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的晚粳米

 心然的原香 2020-06-18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心然:我们一直说晚梗米,我也一直以为是晚梗米。有一次,一查,发现没有梗米之一说,是粳米。梗和粳,一个木字旁,一个米字旁。

大家有无异议?可以探讨。

           《晚粳米》

                心然

端起饭碗,就想起故乡。想起故乡,就想念奶奶用晚粳米煮的土灶铁锅饭。

城市的米饭没有香味。如此一说时,家人就说我矫情。他说,饭是就着菜吃,只要菜香就好。饭只是吃了不饿,何必在意它香或者不香呢?

我理解他表达的意思,不能和他像庄子和惠子一样就鱼是否快乐的问题去争论不休。但是,不争只是表面,无论如何我不苟同他的观点。

他在城市长大,吃的米,是从粮库出来的旧米,且做饭的锅灶一派工业化气息,压根就没闻过好米饭的香味。我的家乡在江汉平原腹地,是闻着吃着原生态的饭香长大的。

稻米依存土地,接受阳光雨露,使它与生俱来就有一股阳光明媚的气息。它的使命是哺育生命,是大自然降临的最本质的食物,使它天成就具有妙不可言的香味。“近水楼台先得月”。农民离土地最近,离稻谷最近,理所当然就该享受最好的米饭。

故乡的田野里,一年收两季稻。简称早谷、晚稻。早谷磨出来的米,瘦削暗淡,吃起来不粘不糯,就是硬帮帮的饭而已。但它们有一个特点:出饭。用故乡的俗语说,就是“有衣食”。这个词,不懂,也不知道如何写,总之就是”经吃“的意思。而晚稻却不同,碾出来的米圆圆滚滚,丰腴亮泽。煮的饭,闻起来有糯香,吃起来有粘性,叫晚粳米。

早谷,还有好。它的草,适合打草包搓草绳,可以换钱。

不知道是不是把粳看成了梗,也或不认识这个字,读半边,我们一直叫它晚梗米。且还一直以为是粒大饱满,才叫梗的。我们叫一个完整的苹果,也说“一梗个”。

土灶,顾名思义就是泥土糊垒而成。奶奶煮饭,我在灶口把一个个稻草拧成的草卷往里塞。有时没衔接好,火熄了,拿起吹火筒,对着火苗吹,火“嘭”的一声炸开来。

吹火筒,叫的好听,其实是一截细竹竿。若干年后,总想,如若当初,拿吹火筒对着火苗,不是吹,而是吸,那不得烧坏喉咙?不禁,心惊胆颤起来,庆幸自己是吹,而不是吸。

吃晚粳米的日子,不长。一年里,就最后几个月。奶奶的粳米饭,米和水的比例恰到好处,火候和动作天衣无缝。灶里的火熄灭,不代表饭已熟,还得就着余烬慢慢熄,慢慢润。奶奶说,时间到了,才能揭开锅盖。

饭香醇厚,沿锅一圈薄如蝉翼的边,迷你超短裙一般好看。喜欢这层米翼,得轻轻拿。手重了,拿不起。放在嘴里,入口即化,滋味很短暂。

饭粒绵软香糯,就着咸菜腐乳,孩子们可以吃两三碗。而锅底,还有一块焦黄的锅巴。那些年,哪里知道什么蛋糕饼干,有一块锅巴在手,就是美食。天天守在奶奶身后,盯着她铲,捏成坨。

遇到生病时,不盯锅巴。奶奶把锅巴铲松,倒进煮饭的米汤,熬成一碗喷喷香的锅巴粥。咸菜和锅巴香味的刺激,胃口打开,吃一碗,病也好似恢复了一半。

上中学时,离家较远的同学,在学校住宿。每周回去背一次米菜。米,是母亲特意留给孩子的粳稻米。而菜,只能是鲊辣粑之类的咸菜。现在想起来,正是长身体的时段,没有多少吃食给与,大家能身强体壮,多亏了粳米饭的滋养。

晚粳米好吃,却不能一年四季种。气候是最大的原因。产量和不出饭也是原因。而同时,我还有另一种心思。晚粳米,是大自然特别的馈赠。秋天出产,预备人畜在冬季里养精蓄锐。也是因为春节将至,用最好的米饭犒劳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由此,还溯想到:晚粳米虽说秋天收获,但它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热烈的夏天。我们如此烦恼夏天,会不会是忘恩负义呢?

书里说:粳米饭,养胃,长肌肉,补脾胃,养五脏,壮气力。粳米煮的粥,能比人参。那时候,奶奶常常用晚粳米熬粥。敢情,喝的是人参汤啊。

想念家乡的粳米饭。一写,更想了……到此,心中升腾起浓浓的感恩情绪,感恩大地母亲的无私给与。也怀念奶奶,怀念那段清贫的岁月里我们曾经分享过的食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