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将至,民间流行“躲五毒”的习俗,具体该怎么“躲”呢?

 历史子衿 2020-07-29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都是十分重要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非常多,而且各地在庆祝端午节的时候,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风俗习惯。

吃鸡蛋、戴五彩线、采艾蒿等习俗,让端午节表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形态。在先秦时期,五月初五并不是节日,而且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一天还会有很多灾祸出现。

在众多民间传说中都认为,五月初五这一天生男孩,会对自己的生身父亲不利。而生女孩则会导致母亲,出现一些不祥的事情。

端午节将至,民间流行“躲五毒”的习俗,具体该怎么“躲”呢?

虽然在现代人的眼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并且将这个节日推到了一定高度。但是在思想比较落后的古代社会,人们都认为五月初五这一天非常不好。

除了生男害父、生女害母之外,在这一天做任何事情都会不顺利。事实上在南方地区端午节这一天,民间流行“躲五毒”的习俗。

所谓“五毒”指的是壁虎、蟾蜍、蛇、蝎子、蜈蚣,人们认为这五种有毒的动物,不仅会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危害,而且碰到他们之后还会非常倒霉。

端午节将至,民间流行“躲五毒”的习俗,具体该怎么“躲”呢?

五月初五“躲五毒”的方法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都比较新颖,所以早已经忘记了所谓的传统。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吃。

北方地区主要吃鸡蛋、粽子,而南方地区的端午美食却比较丰富,茶叶蛋、大蒜蛋、油糕、打糕等,是他们特别喜欢吃的习俗食物。

事实上除了这些丰富多彩的食物之外,有很多与端午节有关的习俗,其实也能为生活增添很多情趣。比如,戴五彩线、在门窗上插艾蒿避祸,还有就是划龙舟并向江心扔粽子。

在众多端午习俗中,有“躲五毒”的习俗,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消失,具体该怎么躲呢?

端午节将至,民间流行“躲五毒”的习俗,具体该怎么“躲”呢?

人们之所以会在五月初五“躲五毒”,主要是因为这个时节天气炎热,很多蚊虫鼠蚁都变得特别活跃。尤其是像蝎子、蜈蚣等带毒的动物,也会在这个时节频繁活动。

一旦不小心被它们蛰伤或咬伤,那么就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基于这种原因才会有“躲五毒”的习俗。

第一、张贴平安符

平安符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信仰,虽然佩戴平安符是一种迷信做法,但如果将其归类为习俗文化,那么就会带有一种比较浓郁的乡土气息。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粘贴有关镇压“五毒”的平安符。

端午节将至,民间流行“躲五毒”的习俗,具体该怎么“躲”呢?

其中比较经典的就是《五毒图》,这幅平安符上画着五种毒虫,被收入大葫芦内的场景。虽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想象,但是也表达出了人们对五毒的憎恶。

《天师镇宅》也是其中比较经典的代表,这幅图画的是张天师身穿道袍骑着猛虎,然后猛虎脚下踩着五毒。

通过这些活灵活现的平安福,可以看出,人们对五毒等毒虫的深恶痛绝。当然现代社会中贴平安符的人家,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

端午节将至,民间流行“躲五毒”的习俗,具体该怎么“躲”呢?


清代《清嘉录》中记载:“(五月)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贻天师符,贴厅事以镇恶”。除了平安画符,还会将钟馗像等一起悬挂,以保佑五毒不侵,家庭平安。

第二、躲午

“躲午”其实就是躲开五毒的意思,在古代社会,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在小孩子的头上放一个菖蒲叶,耳朵上也要夹一束艾蒿。

然后用毛笔蘸上雄黄酒,在孩子们的额头上写一个“王”字,寓意就是“百鬼畏惧,长命百岁”

端午节将至,民间流行“躲五毒”的习俗,具体该怎么“躲”呢?

人们认为这样做,会让孩子有效躲开五毒,并且可以健康成长、福寿绵长。

虽然现代社会中,这种习俗早已经丢失,但是却表现出了创新继承。因为大人会让小孩子的颈部,手腕、脚踝处系上五彩线,目的就是可以让孩子躲避灾祸。

结 语

关于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而且不同地区的习俗也有差异性。这就形成了一种在过端午节的时候,虽然南北习俗不同但却过同一个节的现象。

事实上端午节在现代社会,已经变成了佳节,人们在这一天都会欢天喜地的过节。大人小孩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并且还可以吃到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