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氏扶阳大法!(阴阳妙用)

 xyf4345 2020-06-20

(一)温补

祝氏用温药施温补法最多,内外科常用之。如:肺结核用温补、阴疽溃疡施温补等。曾谓:“中医治肺结核无特效药物,之所以能治愈肺病者,全恃大剂温补药物,培阴补阳,增气养血,鼓舞自身正气力量,以包围病灶、消灭细菌,因而获得成功。” 如赵君年五十许,身体虚弱,咳嗽不休,痰中带血,形消骨立,颧骨高耸(精血大伤,无物充养形体);眼光锐利(神散之象),令人望而生畏,病人自认为不起矣,尤以每晚低热(虚阳离位 浮越),令其烦恼不已。祝氏诊曰:肺结核病情深重,但非不治之症,病人必须与医生配合,振起精神,防止消极,用药改弦易辙(前医多用养阴润肺之品),首重鼓舞少阴元气,汝病可望转机。处方:

1苏子、炙百部、炙紫苑、炒杏仁

2炒麦芽

3熟地、生山药、山萸肉、当归、炒白芍、党参、菟丝子、仙灵脾 + 制附片、桂枝、黄芪、炒白术 + 磁石。

水煎服,另服紫河车粉每日3克,连服7剂,诸症大减,精神转佳而向愈。后嘱其每逢冬季,服6--7剂补药及紫河车粉,随访健如常人。

(二)温潜

温潜法,系祝氏根据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而立,用附子之温与磁石、龙齿之潜组合而成。凡见咯血、失眠、心悸、 怔忡、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症,用之甚验。尤以突出的是祝氏在辨伤寒证见神昏谵语时,能正确区分开是虚阳上浮而致,还是热入心包而生,前者用温潜法,投制附片、炒枣仁、磁石、龙齿,而忌用后者之安宫牛黄丸及清宫汤。如祝氏治疗男患徐某,20岁,患伤寒,高热不退,渐至谵语,神志昏迷,名医皆用清宫汤合紫雪丹治之,罔效。邀请祝氏诊治,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谓:“神已衰矣(注意,病入少阴之象),不能作热入心包冶”,遂以温潜法拟方:制附片、桂枝 + 活磁石、生龙齿、生白芍、酸枣仁、茯神、石菖蒲、远志等药,重新为少阴奠基 立极,乃渐治愈。

(三)温凉并用

古方资寿解语汤(附片与羚羊同用)系治中风之妙方,祝氏常用之。曾谓:“羚羊清脑,附片强心,阳气虚而有脑症状者最宜”。他在蜀时,曾用此方治—老翁中风抽搐,数帖而愈。至于附片与石膏同用,更是屡见不鲜,祝氏曰:“附子性热,可以扶少阴之阳而固本;石膏之凉,既可以制阳明亢热,又能平衡附子之热性。少阴阳气不足,阳明亢热不盛时,可重用附子而轻用石膏;少阴阳气略亏,而阳明亢热颇盛时,重用石膏而轻用附子”。可见祝氏温凉并用之妙。

(四)温下与温润

1治疗肠腑积滞,医单纯用凉药下之,此其常也。而祝氏则用温+下法,一方面利用附子之温热之性鼓舞肠管蠕动,一方面利用大黄之苦寒之性刺激肠管蠕动,同时从两个方面入手,肠管的运动能力必然大增。(治疗顽固性便秘也可借鉴这个思路,如温脾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

2治疗阿米巴痢疾,既用黄连、黄芩,清理“肠热”;又用附子、肉桂、甘草;木香、槟榔、桔梗、当归、芍药、大黄,清理“肠积”。

3对于湿疹,祝氏认为与肠胃不清有关,治疗时一方面用白鲜皮、海桐皮、生姜皮、地肤子、苦参、生薏仁、陈皮,消除太阴水饮 水湿,一方面用附子 + 大黄,畅通阳明肠腑,排出毒素,效果显著。

4对于老年便秘,祝氏常用温+润之法,既用附子、磁石、酸枣仁,半疏丸,鼓舞肠道动力;又用桑椹子、黑芝麻、火麻仁、制首乌,滋润肠壁,滑顺大便。完美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加炒枳壳,宽肠顺气。

(五)温散(太阳+少阴)

阳和汤是冶阴疽要方,祝氏每于方中加附子、磁石,效果更佳:(熟地、鹿角胶 + 附子、肉桂、炙甘草) + 磁石 + 麻黄、干姜、炒白芥子。冶穿骨流注、阴寒痹症等均效。祝氏曰:“ 此方能振奋阳气,散寒消肿也。但方中缺乏附子,为美中不足,余每次用阳和汤均加附子”。如治马君,六十有一,左膝部肿胀疼痛(太阳营卫郁滞 阻塞),单服活血化瘀药无效,祝氏用阳和汤加附子治之,肿胀渐消而愈。李君,年三十,经常行水湿作业,久则右小腿连及腘部,有硬块不能下地,医谓气滞血瘀,投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姜黄,三棱等药治之,无效。祝氏改用阳和汤加附子,服药5帖,自觉患处有热气上下运动,不久腿即能动,继服数帖而能下地行走,腿部硬块消失。

(六)温开(太阳营卫郁滞 阻塞)

胸痹之症,况氏常用温开太阳法治之。并谓: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凝滞胸间,则为胸痹”,夫虚者,虽不明何种虚,余意为阳虚也。是以仲景均用温开法,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均属温开太阳法。若根据病情加用附子,功效尤捷也。(附子,既可作用于太阳营卫,发挥“通阳”作用;又可作用于少阴,发挥“温阳”作用)

祝氏认为:任何疾病皆不能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病原繁多,随时代而变异;本体惟一,人体自然疗能(一元之气)虽百年而不易。故病变之逆顺,预后之吉凶,人体抗力实左右之;是则体质之论,实为中医精神所寄。所谓伤寒六经病证,仅是人体各个抗邪程序之代名词而已。但病变万端,六经所固定的证候并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遂不囿于前人之说,融纳新知,续予发挥,据其平生研究经验所获,创立“以五段代六经”,自成一家之说,“虽叛古逆今,勿顾也”。一切外感热病,无论其为六淫之袭,菌毒之激,人体未有不起抵抗者。“元气”抗邪之状态,即是证候之表现,归纳起来,总不出这五种情形:

1太阳病-------元气开始抵抗;

2少阳病-------元气抵抗不畅

3阳明病--------元气抵抗太过

4太阴、少阴病------元气抵抗不及

5厥阴病-------元气最后之抵抗。

总之,人体抗邪反应不外体力之盛衰,抗力之消长;五段者,抗力消长之符号也。祝氏“五段”之说,以变革的精神脱出泥古不化的传统禁锢,为进一步探索伤寒六经的真谛拓展思路,对临床治疗迄今仍具启迪、指导意义。

1太阳病:为元气开始适度抵抗邪气。由于症状多见于表,故前人称太阳为表病。祝氏曰:太阳为六经证候之首,对其研究透彻,治外感之大要可思过半矣,故阐释不厌其详。表病之主症为恶寒 发热,发热之原因系邪正相搏,体温调节中枢受激;或为六淫外激致散热障碍,或为菌毒内激致产热亢进。发热之动机,欲酿汗而开表 逐邪;对菌毒之邪,欲令产生抗体,以消内在之菌毒。诊视之要:外观表机之开合,内察正气之盛衰。释曰:“开之太过,名曰表亢;合之太甚,名曰表闭。气之太过曰亢,有余曰盛,不足曰怯,怯甚曰衰,不盛不怯曰和”。其治开表以辛,和表以甘,制亢以凉,扶怯以温。故发热 无汗,表闭甚而阳明里热不亢,单以散热障碍为主者,法主辛温,用麻黄汤;伴少阴气怯者,加附子,即麻附细辛汤;太阳表闭而阳明里热盛者,轻者用银翘散,重者用大青龙汤;表闭而里气和者,辛平宣散,葱豉荆防之属是也。

发热 自汗,表亢而里气怯者,用桂枝汤;表亢而里亦亢者,法主甘寒,用白虎汤;表亢而里气和者,法主甘平,桑菊之类是也。

要之,太阳伤寒首重解表,解表者,解除人体因抗邪诱起之异常反应,调整其本身营卫之不和。据此,祝氏评曰;前人以寒热,谓邪客于表,汗以散之,一若体表有实物可解,此皆抽象之词;“表何尝有邪?又何尝有风可祛,有寒可逐,有热可清乎?” 从而否定了千百年来指六淫之邪为实有其物之错误。现代研究认为所谓“病位在表”,只是理论上的一种抽象,其本质是机体对病邪诱袭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这与祝氏上述涵义类同,即此亦可见其卓识深远之一斑。祝氏解释汗法之机理曰:“汗法可以诱导气血津液向表,发汗散热,调节亢温,从而协助自然疗能,一举而数善备矣。”于简括中寓灼见。又指出:倘汗而不解,则为汗之不得其道也!或为肠有宿垢,或菌毒内踞,或身体之某一部遭遇炎性之刺激,或代谢之废物引起自身之中毒,要之,必有内里之因牵绊也。其治:诱因治其反应,主因去其病原,若无祛除病原之特效专药,则时时扶持其抗力(少阴);顺应其自然疗能(太阳 少阳 厥阴 阳明 太阴),亦可令正胜而邪却,祝氏进一步提出“治疗外感疾病,不必待病至深入而后方行之”,而应“观察邪行之趋势,以施早期疗法”的设想。当代名医姜春华所创”截断扭转”理论,或即循此思维的具体发挥。

2少阳病:为枢机不利 道路不畅,元气不能持续抗邪,但正气有可胜之潜力。其成因为内有障碍,元气不能自由发挥。如内有水饮阻滞,则汗出不达;肠有积滞,则气机不宣。此处之积滞,为传化失职,妨碍抗邪也,未见抵抗太过之象,此乃与阳明病的不同之处;故虽曰腑实,亦当归于少阳,此仲景柴胡汤所以有硝黄之加也。其治:去其障碍,则正伸而邪达,法用和解;和者协和其正气,解者解除其障碍。譬如行旅,征马踟蹰,此非马不前也,乃荆棘瓦砾障于途也;去其障,则昂然奔逸而莫能自制矣,可称形象。如湿重而太阴受困者,苍术 半夏宣发中阳,助麻桂收和解 开表之功;大便溏薄,则气怯无汗,于麻桂柴葛之外,重与白术 附子 益智仁 白果之属以固之;尿频而多,则液阻无汗,于麻桂柴葛之外,兼与补骨脂 覆盆子 菟丝子以摄之;膀胱满而不能下者,法当渗利,五苓散主之等。总之当视障碍之不同各予专药。柴胡有宣畅气血之效,为少阳和解去障之专药。损有余,补不足,以求机体动态平衡。

3阳明病:为元气反应过激也。成因:1体实气盛之人,元气抵抗太过;2非寒而温,未虚而补,应汗失表,宜攻失下。历来医家都称阳明病有入经、入腑之别,主用清 下二法。祝氏则曰:“入经 入腑”乃从药效反推而名之,皆为想象之词;以高热而用清,以排滞而用下,亦似是而非之说。阳明病为伤寒的极期,正邪双方各为其生存而作殊死之战,抗力岂皆有余哉! 清而下之,抑低其抗力,愈虚其虚矣。故阳明病虽有可清 可下之证,而无必清 必下之理。体壮气盛之人,抵抗太过,兴奋太甚,方可制亢以凉,一清而愈,白虎汤为正治。腑实之候,非必承气之证,其有宿滞陈积,在上者宜消,在下者宜导;腑实而体虚者,宜用温 通;腑实而气盛者,方可假手于一下而愈。下滞之药,为去病之用;温 凉之性,为疗人之方,不可治病而忘人!或谓邪重而发之暴者,每能直接形成阳明病,必须用清 下二法。祝氏辩曰:邪无论轻重,必待机体之反应而出现症状后方显,故疾病为病原与人体合成之产物。人之受邪,邪体虽同,后果各异。以疟疾为例,定期寒战 高热,烦渴引饮为当然病型,然发热后 或体力自如,或困顿不堪,或发而自休,或发而不已,其转归皆因人而异,差异的原因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元气多少不同 所处状态不同也!其治,如疟发而虚,即不得用清,仍当用温。

4太阴病、少阴病:为元气抵抗不足。它与少阳病的区别:凡具有抗力而未能顺畅发挥者,谓之少阳病;无力反应者,则谓太阴、少阴病。其成因:1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困于痼疾,或伤于新病,素秉虚弱。2久服寒凉,滥用攻下,过多发汗,伤于药物,导致阳气日困,心用日衰。太阴病提纲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此言消化系统功能不足;少阴病提纲曰:少阴之为病,脉微 细,但欲寐也。此言心脏功能之不足。

形质属阴,功能属阳,故太阴病、少阴病的实质是阳气抗力之不足。不足曰怯,怯者当温之,温药有扶阳助正、强壮之意。故其治,不足在表,温以卫之;不足在里,温以和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温之以味。仲景之理中、吴萸、四逆、真武等,皆为温阳之方。或谓正虚为病可用温,菌毒炎症为病则不可温。祝氏力斥其非:狭义之伤寒,病菌所致,其治可用温否,方书有载。急性肺炎,同时体力不足者,当一方面用麻膏入太阳 阳明疗病,一方面用枣附入少阴强心,可用温否? 单以寒凉之药治菌毒炎症,若用于体虚之人,无异于抑正纵邪,反碍其自然疗能也。总之,无论六淫、菌毒,其为病而正又虚者,必须结合使用温法,此祝氏之心旨。

5厥阴病:元气最后之抵抗也。厥者 极也。病危而人体元气不能作最后的调整,则惟死而已:如阳亢不降,热厥不回,则燔灼而死;阴极不回,寒厥不止,则消沉而亡。热厥而身热渐退,为正胜邪衰,其厥自止;寒厥而手足转温,为正胜阳复,为疾病转归之佳兆。寒厥治以回阳救逆,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见虚脱之状用四逆加人参汤;热厥治以清法或下法,直折其亢,白虎汤或承气汤类。所谓得凉则安,承乃制也;失凉则危,亢则害也。现代中西医结合抢救感染性休克,常运用治疗热厥的清、下二法,确有一定效用。病邪既退,得养则昌:真阴虚者,滋养之;心阳衰者,温养之;神惫者,养之以酣寐;心劳者,养之以恬淡。毋滞其阴,毋扰其阳,醒脾开胃,以纳谷浆,此外感热病善后之法也。

祝氏总结曰:外感热病,元气为抗邪之先锋。阳衰一分,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主张未病时重阴,既病时重阳。喻为:太平之时,修文为主;荒乱之世,崇武为尚。称善理阳气,则“五段”疗法得其要矣:太阳病,重在和阳;少阳病,有碍,重在通阳;阳明病,太过,重在抑阳;太阴、少阴病,不足,重在扶阳;厥阴病,逆转,重在随证调整阳气状态。这对当前治外感 内伤病滥用寒凉的偏见,不失为一有益的启示。

所以说,六经还是一经。能知一,万事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