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家人严苛,对外人温和,是一种什么心态?

 深入认知 2020-06-18

面对陌生人,大多数的人会懂得以礼相待,但面对家人时,我们的好修养全没了,会不受控制的发脾气。即使我们之间的关系亲密,但这不是乱发脾气的理由。

情侣、家人、朋友,相处越久,往往也越随意,彼此间会逐渐产生不耐烦的情绪,甚至变成一种伤害。

下班回家,看见桌面凌乱不堪,下意识就想指责对方,完全不记得自己在刚恋爱时是多么耐心、包容。

父母不会使用智能机,频繁发问,不了解子女生活而啰嗦唠叨,我们便大发雷霆,完全不记得自己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的耐心。

在工作中,在面对陌生人时,我们能够彬彬有礼温和待人,可为什么面对自己亲近的人,却又严苛暴躁?

对家人严苛,对外人温和,是一种什么心态?想要在心理学层面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在与情侣、家人相处时,我们潜意识里就确定彼此关系的牢固性,对这种人际交往有较强的安全感,因此也更倾向于对方会忍耐自己的脾气,熟悉的朋友间也是这个道理,越是熟悉,也越是放肆。

反之,当我们面对上司、同事乃至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时,内心会有种不安感,担心彼此间的关系会像风筝线那样随时断掉,因此更倾向于控制自己,通过形象管理来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加固这种关系。

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论强调,参与社会互动的人,要站在他人角色立场,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样可以使人们有效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使别人感到满意。

我们常说的那些情商高、会做人的人,就是这样能够做好印象管理的人。

之所以人们会把这样的“情商”用在陌生人那里,不用在家人身上,这则有另一个理论解释。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人类行为往往遵循着“费力最小原则”,力求用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

与家人、伴侣相处,发脾气惹得对方不高兴后,人们更倾向于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原谅,这个最小代价,可能是父母给孩子做的一顿好饭,可能是孩子给父母洗的几个水果,可能是情侣叫对方吃饭的一声招呼,甚至可能只是冷处理的一小段沉默时间。

道理就在这里,但就像电影里说的,“我们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心理机制使得我们很难做出改变,尽管我们明知道这种改变其实是好的。

当然了,事在人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要尽量控制自己,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仗着关系牢固就胡作非为、有恃无恐。

关系再好,发脾气时造成的伤害也是真实存在的,再小的伤害汇集起来也会成为不可弥补的裂痕。

有意识地把家人、伴侣当成“外人”对待,多付出一点,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相处模式也说不定呢?


放眼现实生活,你会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越陌生,越礼貌客气;越亲密,越无所顾忌。

很多人把最好的脾气留给陌生人,却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反差,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有些人看来,外人不能得罪,家里人就无所谓,反正家里人也不会记仇,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利益。

殊不知,一味地对家人刻薄,久而久之就会恶性循环,家庭生活便会出现危机和裂缝。愿我们都记住:幸福的家庭需要经营,好好说话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