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林 写诗的步骤 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全国写诗的,约两百万人,假如,每人每年写一首(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就是几十倍的全唐诗。整个全唐诗才六万多首,何况,有人说全唐诗只有一万余首是合格的,其余五万首左右自然也就是不合格产品!对于这个问题,我不作肯定和否定。我只想说,现在浩荡的写诗队伍中,所写的这些诗,有多少是可以传诵的呢?好诗的比例有多少? 我觉得,当前诗坛存在着几个严重问题: 一,同题诗泛滥。诗是自由的,虽然格式韵律等不可脱离,但是,诗的本质是自由的,或奔放,或委婉。而不是因为写诗而写诗,而不是为了应付公事而写诗。同题诗,可写可不写。我认为,好诗是改出来的,同题是憋出来的,而不需要人为地去制造! 二,应制诗过多且平庸。各种纪念日,节日,会议等,逢者必写,多无新意,流于形式,几乎是口号标语的大集合,根本没有独特的思想。节日类也是可以写的,关键是要写的别样化,而不是跟风。 三,藏头诗、互相赠答过于随便。藏头诗,不是把人名镶进去,就是把什么祝福语等镶进诗里,影响诗的流畅度和内容。互相赠送,要用真心和情感。人生得一二知己,本来是好事,而变成了应付就适得其反了。假如打开诗集,都是什么唱和,赞美,藏头等,那就大大折扣了诗集的质量! 那么,写诗需要的步骤有那些呢? 一是选材,除了尽量不去写上面说到的内容之外,用心选择贴近生活的诗题。任何情怀,都是在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接地气的。选材很重要,要知道自己想写什么。不是有句俗话吗,叫做什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诗人没有诗材,就像巧媳妇没有食材。 材怎么来?就靠自己选。同样的菜,分谁做,做好了就色香味俱全,做不好,就乏味。写诗更是如此! 二是确立中心。题目是诗的中心思想,任何文学形式都是一样的,学生作文首先要老师出题,而写诗则必须自己定题。在格律诗中,题目就是队长,所有的小兵都要跟随听从队长的指挥,不然就失去了章法。很多人习惯后安题目,这是绝对不可取的,这就是不知道写啥的表现。一定杜绝。 三是选格式。确定哪种格式,是平起,或是仄起?是首句入韵,还是不入韵? 四是选择韵部。选韵对创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可以说,韵决定了一首诗的成败,格式差点还没什么,韵使用不好,就失去了诗的本真。我们已经准备了平水韵表,写诗多数用平韵,虽然平水韵106部,而我们经常用到的就是上平15韵和下平15韵,共30个韵部,写诗时拿出来,对照着写作,慢慢的就会记住哪个字在哪个韵部。 五是化整为零。我们都知道,一首诗亮点在于精警之句,平时来了灵感马上要记下来,如果一下子写不出一首诗,有了这个精句,然后围绕这句去写。这就是化整为零。当然,有的人灵感一来椰风挡不住,一气呵成,这样更好。但是,能够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 现在,我们就说说诗的种类和字句要求 诗的种类比较复杂。《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就以当下通行的说法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从形式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字数组成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等。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形式上的分类和字句要求 (一)古体诗 古体诗是继承汉魏六朝的诗体。什么是古体诗?即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包括《诗经》到南北朝时期庾体的各种诗歌体裁。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因此,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古体诗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五言古体诗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言古体诗产生更早,它起源于民谣。先秦时期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摹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西汉时期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外,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韵文。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古诗。以后汤惠林、鲍照都有七言作品。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不仅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的扩展,同时还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出了新路。七言古诗到了唐代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古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1)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例如王维的《渭川田家》是十句,而李白的《月下独酌》是十四句。 渭川田家(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月下独酌李(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每句七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比如岑参的《白雪歌》是十八句。 白雪歌(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外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掺杂着五字句和七字句,甚至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但是,一般都把杂言诗归入七言古诗一类。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古体诗,也叫古风体诗。古风可分为三类:“歌”、“行”、“吟”。以“歌”命名的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如高适的《燕歌行》等。 对于古体诗,因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大家了解一下情况就行了。 (二)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名。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这一叫法在中国明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今秋,伯应(袁可立子袁枢)自睢阳寄近体诗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属余序。”近体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体诗的种类 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近体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各联必须对仗;(不包括绝句) 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平声韵。 现在,我们一一叙述如下: (1)五言律诗 即我们常说的五律。每句五个字,共八句,全诗四十个字。例如: 春望(杜甫) 注意:下面带小红圈的字是韵脚字,用红圈标注的字是应平可仄或应仄可平的字位。(下图出现时同此,不再说明) (2)五言长律 又叫五言排律、五排,每句五个字,全诗可12句,或者更多。例如: 守睢阳作(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大家注意看,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是对仗的。而且,各联之间也是相粘的。所以说,它是五律的延长。 (3)七言律诗 即我们常说的七律。每句七个字,共八句,五十六个字。例如: 蜀相(杜甫) 这首诗是杜甫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思。全文如下: (4)七言长律 又叫七言排律、七排,每句七个字,全诗可12句,或者更多。例如: 题陈迦陵先生〈填词图卷〉(阮元) 闻道元龙气最豪,平原绣像喜相遭。 乌丝细压襕边字,火色频添颊上毫。 阳羡书生钩党在,维摩天女借禅逃。 江山一曲周郎顾,丝竹中年谢傅陶。 名士竞题黄绢妇,清班不藉鬰轮袍。 歌喉井水新争柳,扇面烟花旧恨桃。 酹酒墓田依壮悔,吹箫园馆记如皋。 词人那识东林意,湖海楼原百尺高。 阮元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名臣,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籍贯扬州仪征。此人集著作家、刊刻家为一身,在经史、校勘、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阮元的这首《题陈迦陵先生填词图卷》七言长律,源于一幅名画《迦陵填词图》。此画为康熙十七年僧人释大汕所绘。画中反映的内容为迦陵先生与被冒襄豢养于奇山异水之水绘园梅花别墅的优伶徐紫云之间的"断袖"之情。画中的陈迦陵拈髯吟词,徐紫云杨枝善舞,素指弄箫,一幅才子佳人之景象。対此,不仅专门的诗集应运而生,而且题赠和作亦不绝如缕,蔚然成风。阮元赋此诗的目的,实乃当时的社会风气、士大夫阶层的好恶习气使然。关键是该诗开头有如下题记“卷中自康熙以来诸名家佳作如林,各体皆备,惟无七言长律,赋此避之。” 我们再看,它和上述五排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是对仗的。而且,各联之间也是相粘的。所以说,它是七律的延长。(5)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五个字,全诗四句,共二十个字。例如: 登鹳雀楼 (王之涣) 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此处多说几句,首句第一字“白”、末句第三字“一”均为入声字,故都属于仄声范围。(其它图中出现入声字时,同样仄读) (6)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每句七个字,全诗四句,共二十八个字。例如: 嫦娥(李商隐) 注意看,第一句第一字“云”字应仄可平,故格律标注了“平”;第三句第三字“应”,此处读平,但此处应仄可平。 同学们,今天需要讲的主要部分就是以上这些。但是,为了让大家尽快接近诗的格律,我把近些年探索得到的一点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尽快熟悉格律起到一些辅助作用。 (三)格律快速记忆窍门 对于初学诗词者,这些个平平仄仄的确挺难弄懂,尤其是律绝的格式,任何人开始学习时也是糊里糊涂,格式强记硬背比较难,在此,与同学们分享一下格律快速记忆小窍门。例: 秋雨(高福林) 绵长细冷不知愁,平平仄仄仄平平, 别却天堂吻九州。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夜留情随意象,仄仄平平平仄仄, 深红印满故园秋。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发现没有?第一句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和第三句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是完全相反的。而第一句和第四句的平仄是完全相同的,那只要记得第二句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类首句平起入韵的格式就完全搞定了。也适用于首句仄起入韵的格式,大家可以自己分析一下哦。例: 秋菊(高福林) 气派还从傲骨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黄花敢向冷寒开。平平仄仄仄平平。 高风已得陶公赏,平平仄仄平平仄, 独醉东篱伴竹梅。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继续看看,第一句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第三句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是完全相反的。而第一句和第四句的平仄是完全相同的,那只要记住第二句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类首句仄起入韵的格式就ok了。 至于首句平起不入韵的格式,与首句入韵的稍有区别。如: 南游感兴(窦巩) 伤心欲问前朝事,平平仄仄平平仄, 惟见江流去不回。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暮东风春草绿,仄仄平平平仄仄, 鹧鸪飞上越王台。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完全相反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完全相反的。这样,只要记住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二句和第四句自然就带出来了。 首句仄起不入韵的格式和首句平起不入韵的格律道理是一样的。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仄仄平平平仄仄, 每逢佳节倍思亲。平平仄仄仄平平。 遥知兄弟登高处,平平仄仄平平仄, 遍插茱萸少一人。仄仄平平仄仄平。 至于七律则更好记了,就是两首七绝合在一起。例: 戊戌除夕日恰逢立春,见盆栽有感(高福林) 阳台酝酿启春门,平平仄仄仄平平, 玉蕾经营向子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笔烟云初带暖,仄仄平平平仄仄, 三分旺象已缘根。平平仄仄仄平平。 风和韵上平添注,平平仄仄平平仄, 雨孕窗前自表痕。仄仄平平仄仄平。 已惯清吟仙骨硬,仄仄平平平仄仄, 丹心更觉肯流温。平平仄仄仄平平。 前四句就是一首“首句平起入韵”的七绝,后四句就是一首“首句平起不入韵”的七绝,就这么简单哈。再例: 近年思归(高福林) 土色深藏烙印痕,仄仄平平仄仄平, 朝思梦忆故乡魂。平平仄仄仄平平。 湖波好在风中聚,平平仄仄平平仄, 梨韵难离案上论。仄仄平平仄仄平。 雨数轩窗赊酒意,仄仄平平平仄仄, 票呼网络调银根。平平仄仄仄平平。 流云不解烦心事,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过前亭时扰门。仄仄平平仄仄平。 前四句就是一首“首句仄起入韵”的七绝,后四句就是一首“首句仄起不入韵”的七绝。您记住了吗?举一反三,就这么简单,同样适用于五绝和五律。五绝和五律其实就是七绝和七律减去每句的前二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