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 | 养生气功的起源

 武宗 2020-06-20

气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珍品,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气功的作用不仅在于健身防病,延年益寿,而且通过气功修炼能陶冶人的性情,涵养道德,开发人的智力和激发人体的潜在功能。

中华神州乃气功发祥之地。气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古代原始气功逐渐演变为导引、吐纳、食气,独立运用于健身和医疗保健,成为祖国医学五大医疗技术的一部分。后经诸子百家,儒、道、佛、医纷纷研究应用,世代传习,发展成为一项自我身心锻炼的养生健身方法。广大民众运用这种医疗健身方法,从修炼气功中得到了健身、祛病、延年的益处。

早在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人们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体会到,打呵欠、伸懒腰配以深呼吸,或闭目静坐、活动四肢关节和用手按摩伤痛部位这些原始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解除疲劳和病痛,有着保健和医疗的作用。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尧的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用“舞”的方法治病。《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四千年前的陶唐氏(其所属的氏族部落)初期,人们为了抵御天阴多雨、河水泛滥、气候阴冷潮湿、气温地下等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环境对人体的侵害,“故作舞以宣导之”,用以宣达通利关节。这里的“作舞”是导引术的前身,也是气功的初级形式。因此,气功是远古时期人与大自然恶劣环境和自身疾病作斗争的产物。此后气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周代(公元前11世界——前771年)金文中对气功就有了明确的记载。《老子》中还记述了“吹”“嘘”之法。《庄子》更进一步载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在气功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们还模仿动物的习性和运动的特点,诸如飞禽走兽的爬行、跳跃、展翅等动作,补充和矫正人体的不足。汉末名医华佗,通过观察摹仿自然界五种禽兽——虎、鹿、熊、猿、鹤的动作优点,创造出一套五禽戏的导引法。这些气功的萌芽,为后世的气功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在古代已有文献记载中却很少见到有“气功”二字,见到的都是导引、行气、吐纳、禅定、修道、炼丹等,多达几十种。据考证,“气功”依次最早出现在晋代署名为许逊道士所著的《灵敛子》一书,书中提到“气若功成,筋骨如柔、百关调畅”。另有学者认为,气功术语最早见于《太清调气经》。

▼▼▼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