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思想丨肝胆脾胃辨证一体论

 逸农农 2020-06-18

作者丨卢秉久

肝胆在温病三焦辨证中虽列为下焦,然而,其解剖位置和功能以及疾病变化皆属中焦。肝胆与脾胃在生理功能上密不可分,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乃至治疗上也必须相互兼顾才能获得佳效。故书肝胆脾胃辨证一体论以醒来者。

一、肝胆、脾胃共同位于中焦

在温病三焦辨证中肝脏归属于下焦,而在解剖和功能定位上肝胆与脾胃共同归属于中焦。《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肝脏位于腹腔之中,右胁之下。根据三焦部位的划分,肝位于中焦,勿容置疑。历代医家对肝脏的部位亦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描述。《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王冰注曰:“肾为阴脏,位处下焦,以阴居阴,故为阴中之阴也。”“肝为阳脏,位处中焦,以阳居阴,故为阳中之阴也。”指明肝肾皆位于腹中,但肝位中焦,而肾居下焦。

二、肝胆脾胃生理功能相关

关于三焦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其中“中焦如沤”,即是对中焦受纳腐熟水谷的形象概括,故此《难经·三十一难》曰:“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肝胆脾胃的生理功能与中焦有关主要表现在:

1.与饮食物的消化有关

中焦对饮食物的腐熟运化作用,除指脾胃的腐熟、运化水谷的作用外,当然离不开肝胆的作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够调节脾胃气机升降,增强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即《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土得木而达”。胆居肝之短叶下,其所藏胆汁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密切关。而肝胆相为表里,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赖于肝之疏泄调节。故肝疏泄功能正常,胆汁分泌与排泄正常,脾胃运化正常,饮食物才能得以正常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胆腑不利,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脾胃的腐熟运化失常,而致口苦纳呆、食不消化等症。正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

2.与气机升降有关

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其中,脾气主升清,胃气主降浊,升降相因,相反相成。肝为阴中之阳脏,其气主升,其性主动。肝之疏泄,能够调节气机,促进脾胃气机的升降,共同维持全身气机的协调平衡。若肝失疏泄,不论是疏泄太过,还是疏泄不及,皆会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导致清气不升或浊气不降,出现肝脾不调或肝胃不和之证。正如清代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所说:“人之五脏,惟肝易动而难静……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至作泻;又或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胀痛。”同样,若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司使受纳运化功能障碍,食滞中焦,水湿内停,壅遏肝胆致肝胆疏泄功能受阻,从而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

3.与血液化生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液化生,源于中焦,《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里的气血化生,不仅指脾胃运化,亦与肝胆的作用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其一,“肝失疏泄,生飧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肝强脾弱或肝胃不和之证。同时肝失疏泄,会直接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而引起胁胀口苦,纳呆不饥等症。正如《灵枢·本藏》所说:“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篇》中指出:“肝之于胆,合而为一,胆即居肝之内,肝动则胆亦动,胆动则肝即随。”同样,脾胃有病,亦常常累及肝胆。如脾胃湿热,蕴蒸肝胆,则见胁胀口苦,或目睛黄染。另一方面,肝藏血功能失常,亦会影响脾主统血功能,而导致月经过多,甚或崩漏等症。若长期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致气血亏虚,肝之藏血不足,同样可以导致月经过少,心烦失眠等病症。 

三、肝胆脾胃病症的临床表现互见

1.胁痛

病机:肝脉气机瘀滞;肝郁脾虚;土壅木郁。

证型: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

2.黄疸

病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证型:阴黄;阳黄。

3.积聚

病机:气滞,痰凝,血瘀。

证型:聚:肝郁气滞;食滞痰阻。积:气郁血阻;气结血瘀;正虚瘀结。

4.鼓胀

病机:气血水互结。

证型: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

5.胃痛、腹痛

病机:胃肠气机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证型: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脾胃虚寒。

6.呕吐、呃逆、反酸

病机:胃气上逆。

证型:外邪犯胃;饮食停滞;痰饮内停;肝气犯胃;脾胃虚寒;胃阴不足。

7.泄泻

病机:脾胃功能障碍。

证型:感受外邪;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

综观上述病症,均与气机不调,经络阻滞,府气不通,气、血、痰、食、寒湿阻滞相关。疾病之初多与肝胆脾胃相关,久病累及肺肾乃至全身的气血阴阳。所以,治疗上疾病初期以通为要,泻下为通,涌吐为通,疏导为通,活血为通,滋补为通,通则气机调畅,通则邪易祛、正易复,通则阴阳气血和谐。所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见脾之病,勿忘调肝。

作者简介:

卢秉久(1961年~),男,辽宁丹东人,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名中医,第一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

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委员。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辽宁省中医药感染病、肝病学会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编《中西医结合肝硬化研究》《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文彦》《王文彦肝病辨证思维经验集》等著作17部。主持“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方案优化研究(辽宁省分中心)”等国家级课题5项,“乙肝后肝硬化与HBV基因型、基因变异及体质型相关性研究 ”等省级课题10余项,“疸清颗粒的药效毒理学研究”等市级课题5项。

…………

编辑丨任   鹏

审核丨郑佳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