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粥没什么营养?是的!

 牛妈古法育儿 2020-06-17

最近张文宏医生在一次视频讲座中说的话,引爆了家长圈。

张医生说:“孩子早上不许喝粥,不管长得胖、长得瘦、喜不喜欢吃东西,这段时间都要多吃蛋白质高营养的食物,充足的牛奶、鸡蛋、高营养的三明治。”

张医生是西医,他这个观点自然是从西医学、西方营养学角度出发的,但在医疗、保健领域,除了西医,别忘了还有中医!中医历来提倡喝粥: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

清代著名医学家王士雄在他的著作中称粥为“天下之第一补物”。

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庭栋,一生对食粥养生很有研究,体验特别深,一直活到90多岁,还把自己食粥延年益寿的经验写在《老老恒言》一书中,记载了100种粥,他深有感触地说:“粥饶益人,老人尤宜。老年人可以整天食粥,不管几顿,饥饿了就吃,能强身健体,还能享高寿。”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分歧呢?这是因为中西医看待事物的侧重面不同。

西医侧重从有形的物质层面来看一样东西,比如他们研究一样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就会看它的成分,把它分解分解再分解,看到它的分子、原子、质子、电子……甚至更微小的粒子,但再小也是有形的。

也是基于这样的思维模式,西方营养学判断一样食物有什么营养,也会把它分解成,各种营养成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无机盐、水……都是有形的。

如果要从这个角度来看,用五谷杂粮熬成的粥,营养确实不如牛奶、鸡蛋、三明治……

中医看的不是有形的成分,而是这样东西所含有的无形的天地之气。这也是中药之所以能发挥作用的根本所在。

在中医眼里,能接受天地之气的自然产物都可称得上药,所以你会看到医书里,土是药,水是药,地上随便一把野草也是药,墙壁上、锅底下的灰,树根、草皮、种子、粪便 ……都是药,它们都能对人体的阴阳调节产生作用。

天生四气,地生五味,所以了解一味药有怎样的天地之气,就要看它们所含的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一年四季的寒、热、温、凉,这是天赋予的,人体里的阴阳寒热出现了偏颇,就能用药的偏性来纠正,寒则温之,热则凉之。

“五味”是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辛能散,酸能收,甘能缓,苦能燥。

人生病了,身体里四气五味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有所偏了,这时,就可以用中药的四气五味来给人体补偏救弊。

除了“四气五味”,还要观察许许多多的自然属性

比如葱中间是空的,大小和鼻孔相近,所以对于外感引起的鼻塞非常有效。而麻黄是一种细管状的草,里面的空隙非常细小,所以它也能通气,但通的是毛孔的气,可发汗。

蝉蜕是知了蜕下的那层皮,所以它可以治疗人眼上的翳障,可让这层翳障像禅蜕皮那样蜕掉。蚕茧是桑蚕蛹期的囊形保护层,内含蛹体,这不就像母亲的子宫吗?所以蚕茧是味安胎的药。

另外药还有不同的走向,有的往上升,有的往下降,有的走四肢,有的走五脏,有的走气分,有的走血分……,在用药的时候,医生就像古时打仗的元帅一样,看清病的原因和走势,调兵谴将,把几味药组合起来,让它们有不同的分工,谁来掌握大局,谁来主攻,谁来筹谋划策,谁来制衡……从而发挥出1+1>2的团队作用。

所以如果不懂中药是怎么发挥作用的,一味地用西医的系统来套,那势必会造成“白天不懂夜的黑”这样的误解。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这套中医的系统呢?听上去好不“科学”啊,有一句话叫做“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这次疫情,中医、中药真的能治病,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一方面肯定中医中药的作用,一方面否定中医中药本身的原理啊!

那么再说熬粥的五谷杂粮的作用在哪,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在《是什么神秘力量让清代古莲沉睡百年后复活?孩子长高长壮的秘密就在其中》和《“酸碱理论”被推翻;还是来看看中医的“营养”观吧!》这两篇文章里专门写过,建议不太了解的朋友可以认真读一读。

五谷杂粮都是植物的种子,种子能长出一颗完备的植物,所以它蕴含着极大的生命力。而且一颗种子不会轻易走向死亡,如果没有合适的土壤、水分、阳光,它会选择休眠,一旦一旦有了合适的环境,就会破土而出,可见它的生命力也很顽强。生命力是一种无形的能量,我们吃下五谷杂粮,本质上吃的就是种子里的生命力。

另外五谷杂粮相对于蔬菜、水果、肉类,在四气五味上偏性小很多,如小麦,《本草纲目》对它的描述是“秋种冬长,春生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而且五谷杂粮不会给脾胃的运化造成负担,让人体消耗过多的阳气来化它(除非是一顿吃的种类太多了)。

可见,五谷杂粮能够给人类补充强大的生命力,气味平和,又好运化,所以《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是很有道理的。

这几年我们也一直在传播孩子饮食要以五谷为主的理念,尤其对于一些脾胃虚寒的孩子,更建议要以“70%的五谷杂粮+30%的蔬菜”的饮食结构为主,尽量少吃肉类、鸡蛋、奶制品等高营养食物,因为这些高蛋白的食物难以被脾胃运化,容易加重脾虚的症状,而且助湿生热。这些年践行这样的饮食原则而受益的孩子有很多。

但还有很多家长担心,光吃粮食和蔬菜,营养从哪来?我想这是因为,这么多年来,西方营养学已深入人心,而且毕竟有形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也好理解,但事关孩子生长发育的大事,听专家的只是一方面,更应该用心去了解、体察、分析、判断,是不是这样?那种说法更有道理,更符合实际?而不是被担忧、欲求遮蔽了眼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