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古体诗词的写作

 鱼哥2010 2010-12-15
南竽独奏**话诗词——谈古体诗词的写作

本人写古诗词,得益于岳麓书社的《蒙学丛书》,所以本人的诗词平淡直白,追求意境,这是我的一大遗憾,也是我只能苦吟而不能出口成章的原因。很羡慕有些才子佳人动辄出口成章,七步成诗,我常常感叹自愧不如。

我写诗都是慢得死,像贾岛一样的推敲好久才憋出几句,想到哪,写到哪,没有想,就不写。写完后吟诵多次,再修改。个人认为:诗词要反复吟唱,反复锤炼,才能发现其不足。就是毛主席的诗词,也是经常由郭沫若、柳亚子润色的。

一首诗作下来,不吟诵锤炼几十遍,是成不了好诗的,除非他是天才。其实每个人都有灵感,也偶尔觅得佳句,只是当今诗坛,墨守成规的多,未窥门径的多,生搬硬套的多,以旧创新、继往开来的少。

汉朝乐府诗叙事诗居多,粘对、平仄、用韵没这么讲究。转韵的多,每句押韵、两句一韵的多,三句一韵、四句、六句一韵也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柏梁体、永明体,才算接近了格律诗,唐朝得到了发扬光大,但仍未完善,宋朝时期才发展为格律诗正宗。唐朝中期,开始允许格律诗首句与邻韵通押,宋朝流行。现在做格律诗,应该放宽,采取合韵通押是行得通的……。

个人认为,新诗应当是古诗的解压版,体裁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美学观点应当是一致的。基于古诗的浓缩性,古诗所包含的意义更加深远,更值得玩味。基于古诗的结构美、音韵美,更容易流传。这也许是近年来古体诗复兴的原因。

看了许多古体诗、近体诗,有些通篇都是似曾相识的古人诗句,但意思却不连贯,东一下,西一下,分开来看,句句都不错,整体来看,不知所云。窃以为诗词作为表达思想和感情的一种工具,也应该有个主题思想,你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想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作者应该清楚地通过诗句告诉读者。

一般地说,词这东西,历来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绝句、律诗短小,一般也是前一半写景,后一半抒情。之所以写景,无非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世界观,这才是写诗的目的。不然的话,也不会有什么起承转合了。

诗词主要是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只要意趣真了,平仄格律无所谓。很多人写诗,水平很高,语言很华丽,一看就像古人的东西,没有一点自己的真实感受,实则是两脚书柜。用典固然好,但要化用,要有新意。越简单明了的诗词,越难写,像杜甫、白居易等。

窃以为学诗宜从绝句、律诗学起,然后长短句。起码最基本的东西必须掌握,这是诗的骨架。关键是要从古人的东西中走出来,要推陈出新。毛主席就是这方面的高手,纵观老人家的诗,通俗易懂,主要是立意新奇,志向高远,无人可比。连:“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都写了出来,不是炉火纯青,能化俗为雅么?

学诗好比练字,从楷书入手。但你总不能一辈子写楷书吧?所以要从楷书走出来,写行书、草书,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诗词也是一样,也要从律诗走出来,这才有了宋词、元曲。就是律诗,也不能生搬硬套,以词害意,所以古人就规定了出格的拗救办法,做了些变通。古人写诗,大多是以吴越方言入韵,这在现在,还是不太方便的,窃以为还是不必拘泥,邻近韵通押也未尝不可。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窃以为第一字一般不论,如造成孤平则应论。第三字一般应论,三平、三仄首字可不论,第五字必论,出格则救之。

写诗先立意,确定自己要表达什么主题思想,思索一二句成句,尤其是结尾一句,是全诗主旨所在,其次再选韵,骨架立好了,再按平仄格律确定全诗,这样就血肉丰满了,也有意境。其实诗为心声,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格律诗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也是由古体诗发展而来的,也并不见得就是诗词的终点,总有一天也会淘汰。也不要觉得自己会这么些玩意,自抬身价,自认比他人高明。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写诗词的,无非是抱着玩古诗的心态,附庸风雅。有几个能真实反映自己的内心感受,把它写出来呢?看看诗圣杜甫的诗,都很浅显,尤其是晚年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走前人老路呢?个人觉得,你想写啥就些啥,不要老往框框里套,律诗就律诗,古体诗就古体诗,白话诗就白话诗,散文诗就散文诗,不见得就是律诗最好、一支独秀。一首好诗,与其体裁无关,只与其内容有关。一个人一生可能写许多诗,但好诗也可能就那么几首,李白、杜甫那么大的诗人,佳作也不太多嘛?窃以为,还是自由点好,律诗不是贵族,自由诗不一定是平民,像武功门派一样,未必出身名门的武功就比其他人高。不管你练啥武功,练到顶峰,你就是名门,就会有众多的弟子追随……

当代人写古体诗词,往往容易犯些毛病。时令节气不分,天干地支乱扯,上句在中国,下句到了西欧。秋天开桃李,春天赏菊花。夏天咏冰雪,冬季吃西瓜。一顿乱扯,不知所云,闹出不少笑话,经不起仔细推敲,还自以为得意,此为作诗之大忌也!诗词来源于生活,只有仔细观察生活,于生活中有所悟,方能提炼出好诗句。否则信口雌黄,贻笑方家。

如今古体诗坛,有一种非常不好的风气,那就是有些古体诗词爱好者,模仿古人的口气、凭空想象着古时的场景、引用古人诗句写古体诗词,动不动就是:平沙落雁、琵琶古筝、吹箫弄笛、把酒送别,通篇都是之乎者也,琴瑟琵琶、魑魅魍魉,仿佛不这样就不为古体诗词,只有这样方为古诗正宗。

这种古体诗词,表面乍一看,还真的能唬住不少人,尤其对古诗初学者。在外行眼里还真不知他的水平有多高,甚至有些还佩服得五体投地,以讹传讹,引来一片赞美声。其实剥开他的画皮一看,都是凭空构想的古时场景,东一锄头,西一锄头,大都是坐在室内闭门造车,在没有一点灵感的情况下,拼凑的诗句,空洞无物,没有一点自己的真情实感,无非是忸怩作态、山鸡舞镜、孤芳自赏、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文章合为时而作,今人做古体诗,无非是借古人所定的诗词题材,反映当今生活、环境、政治。在古代,现代化程度比较低,自然环境比较好,民风比较纯朴,所以经常有人背着乐器旅行,以马代步、渡口摆酒送别,这些在当时都是正常的,都是古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照,也包括一些书生身上经常带着文房四宝,即兴写诗。时值现代,隔盛唐时期已越一千多年,物换星移,起了非常大的变化,如果现代人还在渡口摆酒送别,肯定会让人笑掉大牙。

所以所以我们的古体诗,其内容也必须真实反映现代生活,是钢筋水泥,你就写钢筋水泥,不要去哼哼哼茅屋为秋风所破;是在听MP4你就写MP4,不要说是在吹箫弄笛;是在玩电脑你就写完电脑,不要撒谎说是在画画;是在打字你就写打字,不要说是在挥毫泼墨。我们的诗词,是留给我们后代的财富,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一看我们的诗词,怎么20世纪还与唐朝的一样呢?届时我们留给子孙的都是错误的信息,岂不是误人误己?让我们的子孙骂我们是骗子?

总之,我们今人写古体诗词,无非是旧瓶装新酒,唐诗已经卷轶浩繁了,不需要我们模仿他们的口气去反映他们的生活,我们也没那个本事写得如古人那么好。那我们就实实在在的写写自己的生活,写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写现代化的东西,尚能留给子孙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则善莫大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