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和孩子没有话说了,为何不从这件事开始

 富书 2020-06-19


作者:琳达(爸妈内参主笔)

父亲有趣,是家的幸运

每个陪睡的妈妈,上辈子都是天使

父母以身作则,对孩子有多重要?

和孩子没话可说,该怎么办呢?

上个周末,一个妈妈到绘本馆来。忧心忡忡地和说起,她和女儿之间已经没有共同话题了。

原来,她的女儿十岁,四年级。在小学二年级之前,女儿和她很是亲密,什么话都愿意分享给妈妈。而自从三年级之后,突然发现女儿已经不愿意和她说话了,放学回家就将自己关在房门里。偶尔她想要去问问孩子的学习或者生活上的事情,她都找不到话题了。

每天都重复着:“今天学了什么?”“今天做了一些什么?”这样的问题繁琐且乏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问孩子,换做成人一样如同汇报工作一般。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父母子女之间找不到话题很正常,特别是随着孩子日渐长大,你有你的生活圈子,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圈子。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我们不得而知,而父母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我们也不可能一一说给孩子听。

那么我们可以聊点什么呢?

我见皱着眉头的妈妈正在为孩子寻找书,于是问她:“你的孩子爱读书吗?”

她说:“挺喜欢的,而且她们老师也要求她们多读书”。

我问:“那你呢”?

“以前也喜欢,不过工作忙碌,哪里有时间呢?”

这个答案在我的意料之中,接触了不少的家长。虽然现在有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阅读,将他们领入文字的世界。

只是那些自身爱阅读的母亲,大都以身作则让孩子读书的兴趣更浓厚并一直延续下去;而不爱读书的母亲,买了书,陪他翻翻几页,随着小孩子兴趣转移,书被蒙了尘,再久了就被束之高阁,书味就淡了知道读书好,也知道阅读习惯很重要,于是花尽了心思引导孩子读书,却依旧没有时间自己读书,更不会陪同孩子共同读一本书。

阅读有多重要,大家都已经明了。而我们今天来说说亲子之间的“共读”。

孩子与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沟通,为何不从一起看书开始

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书籍不仅是进步的阶梯,也是生活中互动沟通的桥梁。

《阅读的妈妈》中的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我有一个小侄子,今年九岁,天性调皮爱玩。只要到他家里,就听见她的妈妈在絮絮叨叨:“今天又没有写作业”“又扯了谁的头发”“你的外套呢?”

面对妈妈这样的提问,小侄子一般都是翘起嘴巴,一言不发,冷漠地面对妈妈的质问。久而久之,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冷淡了,一见面就互相看不上。他妈妈时常发出感叹:“这是自己亲生的吗?”

小学二年级开始,学校为了增进父母孩子间的情感交流, 提倡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 书活动,让父母与子女同读、同写、同感悟、共交流。父母与孩子在 共同选书、读书、写读后感。

这对于不爱阅读的小侄子来说,真是有一定的难度,却在老师的督促之下,一开始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加入。

嫂子下定了决心,要好好完成这个活动,恢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四处取经后开始落实。首先选择了一本男孩子比较喜欢的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一开始,孩子并不感兴趣,于是我决定读给孩子听,或许会引起她得兴趣。我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声音,把书中的各个角色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孩子听得很入迷,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我,恐怕错过每一个细节。

我一看目的达到了,读的更起劲了。当读到一些幽默的细节时,我们都忍不住咯咯的笑了起来,这本书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当我读累了,他马上接过书去,学着我的样子有滋有味的演绎着书中的情节,甚至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这本我们连读了好几天。一到下午,我们交替着读上一段成为了必备功课。”

慢慢地他们之间就有话题了,遇见了一个相似的场景的,他们就开始讨论和模仿,继而引发一些笑声和延伸的话语。

经过这件事嫂子总结:小孩子与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沟通,一起看书就是一个好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一生相互陪伴的良师益友,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很深远的影响,而且学无止境,在帮助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家长也需要不断充实和完整自我,满足不同阶段的孩子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和孩子一起读书,可以增进感情,陶冶情操,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温馨的事情,在两个人的阅读时光中,更注重的是孩子的思考和表达,和孩子在看完不同种类的书籍后进行辩论,就同一个话题看谁说得更切中要点,和孩子讨论理论怎样与实践相结合。

如何将书中的趣事带入到生活中?

怎么样和孩子一直保持有话题,不如从共读一本书开始。怎么跟孩子聊书?跟孩子聊书的前提就是,你愿意跟他去一起读这本书。

不是让孩子去找一个答案,而是梳理他自己的想法的问题。


《夏洛的网》讲的是一只蜘蛛和一头猪的故事,非常经典的一个童话。


跟孩子聊书的时候多提一些开放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是假如来开头的——

假如你碰到这样情况你会怎么做啊?

假如是你,你怎么办啊?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啊?

我在陪同女儿读绘本《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时》就插入了一些主题谈话,例如你的外婆在哪里?什么叫孤独啊?你孤独吗?什么叫害怕,人害怕是很丢脸的事情吗?

在读《我有友情要出租时》会问:什么叫友情,你有朋友吗?你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吗?

这样的话题都可以聊,甚至聊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什么叫做优秀?我们怎么看待死亡?

很多小说都是用这样的主题来进行创作的,亲子共读是孩子成长之初一举多得的事,不管十分钟、十五分钟还是半个小时,父母每天要花时间跟孩子共读一本书,这个过程既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影响,也增进了交流,减少与孩子情感沟通的障碍。

共读共析是亲子一起思考世界的快乐方式。原来模糊的想法好像变清晰了,更多的思想火花也冒出来了。

亲子共读一本书仿佛拥有一家人的鼓励和支持;被无条件的接纳,倾听,同理和陪伴;让孩子学会用爱的方式表达和倾听;甚至孩子可以获取主持读书会的机会;彼此支持,让每个人都得到支持和成长。

和父亲一起阅读,更为有趣

生活的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疲于拼命赚钱来维持家庭开支,希望尽可能给孩子一个更优越的成长环境。

这个出发点本是好的,但是有多少个爸爸在早上娃还没醒的时候就走了,晚上一身疲惫地回家时娃又已经睡着。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很多父母虽然和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一星期也见不了几次面,这样怎么会有话题可说呢?

在众多陪伴中,我认为最容易实现而且效果最好的,就是亲子共读。

绘本馆有一位父亲和我分享和女儿共读的趣事:

“因为一起看书,我们有了很多父子俩的“小秘密”。孩子说话快的时候常常吐字不清,有时候孩子妈猜了多次也没猜对,而我一听就知道孩子在“引用”某个故事里的内容。这种父子间的默契源自每晚的共读,也让我无论什么时候谈到孩子教育和父子感情时腰杆都能挺得笔直。”

“共读共读,自然是一起完成的事情。我每天起劲地读,孩子津津有味地听,连续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开始“背书”了,我念上半句的时候,他能接出下半句,或者能自己指着一页画面颠三倒四地把故事讲出来。我能感觉到他在成长,而且成长的过程我一直陪伴在旁,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

共读相比较其它的陪伴方式应该是最容易实现的,它不需要特定的环境、不需要考察任何教育机构、不需要钻研百家育儿理念,也不需要你有大块的时间。买本书,念给他听,和他交流,就这么简单。

钱钟书先生是有趣的父亲,在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中记录了许多父亲和女儿的趣事,其中爱读书,共同读一本书是她们仨的共同喜好。


《朗读手册》作者Jim 提到:“父亲阅读给孩子听,是扭转孩子对于阅读的性别刻板印象最好的方式之一。”

共读一本书,和孩子之间有话题可聊,并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相反和父亲共读一本书更是有趣的。

有人形容一本好书,一生至少要读三次。

小的时候,由父母读给自己听;

待到成人,读给自己的孩子听;

到老了,还需要再细细地品味,读给自己听。

如今,我们抱着孩子,用最安静、温和的声音,读给他们听,待到那时光飞逝,孩子又会抱着他们的孩子,读这一本本好书。

读书,最美莫不如此

当你和孩子没有话题的时候,不如从共读一本书开始吧。所有的理由都会为这样的美好“让路”。

作者简介:琳达,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一个有趣的老师,儿童之家绘本馆馆长, 热爱各种好玩的事儿,关注各种好玩的事,文字平和灵动有情感,喜欢鸡汤不油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