。

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D.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趋势。

E.评价

积极: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消极: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4)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A.第三产业的兴起

a.背景

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元化。

b.作用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产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增加了就业人数。

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B新经济的出现

a.含义: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

b.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c.代表国家:美国(促使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持续10年的经济增长)

高频考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氏改革)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推动社会主义经的发展,巩固工农联盟,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实质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要适应本国生产力的状况。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

3.建设社会主义不能急于求成,制定的政策应始终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斯大林模式

1)原因

  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经济文化落后。

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形成过程

A.社会主义工业化

方针:1925年,联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施:1928-1937年,开展了两个五年计划。

成就: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B.农业集体化运动

方针制定: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实质:将土地等生产资料有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完成: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C.废止新经济政策:1928年开始。

3)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4)特征

   经济上:a.实行单一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b.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

思想文化:大搞个人崇拜;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管理。

5)评价

A.历史功绩(短期来看)

经济上: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政治上: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文化上: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并培养了大量人才。

B.主要弊端(长远来看)

 经济上:a.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b.指令性计划管理过死,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c.从农民身上掠夺太多,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个人崇拜盛行,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上: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严重损害了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3.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

1)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的相对落后,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斯大林的逝世。      

2)内容

A.政治:a.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b.平反冤假错案。

B.经济:农业(突破口)a.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à增加农民收入。b.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鼓励发展家庭副业à扩大农民自主权。c.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工业:a.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部分央企管理权下放给地方。b.适当扩大企业权力(如调整部分工资)。c.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部分承认企业和个人物质利益)º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

积极: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局限: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4)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体制。

改革没有结合国情,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如提出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

赫鲁晓夫本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高频考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

1)原因

根本: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直接:二战后初期,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是自己的最大威胁。

2)经过

A.奠定基础: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出现。

B.初步形成:美苏按照雅尔塔体系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C.最终确立:1955年华约建立,标志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3)内容

A美苏冷战

a.“冷战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b.美国推行冷战的条件:经济上,建立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关贸总协定,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军事上,有强大常规军队,垄断原子弹。政治上,操纵联合国。

c.表现

美国方面:政治——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共产主义,对抗苏联,揭开冷战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正式开始。经济——1948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扶植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军事——1949年,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剧了冷战程度。

苏联方面:政治——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经济: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军事——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对抗北约,标志以冷战为主要内容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冷战中的热战

a.朝鲜战争(1950-1953年):中美关系彻底破裂;加剧朝鲜南北矛盾;美国对日政策由抑制改为进一步扶植(1948年已开始);日本接受美军订货,促进了经济发展。

b.越南战争(1961-1973年):1954年法国殖民者被迫撤出越南à1961年,美国趁机入侵越南à1965年,将特种战争扩大为局部战争”à在中苏大力援助下,越南军民坚持抗战à1973年,美国被迫从越南撤军。

c.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战略优势在美国。

4)影响

A.积极

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借鉴对方经验教训,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

促使发展中国家兴起了不结盟运动,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

B.消极:

造成德国和朝鲜的分裂:在美苏支持下,1949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建立(1990年重新统一);1948年,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建立。

使欧洲被分裂为对峙冷战的两部分。

两强全面对抗,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两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共体的形成:法国倡导建立煤钢共同体最初目的是消除法德两国矛盾

A.原因

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国际地位严重下降。

50年代以来,西欧生产力迅速发展,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在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各国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B.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

C.措施

建立关税同盟。

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

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加强科技合作。

D.影响

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使西欧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实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使美国调整了对西欧的政策。

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使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A.原因

进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美国的大力扶植。

重视科技与教育。

制定经济计划,用国家政权力量推动经济发展。

接受美军军事订货。

冲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

B.表现: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高速增长;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C.影响:

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经济多极化挑战了美国霸权,冲击了两极格局。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原因

二战后,亚非拉掀起了民族解放浪潮,诞生了许多新兴国家。

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B.成立: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C.主张:积极反殖反霸,以和平代替冷战,全面裁军.

D.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E.影响

标志第三世界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中国的振兴

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得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3.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两极格局的瓦解

A.原因

根本: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发展。

直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具体:西欧联合自强、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美苏实力下降。

B.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C.影响

标志两极格局结束,标志冷战结束。

推动了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使世界形势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冷战后的世界形势

A.特点: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缓和与和平

原因:两极格局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大国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冷战后,欧美大国在争夺过程中,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大国的争夺和角逐,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C.紧张与动荡

a.原因:一些地区和国家的固有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爆发;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恐怖主义的威胁。

b.表现:海湾战争(1991年)、科索沃战争(1998年)、伊拉克战争(2002年)、阿富汗战争(2001年)等。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A.特点

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新旧格局处于交替时期。

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格局。

B.影响

有利于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

高频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区域集团化)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背景

吸取大危机期间贸易保护主义的教训,防止战争重演。

欧洲遭受重创,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美国实力空前膨胀,积极谋求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2)准备: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3)形成

A.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a.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宗旨——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困难。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945年,宗旨——初期致力于欧洲经济复兴,后期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援助和技术援助。

b.规定

认缴资金:两个组织资金来自成员国的认缴,根据资金认缴数额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固定汇率制: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

c.评价:标志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确立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稳定了国际金融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B.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a.建立:1947年,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宗旨: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c.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国际自由贸易体系,推动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3)影响

标志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构成——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特点——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便利了美国经济扩张。

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洲的一体化

A.原因

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灾难和痛苦使欧洲人对欧洲统一产生了强烈愿望。

二战后,西欧受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

B.进程

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西德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85年,欧共体提出建立没有内部边界的统一大市场,实现人员、商品、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通,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开始运作。

1991年,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和政治联盟。

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C.特点

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成员国都是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

存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全面合作的超越国家的权力机构。

D.意义

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的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维护了欧洲地区和平与稳定。

促进欧洲经济迅速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

A.背景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应对来自欧洲、日本的挑战和压力。

北美内部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需要。

B.建立:1992年,美、加、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正式建立。

C.特点

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只限于经济领域合作,没有超越国家的权力机构。

D.作用

加强了三国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经济迅速增长。

增强了三国的国际竞争力。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背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B.建立:1989年,美、日、加、澳等12国在堪培拉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亚太经合组织。

C.目标和宗旨: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减少贸易壁垒,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

D.特点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区域集团组织。

成员国之间差异较大。

仅限于经济领域合作,无超越国家的权力机构。

E.作用

大大提高了亚太地区的国际地位。

充分尊重成员国的主权和多样性,开创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3.经济全球化

1)原因

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扩张。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

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革命的推动。

国际金融(催化剂)和跨国公司的推动。

2)经过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全球化开始。

     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短暂中断。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

3)主导:由发达国家主导。

4)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5)表现

 国际贸易不断增加。

 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国际分工日趋成熟。

 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货币的交换和流动规模增大。

6)影响

    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在积极参与中谋求发展。

      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7)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199511

A.背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关贸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B.由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在美国倡导下建立)

C.宗旨: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D.影响: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建立。

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重点把握:从关注”——“自然”——“”——“人性”——“理性

一、文艺复兴(14—16世纪)和宗教改革(16—17世纪,承上启下的作用)

1、文艺复兴是近代人文主义出现的标志,肯定人和人性,突出人的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2、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的发展阶段。宗教改革者们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力,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提倡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沉重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统治。

二、启蒙运动(17—18世纪)

启蒙运动是人文主义发展到高峰的标志。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科学、自由、平等,反对特权等级;主张实行法治;对未来社会进行了设想。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理性王国上来。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做了舆论准备,成为人类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

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415世纪18世纪60年代):原工业化时期、手工业工场时期

【阶段特征】是欧洲从封建君主专制社会向资本主义民主法治社会转变的时期。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地中海沿岸、尼德兰等地产生,资本主义从城市迅速扩张农村,推动了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被天主教会宣扬的神学思想桎梏了一千多年的人文主义开始复苏,追求个人价值与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要价值;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寻金热,促使欧洲人努力探索通向东方的新通道;新航路开辟揭开了全球化的序幕,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重商主义和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尤其是商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的发展促使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进一步促进了人的解放,使人从天主教会的禁锢中获得了自由,启蒙思想家将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人们描绘了未来的理想王国。尼德兰革命使荷兰最早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权利法案》成为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

1)政治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尼德兰爆发了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最大,1640年新议会召开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完成,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英国民主制度在和风细雨中通过议会改革不断地发展完善,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建立,国王统而不治,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发展。

2)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先开始探索通向东方的新航路,迪亚斯发现好望角,达·伽马最先到达东方的印度,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共同铸成了大航海时代辉煌灿烂的篇章。新航路开辟后,充满了血腥暴力的殖民扩张与掠夺随之开始,罪恶的黑奴贸易印证了马克思的资本从来到人世间,每个毛孔都留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观点。当然殖民者带来的先进文明,也冲击了殖民地的落后制度与生活,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3)思想文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催生了人的觉醒,人文主义在很好的保留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意大利最早复苏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反对宗教神学的解放运动,恩格斯认为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文艺复兴肯定了人,否定了神,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个性,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是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重大障碍,16世纪初开始了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这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宗教外衣开展的反封建斗争,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派,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使西欧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17世纪,随着资产阶级与与封建制度矛盾的日益尖锐及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被誉为近代社会宣言书的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在欧洲波澜壮阔的开始了。启蒙思想家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启蒙运动为人们描绘了未来的理想王国的蓝图,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科技:1453年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宣扬的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动摇了宗教神学理论基础,成为近代天文学的重大成就,被誉为天文学革命。意大利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并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与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中,形成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方式,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为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重点识记】

1.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与渐进性发展。

2.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与竞争;黑奴贸易。

3.思想文化:近代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4.科技: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与发展(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蒸汽时代

【阶段特征】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政治上,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颁布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政体;法国大革命爆发,历经艰难曲折,最终在1875年颁布了宪法,确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1832年议会改革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普鲁士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并于1871年颁布了的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以皇帝为国家权力中心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19世纪早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巴黎公社是无产阶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日本通过改革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确立。经济上,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使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手工劳动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生产组织形式从手工业工场转变为工厂,使人类社会进入到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使东方最终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思想文化上,19世纪欧洲盛行三大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这一时期科技发展重要表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人们对启蒙思想家当年描绘的理想王国越来越失望,揭露丑恶现实,并憧憬美好未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到了十九世纪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与批判,在文学领域兴起了现实主义文学。

【内容概述】

1)政治上: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确立。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以美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崇尚个人自由和地方自主性的美国建立了邦联制,但邦联制却很快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给发展的障碍。妥协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在1787年制宪会议中得到了最好诠释,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理想王国的顶层设计理论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最终促成了现代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的诞生。北美独立战争及其民主政治对大西洋两岸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正如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法国的民主政治建立历经近百年的曲折、反复、动荡和流血冲突,于1875年以一票微弱优势通过了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独特的责任内阁制使总统权力受到一定限制。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议会,渐进式改革成为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朽性落后性,直接促成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尽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但却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佩里叩关及列强的接踵而至,使日本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倒幕运动成功后,1868年开始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快速干道,脱亚入欧,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日益形成两大对立的阶层——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这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19世纪的欧洲兴起了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巴黎公社成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经济上: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765年英国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引发了第二产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工业革命从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但水力作为动力却严重限制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785年瓦特制成了改良型蒸汽机,为大机器生产提供了不受自然条件严格限制的蒸汽动力,推动了工厂的普及,使人类社会进入到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伦敦变成了雾都18世纪末,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美国、法国,19世纪早期德国开始,19世纪中期俄国、日本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寻求更广阔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全球范围的侵略扩张,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1857年从美国开始的第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思想文化:工业革命地开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深深打上封建专制烙印的、强调政府控制工商业发展的重商主义,越来越不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要求。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强调价值规律和自由竞争对市场的作用,主张企业自由生产和自由经营,反对政府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的干预,要求政府充当好守夜人的角色。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很快风靡世界,被资本主义国家接受并奉为圭臬,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推动下,近代民族主义随之产生,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就催生了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到了19世纪,民族主义发展成为欧洲主要的社会思潮,促使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如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19世纪早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催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成为19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4)科技: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指出了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自然界进化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界的神创论,打破了神学的禁锢,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

【重点识记】

 1.政治上: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确立

1)北美独立战争与1787年宪法;

2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3)法国大革命与1875年宪法;

4)德国的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5)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和巴黎公社。

 2.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建立

1)工业革命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文化科技

119世纪欧洲三大思潮:自由主义思想、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2)文学艺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

3)科技:达尔文进化论;

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电气时代

【阶段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和政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以英、法、美为代表的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和以德、日、俄为代表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民主政治。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酿成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这使得国际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由盛而衰,美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成为这一时期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人类历史开始进入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经济上,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全球的狂潮,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为主要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自由主义的经济指导思想被私人垄断组织用滥成自由放任,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激化,引发了20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成为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应对经济危机的成功范例,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思想。俄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先后进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探索,最终确立了斯大林模式。科技发展是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推手,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为代表,形成了现代科技发展的两大支柱。

 【内容概述】

1)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政进一步发展,以英、美、法为代表的国家,形成了以比较健全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党政治走向成熟成熟,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以德、日、俄为代表的国家,政治上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专制色彩较为明显。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其世界霸权由盛而衰;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使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最终取代了英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新的特点,欧美各国工人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并以合法斗争为主。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经济上: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使人类社会进入到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标志着大企业时代到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后起之秀的美国、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中心国家,工业生产总值增长迅速,超过英法两国,跃居到世界第一第二。帝国主义国际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对外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将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日益激化,引发了从美国开始的迅速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政府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的方式,使美国经济逐渐恢复,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在战后风靡资本主义世界。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使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1928-1937年,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确立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

3)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被私人垄断组织用滥而发展为自由放任,这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引发了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伴随罗斯福新政的开展,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弊端,主张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是扩大需求,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成为二战后二十年最盛行的经济思想。在19世纪科学技术的启发下,以法国莫奈为代表的画家创立了新画派——印象派,他们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电影、电视等新的艺术形式。卓别林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

4)科技:19世纪后期,科学新发现催生了发电机,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发明大王爱迪生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现代交通的发展,出现了汽车和飞机等心事交通工具,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20世纪初,科学上最重大的发现就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和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重点识记】

 1.政治上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俄国十月革命:人类社会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2.经济上

1)第二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3)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文化科技和艺术

1凯恩斯主义。

2)发明大王爱迪生。

3)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相对论与量子论。

4)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5)印象派绘画。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20世纪40年代今天)  信息时代

【阶段特征】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政治上最主要的是国际格局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建立发展,再到两极格局解体、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并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面。根据雅尔塔会议,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分,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形成了以冷战对峙为主要内容的两极格局,两强全面对抗、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随着欧洲一体化推进、日本的崛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冲击了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两极格局的解体。经济上,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的运行和调整,苏联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因为没能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架,终致改革失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使得苏联改变了社会主义性质并最终解体。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经历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和对干预的调整。在美国的努力推动下,建立了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使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有序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区域集团化,使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和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多极化格局。思想上,二战后的二十年,资本主义世界非常盛行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迅速发展重要指导思想,但是70年代初欧佩克提高油价,引发了1973-1975年严重的经济危机,表明强调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凯恩斯主义失灵,危机过后的经济滞胀促使了新的经济指导思想——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思想的诞生,并指导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复苏。二战期间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超过了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催生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产生发展。

【内容概述】

1)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二战使英国的世界霸权彻底丧失,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努力,推动了联合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社会主义则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逐渐形成了横眉冷对的两极对峙格局。欧洲一体化的开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日本的崛起和中国的振兴,促使了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标志以冷战为主要内容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当今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并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世界政治格局。

2)经济上: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到对干预的调整。在50年代到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使经济全球化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相对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黄金时期。二战后的苏联,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改革与调整,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日夫改革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两次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最终失败。20世纪七十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油价,引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过后经济又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强调两只手共同起作用的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思想产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对大力干预政策的调整,八十年代初经济开始复苏。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及从美国最先开始的新技术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东欧社会主义改革陷入困境,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则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创。

3)思想科技和文化:20世纪50-70年代,强调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盛行,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70年代末以来在应对1973-1975年经济危机和随后的经济滞胀中,产生了强调两只手共同起作用的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思想。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以现代信息技术、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影响来说,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它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推动力, 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西方人对社会产生困惑和迷惘,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表现自我,用多元的方式来表达主观感受,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产生,流派纷呈,以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为代表现代主义文学和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绘画为代表。

 【重点识记】

 1.政治上

1)美苏冷战

2)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2.经济上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贸易体系。

3)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二战后全球化的发展。

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3.思想、科技和文化

1)凯恩斯主义的盛行及对凯恩斯主义的调整。

2)第三次科技革命和20世纪90年代新技术革命。

3)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绘画(毕加索)。

资本主义世界近现代史的阶段划分

一、知识梳理

1.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415世纪—18世纪60年代,原工业化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或手工业工场时期)

  1)生产的重要特征

生产方式:手工劳动。

生产组织形式:手工业工场。

经济发展指导思想:重商主义。

  2)重要历史事件

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文化科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与发展(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1)生产的重要特征

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蒸汽机)。

生产组织形式:工厂。

经济发展指导思想:自由主义(亚当·斯密  1776年《国富论》 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    

  2)重要历史事件

政治上:美国、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德国的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经济上: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文化科技:自由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达尔文进化论。

3.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C70年代—20C三四十年代

1)生产的重要特征

     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电力)

     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巨型企业)

     经济发展指导思想:自由主义(逐渐走向极端ð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

2)重要历史事件

     政治上: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        

     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文化科技:凯恩斯主义、相对论与量子论、印象派绘画。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

  1)生产的重要特征

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核能成为新能源)。

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超过第二产业)。

经济发展指导思想

A. 50-70年代: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

B.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思想(强调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2)重要历史事件

政治上: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经济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的发展、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苏联的改革、新技术革命。

    文化科技: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绘画(毕加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