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喷喷的客家“黄元米馃”

 阿考 2020-06-20

阿考

黄元米馃简称“黄元”,是客家人过年必备的年货。“不打黄元米馃不过年”每年腊月,遂川西部山区的客家人每家每户都忙着打好黄元米果,至来年春节,便将其作为拜年的礼物之一,馈送亲友,深受人们喜爱,这一习俗自古沿袭至今。在民间还流传一句家喻户晓的乡音俚语:“拜年拜年,拜到灶前;黄元米果,撞到嘴唇”。

黄元米果做工繁杂,具有鲜软细嫩、熏香味鲜、爽口久藏的特点。做好的黄元米果色黄味鲜,通常用水浸没,藏于缸中,可留至第二年夏天。

黄元的做法天然独特:用本地的一种黄元树(一种山间野树,又名“仙桃树”,也有叫黄荆子树的)每年秋收后,客家人就会砍一些黄元树的枝叶晒干备用。到了冬天制作黄元米果时,将备好的黄元树枝叶烧成灰盛入布袋,将沸水淋入布袋滤进容器里澄清备用,这就是灰水,也叫碱水。再将适量黄栀子投入水里烧沸,熬至深黄色,舀起滤去渣滓,装入另一容器里备用。再将大米淘去米灰,放入碱水里浸泡一工一夜,以手指能捻烂米粒为度。米是产自遂川山区的“大禾米”,该米一年一季,是制作黄元的极佳原料。由于大禾米产量低,种植的人少,后来便改为用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粳米代替了。大禾米经灰水的一日泡,大米便发胀成金黄色了,用纯净的山泉水淘洗、滤后把米倒入大甑中,大火蒸熟。大甑是木工用杉木手工制作的蒸饭器皿,是以前客家人必备的生活用具。蒸米的工序也不能马虎。甑蒸熟成饭,再将蒸熟的米饭拌上加了黄栀子水的黄元灰水,摊开晾干后又再次蒸熟,为的是使颜色更好地渗透进米饭中。趁热置于大石臼内,由三四个壮汉用杵子尽力去舂捣成糍粑。

打黄元的过程别有一番情趣:几名男子操着丁字形的米馃棰,围着外方内圆的石臼“嗨哟嗨哟”地轮番使劲打,要领是快。要在米饭冷却之前将其捣烂,不然就很难捣动了。所以人要多,得花力气,那场面非常热闹。这力气活,都是客家男人们的专利。最后经过纯朴的客家妇人多番工艺修炼之后,带着浓浓的天然清香,客家美食黄元米果就隆重出炉了。

这样打出来的黄元又韧又软,口感劲道。因含有中药材黄元、黄栀子等成分,还具有清火、降血脂等功效。若将晾干后的黄元米果放进稻草灰碱水里去浸泡,过些时日换一次水,并翻动一下,可久存不坏。

  黄元米果可蒸、可煮、可煎烤。其味可甜、可咸。色泽光洁、口味醇香、品质柔韧、风味独特,是一种纯天然保健食品,能补充人体所需各种微量元素。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上市的黄元米果多采用机制而成,所用的米不仅不是大禾米,而且用的是杂交糯米,并非香糯,口味较之手工制作的正宗黄元米果相去甚远。往时正宗的黄元米果具有一种独特的天然香味。

民间还流传一个关于黄元米果由来的故事:

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游江南的时候,装扮成一个化缘和尚,来到江南某山区。因旅途劳顿,病倒路旁,被一寡妇和一姑娘所救。至其家中,无钱抓药,遂将树枝树叶烧成灰,滤出碱水后与糯饭拌和,舂成糊羮,做成米果给乾隆吃,乾隆吃后病情大有起色。痊愈后回至京城,派钦差大臣接母女俩进京享福,岂料姑娘突然暴病身亡。皇上痛心疾首。为了纪念这位姑娘,遂将救他命的这种米果,命名为“皇年米果”,寓意皇家过年吃的米果,从此成为朝廷供品。现在人们在做好黄黏米果后,会习惯地用扇子扇扇风,米果表面就显得特别光滑,特别有韧性,独特香气随之沁人心脾,据传就是乾隆的扇子在暗中起作用。

知道了黄元米果的做法与传说,还得告诉你黄元米果的几种吃法——

将黄元米果切成5毫米厚一块,用盘盛着去蒸,或隔水放在锅里炖软,再撒上白糖与香料拌匀就食。

也有放在锅里烤的,即把锅烧热后,在锅壁淋上一圈食油,把切好的块排放锅里以文火烤炙,烤完一面翻过来再烤,但不宜烤过火,两面稍微烤起疤痕时,洒上点水盖上锅盖焖一会儿,再放糖和少量炒芝麻拌匀就行。

还可将切成的块投入沸油里炸,炸至一定程度捞起,撒上糖与芝麻拌匀装盘。这种油炸的黄元米果,吃起来外酥内糯,又香又甜。

若取咸食,风味更加别致。即将切好的块用猪油和瘦肉丝同煮,配以食盐酱油、香菇、葱花、红椒粉等佐料,吃起来香、糯、鲜、甜,其味美极。新年来客,以此打汤,还要加上几块鸡肉和两个汆煮的荷包蛋。但见碗里黄的是米果,白的是鸡蛋,黑色的香菇,青色的葱花,还有星星点点的红辣椒末,可谓五彩纷呈,色香味俱佳的上乘美食。

(刘考祥  2020年2月23日星期日于知竹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