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统一天下,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是他的原创吗?

 浩然文史 2020-06-20

秦始皇统一六国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国时郡县制的状况,郡县制的设立对之后我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但郡县的出现并不是秦统一六国后自动生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变迁过程。


一、郡县制的起源


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在设置之初郡与县并非隶属关系,早期的郡多为设置在各诸侯国边地,具有军事防守性质。

《左传》曾载春秋时赵简子誓师:“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说明县比郡更加富足,且县比郡的地位要高。至战国时,秦、楚、燕、赵等国都有设郡,且郡的设置多在各国的边境之地。如战国初期魏国设置西河郡(今天运城与渭南之间)、上郡(今天榆林附近),其设置的目的是防御西边的秦国。而赵国也有设郡的记载,赵武灵王胡服射骑后,在边地设代、雁门、云中等郡。

战国赵北长城脚下赵武灵王胡服射骑像

而县的起源要比郡还早,最早关于县的记载可推至春秋中晚期,如《左传》记载:“晋大夫而专其位,是晋之县鄙也。”经过不断的演化,到了春秋晚期时出现了具有行政意义上的县。此时的楚国先后灭了今天淮河一带的权国、申国、蔡国与黄国,之后先后设置了陈公、权公、申公为县的长官,这些县长官的设置,说明早期已经有了县的建置。

在秦国,秦在灭戎时分别设置了上圭、冀县,可以说县制最早出现于秦国和楚国。这两国距离中原地区比较远,所以容易开疆拓土。而对于新占领的土地,楚国与秦国不再进行分封,而是将原国君设置为县的行政长官,对其土地进行直接的管辖。

楚国郢都(今荆州)

同时在北部的晋国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公元前539年,晋平公将土地赐给了郑臣伯石。之后晋国在边地设置了大量的郡县,春秋时晋国就设置了50余个县。到了战国初年,齐国也有了设置县的记载,而随着设县变多,国君不单单在边地设县,还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县。这说明战国时期设县已经成了极为普遍的现象。


二、郡县的形成与完善


需要指出,战国县的设置与秦国统一六国所设的县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首先是相同点:一是作为国君的直属之地,国君可以有权撤回,或者予以剥夺;其二,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设置与管辖。这两个相同点说明此时的县改变了分封制时王位世袭制度,开始转变为国君的直属领土,其行政体系更有利于国君进行管理与统治。

不同点在于:一是县在建立之初辖地范围大小悬殊,有的县面积特别大,有的县只有今天一个乡的大小;二是很多设置在边地的县,与郡的起源有些类似,具有一定的军事性质。这也说明在四分五裂的战国时期,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县的状况不尽相同。

《楚汉传奇》中的秦始皇

早年的郡多设在边地,管辖范围相对较大,而随着人口的增加与兼并战争的需要,为了管辖这些边地的郡就开始在郡内设置若干不等的县。所以,到了战国末年,县与郡的隶属关系开始确定,县由郡统辖,这就是之后秦国郡县制度的雏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彻底废除了西周时所沿用的分封制度,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最初的郡有近36个,这36个郡一部分是在统一六国前就有的,如上文提到的魏国的上郡、西河郡,赵国的代郡、云中郡,还有燕国的右北平郡、渔阳郡、上谷郡、辽东郡、辽西郡等。另外,秦国在新统辖的土地上又设置了长沙郡、琅琊郡、巨鹿郡等,这就形成了《史记》中所记载的三十六郡。

秦三十六郡图

后来秦始皇不断开疆拓土,他在统一六国的基础上又陆续在新开拓的土地上设置了郡,如秦始皇开灵渠,南征百越,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与象郡,同时派蒙恬北征匈奴,开河南地(今河套平原),设九原郡,并开辟了从秦都咸阳到九原郡的直道。

里耶古城出土的水井(笔者实拍)

1973年,在今天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县里耶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里耶秦简。里耶秦简中发现了传世文献中没有记载的洞庭郡和苍梧郡,这使得秦郡的数量比之前又有了增加。

里耶秦简的出土地(笔者实拍)

但关于秦郡到底是多少,历代史学家们都做过详细的研究。如民国早期学者王国维,《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者谭其骧,还有今天北京大学的辛德勇,都对秦郡的数量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考证。现在的学者多数认为秦郡的数量在四十八郡至五十一郡不等。但关于秦郡最准确的数量,可能还有待后世新史料的发现与旧文献新的挖掘,才能有更加精确的答案吧。


文史君说


郡县制的形成不是秦统一六国后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春秋战国近600年的发展才逐渐形成的。到了战国时期,虽然中原各地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但郡县制却慢慢成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后郡县制也代替了两周分封制,成为了新的管理天下的模式。

参考文献

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周振鹤:《中国历史地理十六讲》,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谭其骧:《长水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