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引子 夜半钟声幽冥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千年前唐人张继的诗,汪曾祺就把这“夜半钟声”写成了一篇小说叫《幽冥钟》。 张继写的“夜半钟声”叫“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唐代诗人于邺的《褒中即事》可以为证:“远钟当半夜,明月入千家。”子夜,悠扬的佛钟响起那是平安之夜。 在徐州,幽冥钟不仅指梵钟还指一处老地方。 02 老地名 位于徐州故城的西南 徐州故城的西南曾叫幽冥钟,清同治《徐州府志·古迹考》记载云龙山的大士岩院时提到:“又有太平丛林,在南门外,俗称幽冥钟”,太平丛林是大士岩的下院,府志还解释道:“太平丛林,佛教多数僧人聚居的寺院。意谓比丘和合一处,有如众木相倚成林,故称丛林。后道教聚居处也称丛林。按此处多为义冢,清代为斩决刑犯处,故称幽冥钟”。 幽冥钟在这里又有了两层含义,一是指幽冥钟寺庙,一是指行刑处。作为寺庙,它后来改为小学,先叫道平路小学,后称建国西路小学;作为行刑处成为一个地名,指幽冥钟寺庙一带,也有叫乱死岗子的,也有叫英士中的。 民国时期燕子楼 幽冥钟作为地名,作为斩决刑犯处,它的北侧还有座桥与之关联,这桥叫落魂桥。前清处决犯人基本上是秋后问斩。处决时犯人是一路被押着过二府街、西门大街、出西城门、过翁城门,但不过护城河,沿城墙下小路到达城墙西南角的燕子楼下,过落魂桥到达幽冥钟。 那些斩杀的场景常使路过的人心存胆怯,更何况夏季干燥的天气里刑场还会冒出“鬼火”,所以从爱护孩子的角度,家长们有意忌讳,也因此有了“英士中”这样的习非成是的替带名词。 南京清凉寺幽冥钟 许宁摄影 03 佛钟 徐州的幽冥钟用来壮胆 1993年,拓宽建国西路时,在建国西路小学的门口处发现了《重修幽冥钟碑记》石碑,该碑刻于1777年:“盖闻钟也者,始于凫氏,声出于金属乎,商秋分之音也。鲸击蒲吼,百厉为之悉去;狮钮龙身,诸邪缘之顿消。近因法场迤西,旧有幽冥钟,废之已久。往来行人,虽知死于法者罪皆当诛,而目烛其尸甚悿,未免心怀疑惧。今重修之,使夜行者闻其音,心胆俱壮而疑惧尽释矣。”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原太平丛林的幽冥钟同其它寺庙的幽冥钟还有不同之处,例如南京清凉寺的幽冥钟、苏州寒山寺的幽冥钟、九华山祇园寺的幽冥钟、五台山显通寺的幽冥钟都是为地狱中沉沦受苦的众生敲的,而太平丛林的幽冥钟是为活人敲的,是为了夜晚经过刑场的路人壮胆而敲的。 云龙山兴化寺梵钟 04 第一口幽冥钟 由徐州人李璟创制 李璟(公元916年-961年),字伯玉,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的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 佛教辞书《翻译名义集》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南唐时候,上元县(今属南京市)有个人死后三天又复活了,他讲述了在阴间遇到先皇帝李昪被酷刑拷打的场面,先皇帝李昪对他说:“我当初听信宋齐丘( 南唐第一谋士,号称拂袖宰相)的话,把和州投降的一千余人错杀了,因此招来怨诉,到了阴间得到报应。李昪还说,只要听到寺庙的钟声,他在阴间受的苦就会暂时停止。你回去后,告诉我的儿子李璟,为我造一口大钟,要长时间敲打以减轻我的痛苦。如果他不信,我藏在南京瓦官寺佛像左膝中的玉天王像可以为证。”李璟果真找到一尊玉天王像,便遵守父亲的嘱咐,在南京清凉寺建造了一口大钟,上面携刻铭文:“荐烈祖孝高皇帝,脱幽出厄”。这个就是幽冥钟典故的由来,由此可见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制造了第一口幽冥钟。公元943年烈祖李昪驾崩,然后有了幽冥钟,由此可得,幽冥钟的产生距今已有1077年的历史。 苏州寒山寺幽冥钟 05 幽冥钟 敲钟要敲108下 佛事大钟是用于祈祷、感化、超度众生的,它分为晨钟、晚钟、夜半钟,夜半钟又叫幽冥钟。它们的敲法各不相同,晨钟是先敲钟后敲鼓,晚钟是先敲鼓后敲钟,夜半钟是钟鼓齐鸣。至于大钟为何要定为108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格致镜原》引《绀珠》云:“凡撞钟一百零八声以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之数。”合为108,其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在农耕社会,人们希望通过佛来保佑丰衣足食。另一种说法是,佛教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敲一百零八下便能解除忧愁。叩钟偈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徐州博物馆馆藏徐州城隍庙幽冥钟 徐州博物馆乾隆行宫东侧有一口幽冥钟,钟高1.62米、底径1.23米,钟身横铸“法轮常转佛日增辉”八个字,钟身竖铸“幽冥钟”三个字,铭文: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唵伽啰帝耶莎诃!幽冥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静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 该钟铸成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从铭文来看它原是徐州城隍庙的一口大钟。 谢谢收看 |
|
来自: 新用户8217759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