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是难以用一般性的语言说清的,就书法来说,魏晋以“风度”之姿让人向往,唐代虽为盛世,但书法在“法度”上却立下了规矩,成为唐朝时期的书法风尚,而北宋的“尚意”书法,虽以“意”尽情表现书法之“法”,却也出了很多名家,如苏东坡、黄庭坚和米芾等人,他们用自己的艺术性让后世师法不竭,就黄庭坚的书法而言,他的风格特征是长枪大戟,大开大合,是北宋以后,尤其是当代学书人的主要师法对象。 黄庭坚与苏东坡、米芾都是同一时代的人,当然,黄庭坚也学过苏东坡的书法,他们既为好友,又为师生,经常在一起探讨书法。但是,成就黄庭坚书法的并不是苏东坡,至少苏东坡不是直接让黄庭坚得益的。据一些资料记载,黄庭坚很喜欢王羲之书法,终日临摹,某日在京口见断崖《瘗鹤铭》,就误以为是王羲之以前的书作,便终日临摹,用心体会,最后便成就了他的行楷书风格,也算是歪打正着了。 从此以后,黄庭坚的书风大为改变,可能连他自己也感觉到这一现象非常独特,而此后,不论是行书、楷书还是草书,都有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之风。据说,苏东坡看到了黄庭坚的书风转变,时而受到影响,作品中也似有黄庭坚。如苏轼的《祷雨帖》,笔意极似黄庭坚,特别是其末尾数字,从容娴雅,行笔松缓,就好像是黄庭坚代笔一样,这能说谁是谁的老师? 由此,可以看出,黄庭坚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书法大家,不然,像苏东坡这样伟大的人怎能学他?那么,黄庭坚的书法究竟高明在哪里?其中隐藏的秘密在哪里?如何去学他? 书法最高级的是线条的表现方法,如果线条的质量很高,那么,书法就达到另一个境界层次了。黄庭坚的行书也好,楷书也好,都在线质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其中的秘密就在于线条上的中段部分。什么是线条的中段部分?如果把一根线条分为三个段,即:起笔的头部,中间的部分和最后的收笔部分,那么,中间的部分就是线条的中段。书法为什么要强调中段部分?中段能表现什么?又如何表现?黄庭坚已经为我们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我们以黄庭坚书法中的横画为例,看看他是如何来实现其中的变化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把横画写得很平正、平直,以表现横画的平面视角,但黄庭坚的横画中,却不断地、反复地提和按,实现了千里阵云、连绵起伏的艺术形态。还有一些人在横画的处理上,一掠而过,也会出现中段空怯、漂乎轻浮的现象,但黄庭坚这样的处理方法一并将上述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也是黄庭坚书法的秘密所在。 如何学习黄庭坚书法中这个笔画的书写方法?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一些书法爱好者可能会在书写过程中一提一按,这样的效果将会是“墨疙瘩”的堆积而已,何来“连绵起伏”和“千里阵云”?最重要的办法是要在“按中提”,在“提中按”,什么意思呢?例如写一个横画,在起笔后,匀速前进,在前进中提笔,在收笔时按笔,这个做法要慢慢体会,方得要领。 黄庭坚 书法 楷书 行书 苏东坡 米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