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之三

 李平东方明珠 2020-06-18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之三
       中山东一路24号现在是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办公室。旧时这里是日本横滨一家官商合办银行,叫横滨正金银行。横滨正金银行创立于1880年2月28号,以经营国外汇税,贴现等为主要业务。1887年成为经营外汇的专业银行。1893年5月在上海南京路设立代办处。成为进驻上海最早的日本银行,后又发展成为日本在上海的主要金融机构。1923年买下了外滩24号原沙逊洋行喽,拆除重建,1924年8月晚上竣工后横滨银行即进入办公。http://tieba.baidu.com/p/2526747716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之三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外墙立面全用花岗石砌筑,基座层十分高大,底层用加工后的大理石贴面,横向线条十分清楚,造成一种明朗又轻快的感觉。主立面坚持轴对称,三段式结构。高敞的底层大厅有二道门,柱廊内为三扇精细的紫铜旋门,二道为轴木门,宽敞的过厅立有组柱,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之三
建筑局部装饰菩萨及日本武士头像石雕,十分醒目。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之三

里面是气派十足的巴西利卡式银行营业大厅,室内多处细部令人寻味,如独特的门楣装饰和玻璃穹顶,复合式柱头以及端正的装饰壁炉,楼上各层为走边式写字间。抗战胜利后,该行为中央银行接管。大楼在建国后由房地产部门交上海纺织局使用,故一度曾名为纺织局大楼。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之三
 中山东一路26号是农业银行外滩支行办公楼,旧时这里是上最早成立的保险业机构之一-杨子保险公司大楼。杨子保险公司全称杨子水火保险公司,是1862年由美商旗昌洋行大班发起创建的保险公司,开始只是构。外滩26号原是沙逊洋行产业,十九世纪未被杨子公司买下,使用至20世纪20年代,才动工重建。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之三
公和洋行设计,1918-1920年建筑。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分段比例同两侧建筑相协调。底层为平梁式入口,2层为半圆形券窗,3-5层饰通贯壁柱,6层中部为爱奥尼克式双柱柱廊。7层屋顶为孟莎式。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杨子保险公司产业被日军强行接管,直至抗战战争结速才复业。建国后,杨子公司移到香港。1952年改为北大西洋保险公司。杨子大楼为房管部门接管。

北京东路27号(外滩27号怡和洋行旧址)在外滩27号背面西侧,沿北京东路有一幢外形狭长的四层老建筑-益丰大楼,建筑为文艺复兴风格,该大楼通过修缮后,内部将与外滩27号连通,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洋行施工.

北京东路27号(外滩27号怡和洋行旧址)
怡和洋行大楼,原建筑5层,高32米,后来加建2层,成7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这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外观为仿英国复古主义建筑风格。大楼的外墙全采用花岗石垒砌。其中1,2层建筑部分饰以粗凿的花岗石,是上海采用石料做外墙面的早期实例。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朝东立面呈三段样式。大楼1至2层为一段,大门和双侧长窗框都用罗马半圆拱券石拱造型,正门上方有羊头浮雕装饰,显得庄重坚实。从而在中山东一路,北京东路的转角上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高档商业区。

北京东路27号(外滩27号怡和洋行旧址)
原北京东路上的两层英国乡村建筑显得小家子气了,于是怡和洋行在外滩北京东路南面转角处又买了3亩土地,造了一幢东印度式的建筑。不多久,还是觉得不够气派,就在1920年时决定再重建,怡和洋行大楼于1922年11月落成,这就是中山东一路27号大楼的来由。http://tieba.baidu.com/p/2560503348

北京东路27号(外滩27号怡和洋行旧址)

 大块拉毛花岗石作外墙贴面,平整石块铺砌大门台阶,有4根巨大的罗马科林斯立柱作为装饰和支撑,气魄雄伟,显示出浓郁的西欧古典色彩。立柱间为阳台和石栏杆。第3段就是第五层上方原有的平台,穹顶,1983年,将其拆除后,6,7层为第三段,屋顶有较宽檐口,顶部为太平台,平台前有栏杆,中间是石屏,紧贴石屏建有一座圆顶。
     1989年9月25号,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门的两侧装有一对壁灯。这一段,花岗石垒砌轴线明显。第3-5层为二段,

北京东路27号(外滩27号怡和洋行旧址)

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美,德,日,法等国商人相继来上海开设洋行,至1859年上海就有洋行62家。20世纪初,最早进入上海的英商企业“怡和洋行”已成为上海最大的洋行,享有“洋行之王”的称誉。怡和洋行在太平洋战争后被日本三井洋行强行接管,1946年恢复营业,试图重振雄风,可此时的上海是美国人的天下,“怡和最终只能是黯然下旗归国。1955年,大楼由上海市房地局管理,交外贸部及所属公司使用20世纪30年代,在其古典檐部上又加建一层,1983年又加建二层。

北京东路2号原广播大楼
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28号是格林邮船大楼,建成于1922年3月,由英国公和洋行设计,占地面积1951平方米,建筑面积12825平方米,总共7层,局部8层,高27.5米钢筋混泥土结构。由于取中国坐北朝南的习惯,大楼沿外滩的宽度较窄,因而将正面置于北京路上(北京东路2号)。大楼外观为英国新古典派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属于折衷主义形式。

北京东路2号原广播大楼“上海清算所”是近几年再次整修加上去的,难道原来就有?但相关资料查不到。从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用大块花冈岩石作贴面,沟缝很深,显得很坚固。立面设计简洁明快,线条做工讲究。大门和边门均设计成罗马拱券,门上有券形花纹饰,两旁立花冈石柱。二楼挑出阳台,三楼中间亦有阳台,四五楼仅正中一间置阳台,以上二层又挑出阳台,在临外滩的七层顶部设计成一座塔,远看犹如一座远洋巨轮的瞭望台,新异独特,使此楼成为上海为数不多的仿生建筑之一。

北京东路2号原广播大楼  1856年总行设在香港的德资禅臣洋行(Siemssen CO)来沪设立分行,1868年购得这块土地建造其在上海的第二幢楼房(第一幢在江西路),主要经营军火,五金,机器,药品等。怡泰公司是英商爱得公司在上海设立的分公司,有10余艘轮船。经营上海至日本的直达航线和上海至日本,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日内瓦往返航线。由于这些航线上的轮船都冠以“格林” 字样,因此怡泰公司又被叫做格林邮船公司。一战后,德国战败,德商被迫撤离上海,该地块被怡泰公司收购,作为蓝烟囱轮船公司大楼。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楼被日军占用,抗战胜利后仍由公司收回。因战争影响,航运一时难恢复,故将大楼租给美国海军及美联社等新闻机构使用。美国的海军宪兵机关和军邮部也在此楼。

北京东路2号原广播大楼

1951年3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迁入这幢楼,1996年10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迁至虹桥路新建成的广播大厦,现为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http://tieba.baidu.com/p/2560510134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之三     中山东一路29号如今是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的办公楼,它是旧时的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又称东方大楼。 东方汇理银行是一家法国政府特许设立的海外殖民地银行,1875年由法国的社会实业银行,巴黎商业银行和巴黎荷兰银行联合组成。总行设在巴黎,1889年在中山东一路设立上海分行。该地块原属英国基督教规矩会经堂,后转让给法兰西银行,因法兰西银行入股俄道胜银行,此处遂为华俄道胜银行使用。1907年华俄道胜银行又将其转让给东方汇理银行。1911年,东方汇理银行将其重建为三层楼房。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之三

  1984年11月,新建的友谊商店营业大楼在北京东路40号落成。建造半岛酒家前拆了。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之三
     上海半岛酒店,位于中山东一路32号,外滩北端首家,有15层高,建筑的外墙和外滩其他建筑很协调,不加注意,你不会发现这幢落成不久的新建筑。从黄浦水上看上海半岛酒店,地位显要,独占鳌头。

    这是一家新建的占地很广的豪华五星级酒店,据说,最好的房间,入夜一晚上超过一万元。酒店的原址是上海滩风光过的友谊商店。上海半岛酒店的门在北京路上,圆明园路的一侧也被上海半岛酒店占了。严格地说,圆明园老街,只是半边街,不过,设计者巧妙地在街中心栽了一行大树,从视角上缓解了那种不协调。
    上海半岛酒店座落于上海中心区域历史,悠久的外滩,紧邻黄浦江畔,地理未置极为优越。上海半岛酒店不但拥有上海市以及花园景致。更显奢华的舒适,高水平的餐饮选择。
    酒店座落于历史悠久的外滩,可尽览外滩黄浦江,浦东及前英国领事馆花园胜景。酒店大楼的古典建筑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代文化遗产”外滩历史建筑群和谐融合,交相辉映。

“外滩源”------圆明园路
圆明园路的一侧也被上海半岛酒店占了

中山东一路33号外滩源一号
半岛酒店北侧与原英国领事馆相连。

中山东一路33号外滩源一号
上海中山东一路33号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北靠苏州河,南临半岛酒店,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圆名园路,总占地面积27770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约22250平方米。27颗古树木及建筑资源更见证了悠久的区域文化,该区域始建于1849年,是上海租界乃至上海现代城市发展的起点。区域内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1号楼),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官邸(2号楼),原教会公寓(3号楼),原新天安堂(4号楼)和原划船俱乐部五幢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外滩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山东一路33号外滩源一号
1845年11月29号在上海开埠两年之际,清政府上海道发布告示“兹体察民情,斟酌上海地方情况,划定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这块面积830亩的居留地,当时还充满着城郊农村生活气息的地方,即是后来的英租界,法国在其旁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外滩的租界身份已成雏形。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之三

 1849年,英国领事馆建成,那是外滩第一座高楼,万国建筑之始,上海城市之初。
1840年英国人匆匆搬入建造好的领事馆房屋后,英国领事馆从老城厢搬入外滩李家庄新馆办公。仅用了二年建筑出现问题被迫拆除,1852年领事馆重新翻造房屋。过了十八年,即1870年12月24日深夜零点,英国领事馆失火,消防皮管取水路途曲折不敷应用,延误时间,火势旺盛,将房屋和文件档案全部付之一炬。如今留下的英国领事馆,是大火后新造的。由英国建筑师格罗思曼和鲍依斯设计并负责监造,1872年6月1日正式开工,1873年工程竣工,为目前外滩一线现存最早的建筑。建筑占地38559平方米,主屋高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十字架,外观呈方形,周边设列拉式阳台,屋顶为四坡顶,铺设中国蝴蝶瓦,立面门窗采用平拱合公券,装有影叶窗,并配置罗马式栏杆,在水泥粉刷勾勒横线的外墙衬托下,建筑外观朴素,庄重,有韵味,显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建筑北侧,建造一幢与主屋相同,是供领事生活起居用屋。 

 
“外滩源”------圆明园路
1966年,领事馆关闭,外滩33号被改作市政府第二办公厅,上海对外贸易协会,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几度变迁,于2003年由新黄浦集团置换并修缮,冠上“外滩源壹号”的殊荣。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之三
英国领事馆后院楼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