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辉的中国矿业大学(二)

 新用户82177594 2020-06-17

证明韩愈、白居易、苏轼、文天祥这些文坛大咖曾经从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的古井旁边走过的确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原文化局张海波副局长说:“老弟你能不能快点发?不要且听下回分解。”张局长对徐州古迹非常了解,这番话既是鼓励又是鞭策,曾国藩讲“做学问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不徒以词采为文,但要考据精审。承蒙大家过誉,草草写就,敬请拍砖和斧正。



日久岁深的古官道





徐州城南有一条唐宋古官道,经城南门通往宿州,司马光、苏轼、苏辙、文天祥、王阳明等对这条古道都有记载。

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北侧的唐宋古道,是从云龙山东侧经过还是西侧经过需要详细分析。

苏辙对古道的记载。《留题石经院三首》:“盘曲山前路,流年向此消。兴亡须一吊,范叟卧山腰。” 山前路指的是云龙山北首有条盘曲的古官道,范叟即范增,他的墓在云龙山北首。

汉代采石沟

徐州大水后,张山人把他的草堂迁到云龙山西麓,汉代采石沟的西侧,并紧挨路边。

《放鹤亭记》:“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于其上。”其中“东山之麓”说的是云龙山的西麓,放鹤亭最初的位置不在云龙山顶。

张山人草堂位于路边,喜爱干净的他经常打扫门前的土路,《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其一》:“鱼龙随水落,猿鹤喜君还。旧隐丘墟外,新堂紫翠间。野麋驯杖履,幽桂出榛菅。洒扫门前路,山公亦爱山。”

   由于草堂位于路边,一旦苏轼好友来访,张山人不仅迎接客人还派人给苏轼报信。 苏轼好友李公择不远千里来到徐州,进城前来拜访张山人,山人一边好酒相待,一边派人通报苏轼。通报的人给苏轼说了,两人兴味索然,喝酒无话可说,你得抓紧过去解围,苏轼听后二话不说,吆喝着歌女匆匆忙忙赶来了。《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从之,公择有诗,戏用其韵》“我生固多忧,肉食尝苦墨。轩然就一笑,犹得好饮力。闻君过云龙,对酒两静默。急携清歌女,出郭及未昃。一欢难力致,邂逅有胜特。喧蜂集晚花,乱雀啅丛棘。山人乐此耳,寂寞谁侍侧。何当求好人,聊使治要襋。使君自孤偾,此理谁相值。不如学养生,一气服千息。”

古迹黄茅冈

王阳明对古道的记载。到了明代,这条唐宋古道虽然不是官道了,依然发挥它的作用。《云龙山次乔宇韵》:“几度舟人指石岗,东西长是客途忙。百年风物初经眼,三月烟花正向阳。”王阳明当年坐着小船沿奎河来到云龙山下,遥望苏轼醉中走过的黄茅冈,看到了东西古道上客行途中的繁忙景象。王阳明对苏轼特别崇拜,是第一个在古道旁边留下了“黄茅冈”三个大字的人。


《创建云龙山西北三义桥并修东西大道碑记》

古碑记载,过了云龙山,古道沿着云龙山西往南。1893年,这条古道泥泞不堪,难以行走,经市民杨文一倡议,王惠齐、蒋润卿、刘震奎、张厚培等四人慷慨出资把古道整修一新,助人为乐的义举不仅被大家称赞而且还被载入《创建云龙山西北三义桥并修东西大道碑记》之中。

三义桥

碑文载:“徐郡城南云龙山麓西北,旧有平桥一座,西南通涵洞桥是也。涵洞桥指苏堤路上的奎河桥,清同治《徐州府志·山川考》:“奎河,自城西南石狗湖涵洞桥起,至东南铜萧界贾家湖止。”


   矿业大学南侧这段唐宋古道位于山谷之中,司马光有记载。

城南三十里庞勋大陈甲兵的位置

司马光对古道的记载。唐咸通九年(868年),庞勋起义的大军经过这里攻打徐州,拉开了唐朝灭亡的导火索,司马光《资治通鉴》:“十一月,道伟至彭城。勋出郊迎,自任山至子城三十里,大陈甲兵,号令金鼓响震山谷,城中丁壮,悉驱使乘城。”任山,因山下百姓在发音上,把“任”读为“银”,故今称银山,1926年刊刻的民国《铜山县志》仍记为任山。

徐州城南保留了一个古老的地名叫二十五里桥,任山在城南三十里,因此,由二十五里桥往南五里即任山的位置。这里有个村庄叫汉沟村。

明嘉靖《徐州志·州境之图》

  580年前的明正统《彭城志》记载了一处唐宋古道的名胜,“饮马池:在城南三十里,因桃山、彭城二驿使者往来,尝饮马于此,故因以名之。”明嘉靖《徐州志》把它绘入州境之图当中,它位于云龙山南北延伸线的西侧,和经二堡、三堡的明清古官道有明显区别。 

灌沟河

   1969年,罗岗村村主任程圣文负责修建村内水利工程,曾对“饮马池”的位置进行过调查,依据老年人对“饮马池”泉水众多的说法,他把蓄水坝设置在六号灌沟桥东300米处,把“饮马池”含在闸坝以内。这和史志对“饮马池”位置的记载基本吻合,清同治《徐州府志》:“饮马泉,在城南三十里,即任山南山河。”饮马泉位于河中,这条河即现在的灌沟河。

   通过上面的介绍,这条唐宋古道的走向基本清晰了,对于矿业大学来说,南有二十五里桥,北有黄茅冈,它是沿着泉山西、云龙山西到达徐州城。


历经沧桑的古井


唐宋古官道和现在的大学路、新茶线基本不重叠,是村庄古井和古井的连接线。

万圣台遗址

这条古道至今仍保留了两座烽火台,一座位于小王山西侧,一座位于台上村。古碑记载台上村烽火台叫万圣台,《徐州电信局志》记载它是古代的邮传之地。2019年,笔者和铜山区文物局王燕科长联系时,小王山西侧烽火台已被评为不可移动文物。

这两座古老的烽火台在新茶线的西侧,古道和现在的道路不重合,同时发现,小王山烽火台两侧的吴楼村古井和汉沟村古井距离是5里路,汉沟村古井和台上村古井也是5里路。宋代依然保留着“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的建制,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使君来自古徐州,声震河潼殷关右。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

徐州是华夏九州之一,城邑在江苏境内最早出现,既然它是一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那么它的道路肯定四通八达,按照《周礼》的说法,那么这条古道至少3000多年了,《周礼》:“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侯馆有积。”明代史学家丘濬对“三十里有宿”有一个很好的注释,翻译过来是说,路室等同于传递官方信件的路边邮局,邮局负责征收附近百姓的财物,用以接待来往的邮递员。可见,城外三十里的地方自古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位置。

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卜田归隐的尔家川居然在城南三十里。

刻着“徐南三十里”的古碑

如今,许多村庄迁移了,但是古井保留了下来,这些古井对古道的寻访有着特殊意义,古井和古道有着亲密的联系,有路就得有井。

古道的形成和古人围井而居有关,村庄和村庄之间形成的道路,后来形成官道。萧县的官桥村位于这条唐宋古道上,这座桥梁打上了官府修路架桥的烙印,所以这条古道又称古官道。

古人围井而居要选择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吴楼村古井、汉沟村古井、望城岗村古井和桃园村古井均位于两山之间,特别是矿业大学院内的桃园村古井位于两山正中位置,这个现象反映出古人择居注重生命安全的特点,一定要避开野生动物的侵袭。

苏轼知徐州的时候多次提到野生动物,元丰元年(1078年)春天,徐州大旱,苏轼找来一个虎头为民祈雨,《起伏龙行并叙》:“何年白竹千钧弩,射杀南山雪毛虎。至今颅骨带霜牙,尚作四海毛虫祖。”祈雨后,老天爷很给面子,下了一场大雨,缓解了旱情,苏轼又来谢雨,村边有许多麋鹿和猕猴,《徐门石潭谢雨》:“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可见,当时的徐州不仅有猕猴和麋鹿等野生动物,还有大型野生动物老虎。居民如果不想被野生动物伤害,村庄选址不会挨着山峰,古老的金山村位于云龙湖当中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至今许多金山村的居民依然记得辈辈相传留下来的这个故事。

另外,古人仗剑走天涯缺不了水,不论是人还是马走一程都得要喝水,夏季缺水的季节,其它地方缺水,井里不缺水,这些古井就成为古道必经之地,所以说矿业大学院内的桃园村古井位于古道旁边。

这些古井都有逸闻轶事,吴楼村古井有井契,井契记载清嘉庆八年二月十六日,年岁已大的徐李氏因无后,愿将祖传水井出卖,又怕卖了井自己无水可吃,把井台的四个角卖了三个,留一个角自己用。

吴楼村井契

望城岗有两个古井,一东一西,东井的旁边有上马台有古庙,西井却被百姓的顺口溜记载下来:“宣统元年,炮打西泉,望城吃水,皇窝掏钱。”这个故事很有意识,说皇姑窝村的井水苦,村里的一户人家为了吃上清冽的泉水,花钱在望城岗打了一口井,但是,望城岗村民不掏钱也可以吃井水,真是喜出望外。

拆迁中的望城岗古井

矿业大学有三口古井,据桃园村村民介绍,南侧的一口为苦水井,中间和北侧的古井是甜水井。

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的东门为何要定位在现在的位置?这和古老的桃园村有关,和这两口甜水井有关,东门大道处在两井之间。本来桃园村选择的地理位置就非常好,三面环山,一面邻水,这样的格局往往被称为风水宝地。

桃园村古井

如今,矿业大学院内的桃园村古井是徐州市古井保护的典范,配之井台和栏杆,中有喷泉,环井四周栽种11棵青檀树,其中三棵已生长千余年,老树古井已成为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的一大美景,慕名前来赏花的市民纷纷在此合影留念,许多搬迁后的村民还来提水,追忆往昔岁月。

桃园村古井

青檀树,又名金钱朴,落叶乔木,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自然飞籽繁殖。

如今,青檀树长势茂盛,郁郁葱葱,这和绿化部门精心养护有关,徐州附近有许多上千年的青檀树,但是,全部长在山上,如天门山的青檀树,如龙脊山的青檀树,平地几乎没有。

四季花开的矿业大学

唐宋时期,有哪些文学大咖从矿业大学院内的古井边经过?且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谢谢收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