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钟书,4年横扫清华图书馆,孩子可借鉴怎样的读书经验?

 昵称49668458 2020-06-17

钱钟书,4年横扫清华图书馆,孩子可借鉴怎样的读书经验?

一个朋友叫徐近书,曾问起他为什么叫这个名。他说周岁时抓周,老爸期望他能像钱钟书那样抓一本书,但却未能如他老爸所愿,抓到了书旁边的一个东西。

“钟书”之类的名字叫起来肯定会心虚了。不过,他父亲心思灵活,说是他抓的那个东西离书很近。所以,退而求其次,取名“近书”还是可以的。

近书也比较争气,从小喜欢看书,小学到大学也是一路好成绩,毕业后有一个不错的工作,用他爸的话来说:“还算有出息。”

近书曾跟我说过:“自己爱读书,确实是源自向钱钟书学习。”

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钱钟书是怎样读书的。

1、弥漫整个童年的乐趣

“回家后手舞足蹈向两个弟弟演说他刚看的小说了。李元霸或裴元庆或杨林(我记不清)一锤子把对手的枪打得弯弯曲曲等等。他纳闷儿的是,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关公若进了《说唐》,他的青龙偃月刀只有八十斤重,怎敌得李元霸的那一对八百斤重的锤头子;李元霸若进了《西游记》,怎敌得过孙行者的一万三千斤的金箍棒。(我们在牛津时,他和我讲哪条好汉使哪种兵器,重多少斤,历历如数家珍)。妙的是他能把各件兵器的斤两记得烂熟……”

这是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里,对钱钟书从读书中获得乐趣的描写。幼时的钱钟书酷爱读书。除了读《论语》、《大学》之类的“教科书”,还读像《西游记》、《三国演义》之类的课外书,甚至在读书人看来不太能登大雅的《七侠五义》、《说唐演义》等,也统统拿来读。

钱钟书,4年横扫清华图书馆,孩子可借鉴怎样的读书经验?

钱钟书对书的痴迷,大概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或进一步加深的,这段时间是钱钟书因病从私塾退学、跟着自己的伯父读书的日子。

“每天早上,伯父上茶馆喝茶,料理杂务,或和熟人聊天。钟书总跟着去。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钟书吃了酥饼就孜孜看书,直到伯父叫他回家。”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最初的记忆、或感受到的最浓烈的情绪,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成年之后,这种记忆或情绪会在其心里时时泛起,会不自觉地指引人的行为或躲避或追求重温这种记忆。

钱钟书这种吃饼、读书的乐趣,时间虽不是很长,但弥漫了他的整个童年,也深深地进入到他的潜意识里,指引他一有时间就去通过读书重温这种乐趣。

2、横扫图书馆

一个朋友曾说:“之前还以为自己读书挺多,后来了解了钱钟书,才知道是爱读书。我们一般一年最多能读100本书,但人家钱钟书的目标动辄就是:整个图书馆。”

从小享受读书乐趣的钱钟书,进入清华大学后,面对清华图书馆的丰富藏书,更是如鱼得水,为自己的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成就了自己的一段传奇。

钱钟书,4年横扫清华图书馆,孩子可借鉴怎样的读书经验?

当时清华图书馆中、外文藏书多达一百三十余万册。钱钟书计划按照书库排架顺序,中文书从甲字第一号、外文书从A字第一号读起,陆续地将图书馆全部藏书通览一过。

他按照东西方文学分类研读的方法,一周中文一周英文,每周四五本书,日夜津津有味地读。

几年下来,凭借超乎常人的勤奋与天赋,钱钟书涉猎了我国古代经史子集、稗官野史、小说笔记、方志舆地佛藏道等各类中、西新旧书籍,创造了清华学生中读书数量第一的记录。

钱钟书读书不读得快,而且读得精、读得熟。别人问某个词句的出处,他常常如数家珍似地告知在图书馆哪排书架、第几层、哪本书上第几页、第几行里;从他读过的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往往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下来。

钱钟书,4年横扫清华图书馆,孩子可借鉴怎样的读书经验?

清华图书馆的藏书,中文洋文均有,整日开放,但许多同学都摸不到门。钱钟书的同学吴组缃,一直喜欢看一些英文的“某方面”的书,同学曹禺是知道的。一次,在清华校园的咖啡馆,先来的曹禺见吴组缃进来,便偷偷对他说:“你看,钱钟书就坐在那里,还不赶紧叫他给你开几本书?”吴组缃听罢,随即走到钱钟书的桌边,请他给自己开录三本英文“某方面”的书。钱钟书也不推辞,随手拿过桌上一张纸,飞快地写满正反两面。吴组缃接过一看,数了数,竟记录了40几本书的名字,还包括作者姓名与内容特征,不禁叹服。

曾看见过一个文章的标题:你一生读的书,都比不过钱钟书读的“某方面”的书。

3、对一切有字的东西感兴趣

1939年10月,钱钟书为照顾在湖南蓝田师范学院任教的父亲,也受聘从上海前往那里教书。由于当时处于抗战时期,交通艰难,一路走走停停。这条步行也只需要两个月的路程,钱钟书一路行船坐车竟也走了一个多月(大家可参照《围城》中方鸿渐等人去三闾大学上任的行程)。

钱钟书,4年横扫清华图书馆,孩子可借鉴怎样的读书经验?

在险阻的路程中,钱钟书仍是怡然地读着书。不过他读的这本书有点特别,它是一本字典。在我们看来,字典是工具书,只有在查不明白的单词时才用得着。它注定是枯燥无味的,但钱钟书却能把字典也读出乐趣:

“遇到生冷的字固然可以多记几个字的用法,更可喜者,前人所著字典,常常记载旧时口语,表现旧时习俗,趣味之深,有不足为外人道者。”

我的一位表哥曾经受钱钟书的影响背过成语词典,我都觉得他很了不起,也因此对他敬佩不已。表哥说他背背成语词典还可以,外文字典嘛,则毫无这个勇气。因为成语词典与字典,一个颇有乐趣,一个枯燥不可比;且中文与外文,也是一个可轻松,一个吃力。表哥如今在一知名出版社任编辑,也算是当日所学,于今日看到意义。

他曾说:“跟钱钟书这样的大家学习,哪怕学个百分之一,也会终身都有裨益。”

4、“钱涂无量”

钱钟书读书时有个癖好,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佳句,每遇心得,便在页眉处写下评语、批注。当时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书中画黑线、加评语的部分,大都是出自钱钟书的手笔。有人还将其称为“钱批”,或戏言“钱途(涂)无量”。

钱钟书,4年横扫清华图书馆,孩子可借鉴怎样的读书经验?

其实,这是钱钟书读书的秘诀之一。他这样做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容易“找”。因为但凡学问做到一定程度的人,其图书浏览量必然也不会少。这样,写文章的时候,怎样引用更加方便就成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了。钱钟书喜欢在页眉上写下自己的见解,非常有利于查找。他的文章旁征博引,不只因为他博闻强记,还跟他做标记的习惯有很大关系。

他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让别人看书的时候会多几分“方便”。据他清华的同班同学甘毓津回忆说:“他(钱钟书)起劲时,图书馆库里的书,逐排横扫。他喜欢把书里精彩或重要的部分,在旁边用粗铅笔画上竖线。可惜我当时没有学乖,否则只去找他画有粗黑线的部分读,也可以省事省力多读很多书。”

钱钟书的这种方法真的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我现在就是这个方法的实践者。读书的时候,我必会拿一支铅笔,一方面可以做书签,一方面也可以像钱钟书一样在书中佳句下画线,也可以在读到有感处做下“眉批”。有时写文章,需要引用某书的内容又往往不能完全记起,但我记得在曾经做过“眉批”。查看书中“眉批”处,果然在那里。

后来读心理学的书,知道心理学上有个“情景记忆原理”——记不清学过的东西,但还记得学得时候在什么情景里。“眉批”能帮助记忆,原理也应该是这样的。

5、笔记读书2:1

钱钟书读书的另一个秘诀是作笔记。杨绛在《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文章中说,钱钟书记忆力虽强,过目不忘。但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说自己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钱钟书,4年横扫清华图书馆,孩子可借鉴怎样的读书经验?

杨绛还说过:“钟书作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做笔记的时间与读书时间竟然是二比一!想来惭愧,别说平时看书不作笔记,就连我当年读大学时,每逢考试都得找女同学借笔记。

钱钟书一生作过多少笔记?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整理他生前的笔记,外文笔记合计178册,34000页,中文笔记数量上大体与此相当。另有“日札”23册,2000余页,加在一起足足四十卷。而且,这些笔记包罗万象,无论是博大精深的中外经典名著,还是通俗的小说剧本、甚至是村谣俚语,都应有尽有,简直就一个图书馆。

杨绛还说:“钱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我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孩子家里藏有5000册书,孩子喜欢阅读,知识丰富,成绩突出。很多人问:“我们家没有那么多书怎么办?”

好办,让孩子学习一下钱钟书。

6、书要读成自己的

在钱钟书六七岁上私塾的时期,私塾的先生考了钱钟书一个问题:“《大学》讲的是什么道理?”

钱钟书答道:“大学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要着眼于自己的内心,大学讲的是所有人生活的道理,人群的划分是按一家一户来的,从古至今没有变过。我认为大学讲的道理要从下往上看,‘修身齐家’是重要的,至于治理国家与否,是对小部分人说的,我们每个人要看到自己的内心,还要注意家庭和瞌。”

钱钟书,4年横扫清华图书馆,孩子可借鉴怎样的读书经验?

先生听了,暗生感慨:他给孩子们讲了这么多年的《大学》,总是强调志气要大,越大越好,要治理国家要平定天下,今天钱钟书的话给他提了一个醒。就拿自己来说,能够治理国家,能够去平天下吗?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明了自己的内心,对得起自己的学生,还要使自己家庭和睦。

这么简单的道理,自己虽然大半辈子读书教书,却直到今天才明白。他知道,眼前这个稚气未脱的孩童,在这个年纪就有这番见识,前程必不可限量。

大学时代的钱钟书,更让人见识到了其独立思考、见识高远的能力。他在图书馆藏书上所做的那些“眉批”,别的同学看了,往往自叹不如。甚至有的同学称,当自己看看钱钟书“批注”过的书时,就会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

及至其后来能创作出巨著《围城》、《谈艺录》、《管锥编》,更是非有独立的思考、开创的精神不可。

7、家庭的滋养

钱钟书的成就自然离不开他的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也离不开其家庭的熏陶和父亲的教导。

钱钟书家族是江南的名门望族,最早可以追溯到越王钱镠那一代。钱氏家族是典型的“文化家族”,“读经传则根底深”是家训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从钱氏家族走出来的人才,包含了各行各业,如科技方面的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号称‘三钱’的科学家;外交方面有非常著名的钱其琛;而现代人较为熟知的文学方面的著名学者除了钱钟书,还有很多,如钱玄同、钱穆等等。

钱钟书,4年横扫清华图书馆,孩子可借鉴怎样的读书经验?

钱基博与钱钟书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也是一位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从小聪明好学,五岁受书,九岁能熟背四书五经等多部儒家经典,十岁熟读《史记》、《储氏唐宋八大家文选》……二十二岁曾被江西提法使招募,但因不喜欢官场,后来投身教育,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等任教,言传身教,自是对钱钟书产生重要影响。

钱基博对钱钟书的教育非常重视,有一年,钱基博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有回家。钟书在寒假里没有严父的管束,更是快活。他借了大批的《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恣意阅读。暑假他父亲归途阻塞,到天津改乘轮船,辗转回家,假期已过了一半。他父亲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命钟书和钟韩(钟书的堂弟)各做一篇文章。钟韩的一篇颇受夸赞,钟书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经此皮肉之苦,激发了钱钟书发愤用功,不过一两年功夫,学业上便判若两人。

到考上清华大学之前,他不仅不再挨打,而且是他父亲得意的宠儿了。到20岁时,钟书已经被他的父亲训练成一个小学者了。

结语:

不是每个孩子抓周都抓书,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钱钟书。但在家长的有效引导下,建立读书的兴趣、掌握读书的方法、锻炼读书的毅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却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做到的。

“孩子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榜样的力量又是无穷的。孩子5岁起就可以学习一下钱钟书读书的故事,有标杆在那里,‘见贤思齐’,即使最后不能看齐,但‘取上得中’,也肯定能激起孩子更大的读书兴趣……”在一个家庭教育的论坛上,一位专家的话我感觉很有说服力。

·END·


【辅你做更好的家长,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研究古今中外500多位名人的成长经历,希望对家长和孩子能有借鉴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