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医案医话】何任:治胆囊炎之升降阴阳法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6-18

治胆囊炎之升降阴阳法

胆囊炎者,常与胆石症同时存在,亦有因感染引起胆囊炎而无胆石者。其症常突然发作右上腹疼痛(胆石者则常为阵发性绞痛),放射至右肩胛部。其急性发作常有发冷,身热,血中白细胞增高,或出现黄疽等症状。慢性者常有右上腹疼痛,时作时止,虽无身热等症,但常因饮食不适而引起。目前临诊中最为常见。本文所论者,多着重于慢性胆囊炎症。

按中医辨证,胆囊炎之主要症状属“胁痛”、“脘痛”、“胆胀”、“癖黄”之类证候。凡饮食失当,情绪不调,或受外感之邪传入肝胆,以致湿热蕴结,肝气郁滞,升降失司,胆汁滞阻,可见身热、胁痛、黄疸等症。或以热灼胆液,久而成石。肝胆与脾胃关系甚密,肝胆病既可来源于脾胃欠调而蕴成湿热,而肝胆之气失和又常致脾胃受病而厌食、恶心、呕吐。胆囊炎之病因病机,从其主症“胁痛”这一常见症状而言,于多种病证均可见到,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脓肿、肝癌及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病、肋间神经痛,几乎多以胁痛为主要症状。因习见的病因病机分析,总亦包括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阴不足、外邪侵袭4种,而4种又互相影响或互相兼见。我们可据此而辨证论治。其治疗原则:外邪多以祛邪为主,利湿清热解毒;内伤气滞血瘀者,多以理气疏肝,祛瘀通络为主;肝血不足者,则以滋养肝肾,养血柔肝为治。而各种治疗亦往往相互交错参用。其治方有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旋覆花汤、复元活血汤、一贯煎、龙胆泻肝汤、逍遥散、乌梅丸等,以及配合金钱草、海金沙、蒲公英、败酱草、绵茵陈、大黄等单味加减。而各地医家自创之验方效方亦甚多,治效亦好。

余得日本友人相赠著作中,彼医治疗胆石症、胆囊炎所用方剂有:以大柴胡汤治胆石剧痛,胸胁苦满而便闭者;以柴胡桂枝汤治胆石症胁痛不明显,腹直肌紧张者,胆囊炎亦用之;以小柴胡汤治慢性胆囊炎久延不愈,症见发热,右胁下有钝痛者,若高热,咽喉干,渴甚剧者加生石膏;以四逆散治无便秘而疼痛较甚及胸胁苦满,季肋下腹直肌拘挛,手足冷,疳热者;并以《万病回春》之清热解郁汤(方为山栀子、苍术各3g,川芎、陈皮、生姜、香附子各2g,枳实、黄连、甘草各1g,干姜0.5g)治胆石症、胆囊炎之不适宜用柴胡剂者。并认为以芍药甘草汤治疝痛发作期,有松解肌肉紧张,缓解疼痛之效果等。

余治胆囊炎,除亦常选用以上各法各方药外,尚采用黄连汤,见效较理想。《伤寒沧》谓:“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其方为:“黄连三两,炙甘草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七味煮去滓,温服,昼三夜二。”本方证是由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升降失司,表里失和所致。故立方以寒热并投,上下兼治。黄连汤为张仲景升降阴阳之方。成无己谓:“湿家下后,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此伤寒邪气传里,而下寒上热也。胃中有邪气,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与黄连汤升降阴阳之气。”从黄连汤之配合而论,汪韧庵说:“黄连苦寒泄热以降阳,姜、桂辛温除寒以升阴,人参勘正祛邪,半夏和胃止呕,甘草、大枣调中止痛。上中二焦寒热交战,以此和解之。”按黄连汤实为小柴胡汤之变方,以桂枝代柴胡,以黄连代黄芩,以干姜代生姜。所谓“从中而和之法”。故其能收平调寒热,升降阴阳,和胃逆之功。正如喻嘉言所说“不问下寒上热,上寒下热,皆可治也”。

研究《伤寒论》的著名医家对黄连汤的评价尚多。再举柯韵伯,他说:“此亦柴胡加减方也。表无热,腹中痛,故不用柴、芩,君黄连以泻胸中积热,姜、桂以驱胃中寒邪,佐甘、枣以缓腹痛;半夏除呕,人参补虚。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持于中,仍不离少阳之治法耳。”王旭高亦说:“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汤之和法。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则在上下而不在表里,即变柴胡汤为黄连汤,以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易生姜,亦从中而和之法。”

从成、柯、王、喻、汪诸家之说中,得到的启示是胆囊炎之病证,多为寒热错杂,阴阳失其升降。以六经分证,当在少阳范畴。和法是可以用的,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都属选用之例。余意以为在见证中,如急性发作,有畏寒,身热,胁腹疼痛,呕恶,大便欠调者,当视表、里证而和之。而对慢性胆囊炎,其证正如柯韵伯所谓“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搏于中”。是上下,不是表里。故虽亦可以小柴胡汤解少阳,但是和表里之方,不若用黄连汤以和上下,升降阴阳更为恰当。因之余遇慢性胆囊炎,或伴有胆石症证见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胁腹痛欲呕者,即用黄连汤为首选方。用以升降阴阳,寒热并投,上下兼治,寒散热消,胃和逆降,其证自愈。举例如下。

(1)陈某某,男,38岁,1981年4月初诊。

右胁及脘部疼痛,时发时瘥,已历多日,胸部闷滞,略有热灼感,泛泛欲吐,饮食减少,大便溏烂,苔腻,脉弦。经B超示胆囊大,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处方:黄连5g,党参9g,炙什草6g,桂枝6g,姜半夏9g,干姜6g,红枣12枚。7剂。

复诊:谓服药2帖后,胁脘痛减轻,大便较成形,服完7剂,饮食有增加。再服原方14剂。以后未闻复发。

(2)魏某某,女,54岁,1982年7月初诊。

素有胸闷胁痛,曾住院治疗。B型超声诊断为胆囊炎伴胆石症。近周来胃部疼痛,厌食油腻,曾吐苦绿水,大便较稀,次多,舌苔厚腻,脉弦。处方:黄连6g,姜半夏9g,炙甘草6g,干姜6g,桂枝9g,太子参12g,大枣12枚,姜竹茹12g。7剂。

复诊谓服药后痛减,呕泛止,大便次数渐正常。再续服7剂,以资巩固。

以上例案均根据《伤寒论》用黄连汤之指征,首辨其上热下寒,腹痛与呕吐,因阳气内郁胸中,胃有邪气,致脾胃失于升降,胃不得降,则胸中有热而欲呕吐;脾不得升,则中焦有寒而腹中痛,邪气阻滞于中,寒热分踞上下,故投本方,以升降阴阳,效果显然。

黄连汤用于临床,范围较广,不仅胆囊炎可得显效、而且对急、慢性肠胃炎,某些溃疡病以及其他肠胃疾患,只要见症有胁痛,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腹痛,食少,或大便利下,辨证属于阴阳失调,寒热上下者,均可以之和调升降。然则黄连汤固以调达上下为主,但汪韧庵说:“上下未有不分表里者。大概上焦属表中下属里,胸中与太阳为近,故用桂枝。嘉言着眼虽高,而立言尚有未尽。”此为对上、下、表、里之另一种认识,颇可作为理解分析黄连汤用法之参考。

以黄连汤治胆囊炎效果显著,说明古方不仅能为当前中医临症取用,而也可以从中发掘出更多的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而去探索的新内容。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何任(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

图书作者:何任 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