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 | 养生气功的分类

 武宗 2020-06-20

▲ 从练功的内容上分类 ▼

从练功的内容上分,气功可分为性功、命功和性命双修功。我国古代的道、佛等家都重视性命功的修持。道家以精、气、神为本;医家以精、气、神皆为性命修炼的主旨,而性命双修则集性功、命功之大成,为佛道功法之根本大法。

1.性功:“性”指心性、神意的活动。古称“心为地,性为王,王居心地上”(《坛经》)。性功主要从练神入手,完全集中于意识活动的锻炼。开始多从上丹田练起(但守上丹田者并非都属于性功),或不靠意守,任其自然。佛家参禅,以及以一念代万念等凡以调心为主的功法均属于此。当然,涵养道德、陶冶性情也属性功范畴,脑力劳动者宜练此功。

2.命功:命指肾精以及身躯有形之物与气。命功从练精入手,有聚津生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等阶段,开始多守下丹田。导引、按跷等凡是以调身为主的功法多属此。

3.性命双修功:首先,任何一种功法的高级阶段都双修。有先修性功而后修命功以完,先有修命功后修性功以完双修者;有开始就上练神意以修性,下练元精以修命而行双修者。总之,性命双修对于任何功法,特别是道佛两家功法都特别重要。

▲ 从练功的姿态分类 ▼

气功的练功姿态总体上可分为动、静两大类。凡是具有形体运动的统称为动功,保持静态姿势的称为静功。动功多是外动而内静,动中求静;静功则是外静而内动,强调意和气的锻炼,因此古有“内练精气神(或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说。实际上动、静内外之分也并非绝对的,往往是动静结合,内外兼练。

1.站功:又称站桩。站功对于强壮身体、发动真气、增进体能等有明显的效果。它不仅是一种气功锻炼的方法,也是武术的基本功,是达到武术上乘功夫的重要途径。古人云:“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起。尤其练内家拳的都注重站桩,如太极拳的小马步桩、通背拳的罗汉桩等。”故站桩不仅适于老弱病人,也适合于健康人、青壮年和体育爱好者。

2.坐功:是静功锻炼的基本姿势。此法易于启动真气而不外散,有助于打通经络,并观察内景,故为历代气功界所推崇。坐功姿势也有多种,通常有平坐(坐在椅、凳上)、盘膝坐(又分为自然盘即散盘;单盘即其中一脚上抵会阴,另一脚置于大腿根部;双盘即两脚分别压于两腿上),俗称“五心朝天坐”以及跪坐(跪姿,臀部坐在小腿和脚上)等多种。

3.卧功:以卧式练功。作用与坐功相似,启动真气稍慢,较坐功更有利于放松入静,但也易入睡。卧功姿势又有侧卧和仰卧之分。以卧姿练功,气机发动较其他方式明显。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卧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4.行功:在行进中练的功法。行功过从武术的一些基本步法脱胎而来,如太极拳中的蝺步,八卦掌中的璘泥步等等。行功易学易练,也不易出偏差,而且有和畅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实际上,多数气功功法是动静相兼的。一是练动功又兼有静功,二是某些功法具有动、静两种特点,要求外动内静,由动归静。

▲ 从养生气功流派的角度看 ▼

历史上存在着医、儒、道、释、武等不同流派的修炼方法,实际上这是同源而异流。在修炼方法上各流派互相渗透、互相移植,已无法界定清楚,不过在修炼的目的方面,却是各不相同的。但儒、道、释、医、武各家的修炼方法都有健身作用,健身气功应广征博采,取其精华。

1.道家养生气功

道家气功主张“修心炼性”,指的是人要适应自然,取法于自然,与自然同化,并提出了上、中、下三丹田的理论,提出炼性、炼命,“性命兼修”的实际原理。传统的看法认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以后发展的一些信奉老子的道教组织都公认老子是道家的鼻祖。实际上老子也是学习了他的前人的修炼思想,才总结出“道”与“德”的学说。几千年来崇拜“道德”学说的人们按照这种理论来修炼自己,有的组织了宗教,加进了其他目的,但是都有共同的修炼内容。总的来讲,道家气功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按照“恬淡虚无”“清静无为”来修炼的。道家气功术法林立,内容丰富。道家认为精 气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故以精、气、神为修炼的基础,以宝精、固气、啬神为修炼原则,从而达到精足、气充、神旺的目的。道家穷重视性命双修,形神并练,它有一套完整的“从有为以造无为”“先修命后养性”的理论和精细的气脉双修、还丹内敛、吐纳导引、动静相兼的练功口诀,无论动功、静功,都有理论、有系统、有次第、有方法,并且还有一套纠治练功偏差的方法,以及练功与“服饵”相结合的营养学和炼丹炼汞的技术。这一系列所谓“有为无为”“修命养性”以及医药、炼丹、服饵、吐纳、导引等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2.儒家养生气功

先秦儒家著作中有关于气功原则的论述,但并未形成“儒家功”当时对气功的一些论述只是习练气功的心得体会而已。其理学家在理论上主静,行动上主张静坐,其渊源主要来自佛、道两家,在气功方面初无自具特色的理法。儒家气功以“炼心”为主旨,着重于道德的净化与陶冶,在练功中引入了伦理规范,重视修身治学,摄生养气。一方面,他们把“修身”当做“用世”“治世”的基础,如《大学》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在“用世”“治世”的实践当中“修身”,把“用世”看成“修身”的继续,或者说是修身的一个飞跃。总之,以“修身”为本,与“治学”和“用世”三者的统一是儒家气功的特色。

3.儒家养生气功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古印度王子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所创立。佛家气功是以佛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达到成佛、修成正果的最终目的。其中的气功部分是以坐禅和意念活动为主的,能产生一些气功功能和练成舍利子等等。中国佛家气功又有天台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众多流派,其中每一派又分出无数支流,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乃是举数之言,实则是“法门无量”的、佛家气功止观双运、定慧双修,讲求“依戒资定,由定生慧,依慧而断除妄惑,显发真理”。

4.医家养生气功

医家气功是以医疗健身为目的的气功,吸收融合了各种有利于防病治病的自我锻炼方法。这里是与道家、佛家气功交叉的,道家、佛家气功可以健身,也可以给人治病,医家气功中也有关于道家、佛家练功时修炼的成分。与道家相比,医家更注重人体本身的生命运动,对于经络、脏腑的气化过程和规律,有更为深入细致的认识。医家气功不仅是医家修身治学的基本实践 ,也是医家济人惠世的重要方术。《黄帝内经》所列医家治病的五种主要方法中的导引、按跷、吐纳、行气本身就是气功,而按摩、针灸亦和气功密切相关。

5.武术养生气功

武术养生气功起源于明、清,它是武术与气功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气功,是技击与养生兼而有之的武术气功,主张动静双修,内外兼顾。其特点是以充盈内气为基础,强调意、气、力、形相结合,注重凝神聚气、以意驱气、以气引形,从而增加形的功能。武术气功可以提高人体反应的灵敏度,强壮内脏及筋骨的功能,具有强身健体、防身御敌的功效。

▼▼▼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