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鉴煮粥悟道心得一篇

 幸福U我 2020-06-18

      大家对于煮粥应该都比较熟悉,但多日用而不知其妙其道。今天借着煮粥来论人身脉道的契机,希望都能够在这篇文章中明了脉的奥妙。

      炉下有真火,锅中有清水,清水中有米,勺子在手。随着时间推移,锅中水逐渐被煮开,水面不断有小气泡冒出并抱团,锅中蒸汽不断往上升腾。之后锅中的气泡越来越大,整体沸腾,锅中的米也慢慢的被带动起来,把火候调小,让锅中米水整体沸腾的速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在这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生米不断吸收水传来的热量并逐渐变蓬松胀大。心中明了米蜕变为粥的步骤,指挥手中勺子参与促进这个生米化生为熟米的过程中。勺子向前推,而后往后推,米堆顺着勺子的方向分开而后再聚合,在这勺子的往来调和中(适度的冲气,譬如太阴与阳明和合之任脉以及太阳与少阴和化之任脉平衡),进一步吸收热量以及水量(水退位给木,阳动阴随),向化生精华也就是人身阴精的方向迈进(火退位给金,戴阳归阴)。

        煮粥的时候用勺子搅拌,调和粥水,示范“冲气”在调和“心肺”、“肝肾”中的作用(人身阴阳大平衡的轴心能量主宰):勺子向前推的时候,其实就是两种力量(任督二脉)相权衡,包含“阳动阴随”以及“戴阳归阴”两种相反相成的动力(反者道之动)。一气拆开有阴阳之分,但无时不刻都是阴阳互根、互生相权衡,也就是“冲气”“和”的状态。人身得以存在天地之间,有赖于精气神三花聚合,不断调整身体内外上下阴阳出入的平衡(五行生克)。

        通过勺子前后搅动的过程,也提示了人身整体观的重要性:左脉阳动,因寄有任脉阴的收敛平衡(阴包阳,负阴抱阳,阴不断为阳的生发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储存);右脉阴藏,因寄有督脉的升发平衡(阳化阴,阳不断为阴的收藏做好生长工作,戴阳归阴)。一气之动,融合阴阳的互动在其中(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在这个煮粥的过程,从小处看到的是后天食物在胃中的化生,从大处看到的是集合六经的任督二脉在逐级同化人身外的能量为人身内的储备能量的太极五行化生。

        在生命的进程中,要达到这种“冲气以为和”的状态其实很难很难。因为要煮好一锅粥有以下这些干扰“调和平衡”的因素:米保证是否饱满无公害,水是否无污染,锅对火力的传播能力,炉火纯青程度,还有最重要的是煮粥的人对煮粥的认识程度(包括控制勺子参与煮粥过程的时机、频率)。临床上,这也是对于的疾病判断上,综合四诊必须考虑的问题。

        从无极化太极,太极动则分阴阳,阴阳裂变为五行,五行生则脏腑化生有秩序。从理论上看,人身秩序立则生生不息,寿命无疆。但从实际操作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外有环境变迁而自然界“千年黄河易改道”,内有七情六欲而人身“百岁太渊左右滚”,因此人身化生的秩序逐渐被打乱,阴阳平衡调和能力逐渐下降(生命退化、老化),外则疾病乱象丛生,内则气血脏腑经脉错乱,阴阳出入八名错位(六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人身不同生化层次的名号)。双手太渊脉道顺遂气血化生错位而出现内外倾移、内外上下精气阴阳分离:就近观而言,统观当下脉知当下脏腑精华秩序情况;就远而言,断脉化生秩序错乱阴阳裂变方向。

        观一部脉,寓整体气精化生于其中,全盘掌握整体阴阳气血化生的秩序情况。同时在脉图上一一明确当下脉道偏离“中道”的情况,判断气血化生偏离的程度(阴阳离的程度),顺着自然化生的规则予以阴济阳,以阳归阴,以求回归“阴平阳密”、“冲气以为和”的状态,这也是传统中医临床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过程。

      经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水火者,阴阳之征兆。脉之高低起伏厚薄清浊,随着人身精血化生的情况而变化,呿吟在目,独守阴阳,无与众谋,此之谓?!

附:一个问题:为什么便秘的高血压患者易患脑中风?

答:这个跟煮粥的过程水以及火候不能很好的调和有关,粥糊了并黏在锅底,局部火力过大或许煎煮时间过长,上冲的热量处于过激的状态,打破“和”的状态,一下子喷涌而出。在人体就是在上的脑血管灌注压力因下游能量循环不畅(宿便、淤血、痰饮等等气血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上下能量流通隔绝,从而整体循环的能量在局部爆发(阳动而阴不能相随)。这也是阴阳出入障碍积累时间长了逐渐偏离中道,局部能量过大,超出了整体的平衡能力(冲气难和),从而造成外在的“中风”现象。

发布于 2019-02-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