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花源中人读书笔记

 虹72 2020-06-17

诗之韵律

    律诗的用韵依平水韵且限用平声韵,最常见的是使用一个韵部。使用了二个以上韵部就是出韵,但也有一种用邻韵的特例,即律诗首句可以用邻韵。杜甫的“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便是一例。这种用邻韵现象从晚唐以后较为普遍,林逋的【山园小梅】、苏轼的【题西林壁】等等。另外还有在诗中的某句用邻韵的现象:李商隐的【少年】第二句和第四句“生年二十有重封、横过甘泉豹尾中”便是一例,只是极其罕见。

    律诗的格律简单的说就是平仄。可以这么认为:没有平仄就没有格律诗词。因此,律诗中规定用平声而用了仄声又不补救的,便是出律。出律的补救方法是拗救。常用的拗救方法可分为二种:一是本句自救。仄平脚句型的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必须使用平声,反之则当救。这种救实际上是孤平拗救,李白的【恐惊天上人】和元稹的【潘岳悼亡犹费词】便是一例。二是对句相救。出句平仄脚句型的五言第四字和七言第六字拗时,应当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用平声字作为补偿,这就是大拗必救。杜甫的孤雁不饮啄,哀鸣声念群便是一例。出句平仄脚句型的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拗时,因有平仄的变格可以不救,这就是小拗可救可不救。另外,还有孤平拗救和对句相救并用方法。

    总之,在律诗知识并不普及的今天,最稳妥的方法是死守着诗体格律。慎用换韵和拗救,更何况拗救之法至宋代,除苏陆等几个大家之外已不多见!

    随着社会发展,律诗的创作形式要不要变革?究竟怎么变革?我认为可以探讨平仄上运用新韵和押韵上选用平韵、仄韵、换韵来创作律诗。探讨归探讨,但谁说了也不算,权当异音罢!  

    附注:我准备写一组读书笔记。题目拟为诗之韵律、诗之起承、诗之转合、诗之点化等。作为笔记,多为摘引。意在与同好共同学习和借鉴。若彼此能受点启发,当为前人辛劳之果。

桃花源中人读书笔记之二

原文地址:桃花源中人读书笔记之二    作者:随风飘逝

诗之起承

    诗之起承,简单的说就是诗应当怎样开头和过渡。沈德潜最欣赏诗创作的三种起法:一是曹植“惊风飘白日”的高唱。所谓高唱指的是声调的张扬,要求起得宏亮而不平庸,令人不得不读。二是谢眺“大江流日夜”的苍莽。所谓苍莽是指境界壮阔,要求起得深远阔大或苍凉悲壮,读后胸襟开阔或生感慨。三是杜甫“带甲满天地”的突兀。所谓突兀是指出人意料,要求有同高山坠石,不知从何处来。有了好的起句之后,接下去的过渡则贵在匀称。诗之起承犹同瀑布,陡峭而来,缓缓流去,杜甫的【送人从军诗】就颇具代表性。

    沈德潜列举的诗之开头和过渡方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它决不是诗歌创作的唯一方法。任何文学作品创作的开头与过渡,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实事上我就不大喜欢曹植惊风飘白日这首诗。初读之时,足以令人感到这世界已近末日。尽管其开篇就抓住了读者,可接下来一看,原来不过是写太阳落山,顿生被愚弄之感,难免有小题大做之嫌。因此,诗创作之起承,更多的还是要注重同全篇内容相结合。  

桃花源中人读书笔记之三

原文地址:桃花源中人读书笔记之三      作者:随风飘逝

诗之转合  

    诗之转合,简言之就是诗的转折和结尾。应当怎么转结才算好?在转的问题上,沈德潜只提出了原则要求:起承之后要振起。这里所说的振起不再是声的抑扬,而是要通过这一方法,转出意境或转入抒情,实际上也是在强调诗要写出起伏波澜。杜甫的“好武宁认命,封侯不计年”就是一例。在结的问题上,沈德潜认为:张说的【幽州夜饮诗】:“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属收住题目类;王维的【酬张少府诗】:“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属宕出远神类;杜甫的【画鹰诗】:“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属放开一步类。沈义父则笼统的认为:最好的结法是以景结情,但很无奈的认可情结。杜甫的【缚鸡行】就是以景结情--“注目寒江倚山阁”,极形象的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总之,诗的起承转合,只不过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但决不可以拘泥于此道。李商隐的【筹笔驿诗】就是一例:“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甫吟成恨有余。”纪昀批云:一二句斗然抬起,三四句斗然抹倒,五句解首联,六句解次联,笔笔有龙跳虎卧之势。最后以恨事加倍法作结。这首诗在起承上虽然仍依贯例,但转得可谓诗胆包天,合得也颇有新意,确实值得研读和借鉴。  

桃花源中人读书笔记之四

原文地址:桃花源中人读书笔记之四     作者:随风飘逝

诗之点化   

    诗之点化,简单的说就是仿前人的章句,通过改造之后,写出新的意境和思想。点化的种类很多:有描写细腻的点化;有思想升华的点化;有意境创新的点化等。但不论是哪一种点化,均应有新的创意。李白的“一笑皆生百媚”,重在表情,描写得较为简单;白居易的“回眸一笑百媚生”,重在神态,描写得极为生动;江总的回身转佩百媚生,重在姿态,描写得极鲜活。同一事物,经过点化,出现了不同的形象。这就是细节上更具体、更生动的点化功效。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意,赵翼认为:这诗意在【孟子】、【史记】、【淮南子】书中古人早就说过,只是入少陵手,便觉惊心动魄,似从古未经人道者。这就是内容上更深刻、更尖锐的点化功效。  

    江为“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被林逋点化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贾岛的“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被周邦彦点化为“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隋炀帝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被秦观点化为“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等。顾嗣立认为这类点化是点铁成金。这就是意境上更凝练、更丰富的点化功效。  

    点化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方法,前人用得颇多,有的甚至将原句化得不为人知。尽管现代人讲究著作权,但我认为:只要是真正意义上的点化便无碍,更何况汉字也不是谁一人所有。王圭的“汾水秋风陋汉才”这句诗,我就用过。只是将陋换成了哭,用意上完全相佐。虽然谈不上点化,至少也是仿效,总不至于是抄袭。西风、斜阳、江山如画之类的词句,前人反复用过,难道我们就不能再用?

桃花源中人读书笔记之五

原文地址:桃花源中人读书笔记之五      作者:随风飘逝

诗之古体

    唐代以后诗分两类:一是继承汉魏六朝的古体诗;二是新兴于唐代的今体诗。古体诗分为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杂言诗多归于七言古诗,纯四言或六言古体诗很少见。  

    古体诗曾被认为是可以不讲平仄的,但后人经过研究之后,认为古体诗也有平仄。王力先生认为:三平调是古体诗的典型;非律句是古体诗的特点。同时确认了五、七言古体诗三字脚的四种格式: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喻守真引赵执信著【声调前谱】认为:五言古诗,在两句一联中,断不可与律诗相混,应该用拗,拗第一字或第三字,以示区别。但董文焕著【声调四谱图】说,取王维【送綦母潜落弟还乡】诗为五言古诗总图。全诗共16句,每四句为一种体式:  

    五古拗体式: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五古正体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五古近体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最后一体的三字脚与王力先生所列的四种格式相同。我们如果照董谱作古诗,我认为太复杂,倒不如依赵执信所言:断不可与律诗相混,再参照王力先生所列的四种格式即可。需要说明的是:王力先生所列的四种格式,并非通篇的三字脚必须运用,有一些代表句即可。杜甫【梦李白】全诗共十六句,符合王力先生所列四种格式的只有八句,正好占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