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万物纲纪,阴阳之道

 老刘tdrhg 2017-04-17
“阳化气,阴成形”是阴阳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基本模式。对于人体而言,生命过程就是“阳化气,阴成形”这个不断的化气与成形的过程,也就是有机体同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新陈代谢过程。人们每天摄入的饮食,身体要通过“阳化气”的过程把它们消化分解,还要通过“阴成形”的过程吸收利用其营养内容充养各组织器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一段文字专门论述这个代谢过程: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这里的“味”是指“地食人以五味”,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人摄入的饮食营养。人摄入的饮食五味会长养形体,这一步相当于现代营养学讲的内容,就是食物的营养成份会补充人体,诸如某蛋白质参与某组织的合成之类,这是“味归形”。但长养生命并不是简单地填充形体,身体得到奉养、形体壮盛后,这个形体必需要蕴含着进一步生成“气”的功能,也就是再进一步进行某些代谢来生**体的正气,就是“形归气”。否则就会形盛气衰,外强中干。就像现在随处可见的“疯狂养殖品”一样:小鸡出壳后一般不超过42天后就变成了大白条,小鸭出壳42天后就长到几公斤重,工业化饲养的猪、牛、羊三四个月就度过了生命的壮年时代……这些可怜的生命,形体比百千年来的同类都“壮大”,但它们形盛气衰,没有应有的生命力。所以只填充营养是不够的,还要“形归气”。人体在摄入饮食、化生形气的过程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是要生成“精”。这个“精”可以先笼统地理解为生命体内的精华物质。 如果说“气”是生命力的能量保证,“精”就可以理解为生命力的能源储备。精是气的储存状态,也要由气的运动变化来产生,所以说“气归精”、“化生精”。 精的生成并不是最终目的,精还要进一步转化,故曰“精归化”。精的转化不是递进性的升级了,它是再转化为气,所以后面又说“精化为气”。从这个完整的转化过程来看,“形归气”与“气归精”的过程其实是同步的,精是形气转化的关键,是形中储存了精,形才能归气。而形的成长,也是要气来运化生成,所以后面又说“气生形”。综合起来,就是摄入地气五味后,体内进行了以“精”来调控的“气”和“形”之间的双向互动。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现代医学所发现的激素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适应环境、应激等系统功能。但不宜认为“精”就是激素。因为古人在讲“精”这个概念时并不是用它特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只是用它作为一个代名词来讲述某些系统功能及其特征。“精”、“气”、“神”这些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都不是可以固化的具体的物质。古典文献中记载这些概念的重点也不是在讲精是什么,气是什么,神是什么,而是在讲精有什么作用、什么特征,气有什么作用、什么特征等等。因为中医的视角就是“功能”,也可以说这就是所谓的中医思维模式。现代人非常**惯从物化、唯物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是个很直观的方式,有它的诸多优点,但这不是认识事物的唯一方式,它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尤其对于认识生命这个高级复杂的现象,只从物质、结构、成份的角度认识是无法全面认识的。我们在初学中医时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养成从系统功能的角度观察、认识生命的思维**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是“学中医要有悟性”,那什么是悟性呢?是古人的悟性比现代人好很多吗?在我理解,所谓的悟性就是思维方式而已。所以,悟性也是可以锻炼、培养的。养成了整体观察、动态观察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是就有了所谓的悟性。当我们看到古人关于“精”、“气”、“神”的描述时,不是首先想到它是什么,而是**惯于直接顺着原文来看到其描述的作用、关系,就可以看到另一种生命的图景和生命的功能模型,也会被别人认为是“有悟性”。而当我们总是**惯于要把“精”等同于激素或是什么其他物质时,后面再看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和“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些说法时,就会感觉中医学概念“不明确”、逻辑“太混乱”,好像问题不在于我们有没有什么莫名其妙的“悟性”,而在于中医“必须”要“现代化”、“科学化”或怎么化。甚至还会像某“万能院士”和“科学斗士”一样,超越了千年的“蒙昧”,终于发现中医原来就是“糟粕”。到了这个地步,所有的事实,千百年的重复实践,最多只能算是低级的“个案”,已经无法进入其“科学”的头脑了。精作为生命的能源,一直在发起人体生生不息的气化运动,所以说“精归化”。精的生成与转化过程是“耗能”的,需要消耗气,即所谓“精食气”。形体的成长则需要饮食五味的补充,所以叫“形食味”。这里面“归”是趋入、转化的意思,“食”,就是吃掉、消耗的意思。因为五味是趋向到形,转化为形质,可以理解为是形质把五味吃进去消化了,所以说“形食味”;因为“气归精”,所以说“精食气”。同理,“形归气”也可说是“气食形”,不过中国古人的文字都很简洁,前后文中能够把意思说清楚,细节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一段讲述了人体摄入饮食后长养形体,进而又生成了气和精过程。这里的“精”显然是指从外界摄入五味后形成的“后天之精”。“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讲的是一个从摄入开始由外而内的单向化生过程,这一过程以生成了精为终结,精就不再转归为更高级的物质了。但它还要再化成气,全部的生命过程就是不停的气化,精也是由气化而来,所以说“化生精”。化能生精,而精又归化,很显然精是所有气化过程的最关健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精是形体的根本,精的生成量与其功能状态决定了生命的过程和质量。所以《素问·金匮真言论》说:“精者,身之本也”。现代社会时而可见“精英死”、“过劳死”的报道--某个人生命力很旺盛、很精英,但忽然间“因公殉职”了,或以一个感冒等小病入院后就不治身亡了。更典型的是曾有报道的运动员在跑道上、球场上“猝死”。其共同的特点是虽然形体壮盛,力气也不少,但生命不能持久。这就是因为其精不能内守,“气归精”的过程有所不足。其原因就是过度“阳化气”透支了身体的精与气,而缺少“阴成形”的生命储备过程,最后造成了身体的阴阳离绝。由外而内的生化过程最终生成了精而收藏在人体的五脏之内,由内而外的气化过程就是从五脏所藏的精开始的。五脏之精再化为气,气又发挥着诸多的功用以促进“阴成形”,使形体得到充养,这个过程可以归纳为“气生形”。前面讲“味归形”,是讲有形质的营养成份能够归入形体,被形体“吃掉”,而这个“吃”的过程一定要有气的参与,要通过机体的气化作用才能完成,从这个动态的过程看,气才是生成形体的关键。所以叫“气生形”。就像盖房子需要砖瓦水泥,但更需要建筑工人。房子形成了,这些砖瓦水泥都归入了房子,而房子是由于工人的劳动才形成的。这些水泥砖瓦就相当于“味”,工人或工人的劳动相当于“气”,房子就是“形”,这就是盖房子过程中“味归形”与“气生形”的道理。当然人体的生长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因为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精、气与形一直是在相互转化的。
法自然天道万物阴阳三才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