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之堂跟诊日记4》后记 学医八难10

 凯哥好心情f6v8 2020-06-20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老师从渭南孙师那边回来时,访到了风药的应用,这也是汉唐医籍的精髓,可惜淹没年代已久,很多医家都不太重视了,结果老师把风药运用到临床治疗很多顽固性腹泻,屡获奇效,感叹古人说“风能胜湿,湿胜则濡泄”,没有欺骗我们啊!进而治疗很多大便不成形的病人,只要稍加一两味风药,如羌活、独活,大便很容易就成形了,腿脚也有劲了,这时经典的精义就在临床实践中为我们切切实实体会到了。
有人悲叹说,中医古籍经典像古树一样,叶子都快掉光了。但他们却没有看到,这古树仍然根深蒂固,部分叶子掉落,是根尘脱落,它依然在不断地吐嫩芽,这就是生命之树长青。
老师最后感慨地说,如果提前十年八年能知道这个认识的话,那很多顽固性腹泻的病就不会难么难治了。
可见一个医家只要在临床实践中,突破见悟一两句话,他将拯救更多病人,增长更强大的信心。
为何那么多医家学到中途就止步了呢?就是因为实践难,反复地修正自己不容易做到。古人说,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那一日就安于现状,一日无过可改,那一日就无可进。天底下聪明优秀的人不少,但因知识没有反复拓宽,实践不能进一步广大,最终就变得平庸起来。

第三,教育难兴。中医教育不仅是医学院校的教育,还包括民间的师承教育,更包括老百姓的中医知识普及教育。一个传统行医者,不仅要担负起看病的责任、授徒的责任,同时他也担负传播中医文化的担子。在当今时代,面临中医难兴的问题,向民众普及中医知识,和治疗疾病、培养中医后进是同样重要的,它们是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关于学院教育和民间师承教育,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我们在这里就不多赘言了。
民众中医知识普及是中医教育的薄弱环节,而现在电视里中医养生的节目越来越多,报刊里中医保健的文章越来越多。我们看《广州日报》等报纸,都有保健养生版块,这都是在向民众普及中医知识。民众也很喜欢看这些养生保健文章、节目,因为这些知识可以指导平时日用生活。这个薄弱环节也渐渐得到加强。
老师为什么要写《万病从根治》,要写《万病之源》,因为临床发现很多疾病是由于病人不懂得中医保健养生的常识。如果了解了这些常识的话,很多疾病可能就不会发生。
有个过敏性鼻炎的小伙子,服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后,能够管住一两周,早上起来不打喷嚏了,头脑也很清爽,但一两周后又复发,来找老师。老师细心地帮他摸脉说,你有没有吃水果、凉茶,运动后洗冷水呢?
他说,有啊。老师说,以后不要这样了。
他疑惑地说,我的那些朋友都是这样做的,为什么他们不得过敏性鼻炎呢?
老师说,阳气足,就能抵抗外邪,阳气不足,稍微受邪风冷,就流清鼻涕,所以在你阳气不足的时候,要注意呵护。平时再买些玉屏风颗粒,保护一下脾胃肌表之气,上焦抗邪之能力需要补充于中焦。以后要少喝酒,少吃凉药,每天晒晒太阳,多运动运动。
然后这小伙子按老师所说的去做,果然发现困扰了他两三年的鼻炎,不用再靠药物维持,却好转过来了。
老师也多次感叹地说,现在很多年轻人,生病了不知道基本的饮食起居禁忌,依然带病暴饮暴食,带病熬夜。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看病,却更懂得中医的常识,他们会问医生得了这个病该注意什么?你可别小看这句话,自古以来,传统中医就是在病人问起这句话时进行健康常识的教化。
现在很多人并不缺乏医生、药物,他们缺乏的是中医的普及知识,因为人的健康不是纯靠药物养出来的。提倡终身服药,不如提倡不断修正自己的养生误区。西方有句话说,生病起于无知偏见。确实,没有源源不断地误区,就没有缠缠绵绵的疾病。你找出这些误区,找出发病的原由,从饮食生活情志起居等方面去修正它,常常比昂贵的药物、不得已的手术,更能帮助人在根源上摆脱病苦。
所谓的病痛,在教育层面上来说,就是全民缺乏普及养生保健知识。这是在最高层的理念上去纠偏,比用药物从气血身体上去纠偏,更深刻更久远。因为你有什么样的知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身体。身体只是这些理念的投影,扭曲的理念就容易有扭曲的身影。健康合于自然的理念,就容易养成健康的生命。

慎风寒    节饮食

惜精神    戒嗔怒

                    ——保身四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