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徕卡Leica IIIg改“M口”的探索纪实(之二)

 dizi1580 2020-06-20
当我正在写前面那一篇图文的时候,沈国庆老师亲手执掌的徕卡Leica IIIg改“M口”,已经全部完成了,而且非常完美:

上图是M口的IIIg+ELMAR-M 1:2.8/50,这支11823伸缩镜头,是Erwin Puts评价很高的一支镜头,试拍时这样搭配,非常优雅。(沈国庆 拍摄)
请看沈老师的试拍:
在公园里的随拍。
红叶和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
感受一下在最大光圈、最近对焦距离上的效果。可以看出黄斑对焦调校的十分精准。IIIg改M口,法兰距和“联动测距”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我用徕卡Summicron-C 40mm/f2.0镜头,上下横拍了两张,接片后正好是1:1的方片。(请见上下图)



还记得我在【Leica I (A)的铭文为什么是凸出来的】的结束语吧:“而后,旁轴徕卡经历数年涅槃蜕变,才真正走进了M口的新时代。”
请注意:“经历数年”和“才真正”这两个副词的含义。

其实,当徕卡1954年发布M3的时候,本应昭示着“螺口”时代从此结束了,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而是“IIIf”热度不减,且大行其道。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徕卡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两年后的1956年,发布了螺口的IIIg。这似乎是徕卡自己在主动延长M系“里程碑”的过渡期。

此举的伟大之处在于:这是一个顺应潮流的“妥协”,这是一个满足“巴纳克”情怀的“倒退”。

它不仅是在已经跨进M系之后,又发布了最新的“巴纳克”,而且似乎还不过瘾,还要在这个“IIIg”上搞出一个“M”口,大有压过M3风头的趋势,看似是“退一步”的“开倒车”,实质上是“进两步”的新创举。

变革和创新常常是在“交叉学科领域”里实现的。IIIg改M口正是这样的:这是典型的跨界,是“巴纳克”和“M系”两个不同系统的跨界;这是真正的融合,是“螺口”和“插刀口”两个不同机身的融合。不是吗?

遗憾的是徕卡自己出手戛然而止,原因请看徕卡Leica IIIg改“M口”的探索纪实(之一)。由此,徕卡在IIIg和M3平行走了4年后的1960年,才完全终结了三十多年的“巴纳克”帝国。使得M系在拐了一个“弯”之后,“经历数年”的涅槃蜕变,“才真正”走进了新系统的新时代。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插一段Erwin Puts说的故事:Willi Stein是1943年开始设计M3的,1952年就完工了。为何当年的徕卡老板Ernst Lettz II (恩斯特·徕兹二世)要等到1954年才发布呢?这里有一个心理因素,因为Ernst Lettz II非常迷恋巴纳克相机,古典的外形,高普及率,天鹅绒般的相机手感非常诱人......

你看,当年这个越来越成熟的螺口III系的晚期机型,竟然有如此大的魔力。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为了让M口的徕卡IIIg重见天日,我们的改口工程,从2018年春季开始酝酿,逐步展开。


这是江建林先生2018年9月18日在做相关技术数据的测量,我们仍在探讨改口的可能性(上下图)。

这是沈国庆老师在测量M机的卡口。
沈老师在测量螺口机的卡口。
沈老师在测量接环的直径。
沈老师在测量“巴纳克”的面板。
在一系列准备工作就绪后,沈老师首先在IIIc上开刀,然后在自己的IIIg上实验,均获得了成功。最后在我的IIIg上正式“开战”:
这部IIIg是从丹麦的一家徕卡店铺买来的,有原始吊牌,成色很新。
整个改口的过程碰到了很多预想不到的挑战,攻破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有时候大家集中讨论,有时候沈老师冥思苦想,下面的部分图片是沈老师的工作记录:

江建林先生回顾说:慢门的保留,沈老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由于相机内部结构的紧凑设计,尤其是新增加的M口镜头锁占用了慢门连杆的通道,我们曾经面临着弃用慢门的取舍。也因为M口的直径远大于原有螺口,机身内部又没有相应空间…...这几乎是一道道没法逾越的障碍。当年徕卡在制造原型机的时候,甚至因为这些原因制作了新的模具,改变了内外尺寸来适应M口。在没有这些条件的情况下,仅靠手工反复加工做出一项项微小调整来最终实现保留全功能,难度是没法想象的。


但是,沈老师做到了!

请看小视频:

终于成功啦:
是的,终于成功了,大家一年多来的心血和期盼终于梦想成真了。作为徕卡工匠大师的沈国庆显得很平静,他说:“从这次改M口的实践看,绝不是想象中的把M卡口装上、调整一下法兰距那么简单。因为III系的机身内部空间非常小,处处都是拦路虎。”

“只有对巴纳克相机非常喜欢,且熟稔其内部结构的人,才有信心去改M口。即使你有最先进的CNC,恐怕也是难以做到的”----沈老师如是说。

上图为沈国庆老师和江建林先生在分享成功的喜悦。

徕卡IIIg改M口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要改M口呢?我们是这样考虑的:
1、运用了新技术。IIIg晚于M3两年多才上市,因此M3的许多先进技术已经移植为IIIg所用。例如采用了“多画框”和“视差修正”等现代取景器技术,“视野非常明亮”,而且工业设计和材料质量等都是III系中最好的。“徕卡世界的评论家认为,这台是所有巴纳克相机系列中的经典”。当然因为取景器的复杂,它成为徕卡螺口相机里体积最大的一个,机身顶盖增加了高度。而在改M口的原型机上,似乎又把顶盖增高了一点点,这样就把“计数盘”放进了顶盖里,如同M3一样。不过,我们自己小作坊改M口,这一点是做不到的。我倒是觉得,还是IIIg原来的“计数盘”好看。
请看下图:
上图是徕卡当年M口IIIg原型机的计数盘。下图是我们改M口IIIg的计数盘。

2、满足了“巴纳克”情怀。Erwin Puts说,“无论从文化和摄影的角度,III系列都有无与伦比的冲击和影响”,“徕卡c型和f型相机,总产量达到32万部,是徕卡公司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相机,甚至超过了M3。”为什么呢?因为这部顶级制造的相机从审美角度讲,确实有格调,很漂亮。因此当年徕卡进入M系之后,又试图推出“IIIg机身+M口”,这对于喜欢III系机身的用家来说,是符合实际需求的。

日本的徕卡文化和徕卡底蕴是非常深的,至今日本的徕卡迷们还是喜欢III系。有人说,这是因为日本人喜欢小而精致的东西,欧美人动辄1米9,2米的个子,大手大脚,握着M系觉得正合适。而当年日本人个子小,手小,因此握持“巴纳克”,手感非常好。
请看下图:
上面的相机是改M口的IIIg,下面的是M3。


3、提升了操控性。徕卡专家在论述M3的出台背景时说:这是为了适应“新的摄影方式,尤其在相机操控的速度和便利性......。”而在IIIg上改M口,就解决了原来螺口“换镜头太慢”的问题。当然,喜欢III系的用家是完全可以忍受诸如“过片旋钮、观景器分成构图窗和对焦窗、麻烦的更换底片方法”等等其他操控性的问题的。如同你爱一个人,你就要忍受他的毛病和缺点一样。

在战争、灾难等险恶环境中拍摄,那个机身后面为了方便更换胶卷而开了个活动窗口的M3,其耐受冲击的强度,肯定不如更换底片非常麻烦的III系。此时,操控的便利性和保护已拍摄胶片的安全性,孰优孰劣,不言而喻。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在8000多米的高空战斗机上,一部徕卡不幸被坠落到加尼福尼亚地域,直到一年后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此地演习时,发现了这部埋在沙漠里的相机,而胶卷冲洗出来后居然影像清晰,并凭借底片上的场景,找到了原主。
4、扩展了镜头群。III系有诸如标头、八枚玉等十分优异的螺口镜头群。改成M口之后,不仅通过转接环依然可以使用所有的螺口镜头,而且一下子增加了大量的M系镜头,不仅焦段更全,光圈更大,而且素质更好(APO和ASPH)。仅就28焦段来说,螺口只有28mm/f5.6和28mm/f6.3两支;更不要说24mm、21mm超广角和“夜神”了。
28mm/f2.0,和机身非常搭配,这支镜头的光学素质是顶尖的。
50mm/f1.0,黄斑对焦正常,尽管遮挡取景窗下三分之一左右,但作为老玩家,完全不影响构图。试想,如果不是改了M口,III系这辈子能够尝试“夜神”的味道吗?
M口135mm/f4,虽然不是APO的新镜头,但是比起螺口的几支135mm焦距镜头,要好了很多。
5、重现了原型机。当然,作为徕卡工厂,如果生产M口的IIIg,应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可惜时光不会倒流,恐怕当今也不会复刻。关于M口的IIIg原型机,一位德国的徕卡专家告诉我,只有2-3部!!!而且有下落的只有2部:一部在徕卡博物馆里,一部在一位私人收藏家手里。那绝对是无价之宝,即使你有幸看到它,那也是在重重保安之下,绝不可能拿来实际拍摄。因此,我们这次IIIg改M口的成功,对于实际使用这部相机,是有意义的。

这是“巴纳克”情怀向M系上的拓展衍生,这是螺口和M口唯一联姻的独根独苗,这是徕卡III系宗教般的转世轮回,这是对60多年前早已被人遗忘的那个短暂瞬间的顶礼膜拜。

上图为徕卡IIIg的M口原型机。(拉斯 提供)

如果从徕卡IIIg改M口的实践引申开来,是否可以创新数码版的M口III系呢?让“巴纳克”也能够再一次登上当今数码相机的新舞台!

那天,江建林先生一边把这支“豹子号”镜头装在相机上,一边喃喃的说:“如果我们的这部IIIg改M口的相机不是世界唯一的话,那么加上这支镜头的组合之后呢?”----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

应当说,摄影人各有各的梦想。
如果说摄影人的终极追问是旁轴徕卡的话,那么我的旁轴徕卡的终极追求就是这部M口的III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