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指心搏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心律失常既包括“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又包括频率的异常。 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60~100次/分(成人),比较规律。窦房结冲动经正常房室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传导时间恒定(成人0.12~1.21秒);冲动经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的传导时间也恒定(<0.10秒)。 食疗、药疗小偏方 蛋黄油 熟鸡蛋3个。将煮熟的鸡蛋剥去皮,取蛋黄放入铁锅内,以小火煎熬出蛋黄油即可。每日服2次,每次1小匙,连续服用。本方有滋阴润燥、养血的功效,适用于心律不齐。 延胡索散剂 延胡索100克。研粉,每次服5克,每日2次。延胡索性温,味辛、苦,有镇痛、催眠的作用。 《本草纲目》说:“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本方可活血行气,治疗各种心律失常。 党参桂枝甘草汤 党参30克,桂枝20克,炙甘草10克。所有药材水煎2次,混合药液,分2次服用,每日1剂。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质润气和,具有健脾补肺、益气养血生津的功效。本方可温通心脉,适用于心律失常之窦性心动过缓。 灵芝研末 灵芝1个。灵芝晒干研末,冲水服用,每次1~3克,每日2次。灵芝可益精气、强筋骨,适用于冠心病伴有心律失常者。 灵芝酒 灵芝100克,白酒1000毫升。将灵芝浸泡白酒中,放置1个月后,每日饮酒50毫升。本方具有活血益精气的功效,适用于心律失常。 西洋参黄芪饮 西洋参10克,黄芪15克,甘草3克。所有药材泡服,代茶饮,每日1付。本方具有补气养阴的功效,适用于心律失常、气阴双亏者。 特效理疗小偏方 按揉内关穴 握拳、手腕上抬,这时就能在手臂中间看见两条筋,内关穴就在腕上2寸两筋之间。用指尖有节奏地进行按压,按摩以产生酸、麻、胀的感觉为最好。每天按揉2次,每次按揉2分钟。内关穴对心律失常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平时可以边走边按揉,也可以在工作之余进行按摩,按揉时力量不宜太大,有酸胀感即可。 十指功 用一只手的食指、中指紧夹另外一只手的小拇指两侧,由手指根部向指尖拉拔,感到指尖有温热、胀、麻的感觉。再依次从无名指到拇指,各做1次,两手交替进行。 心脏不好的人,建议最好坚持早晚各做1次,每次持续约5分钟。长期坚持做十指功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氧量,调节心肌代谢及心脏功能,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冠脉血流量,从而改善心肌供血,对心血管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同时,还有结合自身的心情,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过喜过悲,遇到事情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不暴饮暴食,以免诱发病因。 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者为慢性缺氧缺血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肺部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 本病除有长期性咳嗽、咳痰或哮喘等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以外,还会逐步出现乏力、呼吸困难和劳动耐力下降等症状,并伴随有心前区疼痛和不同程度的发绀缺氧现象。 肺心病在中国是常见病、多发病。气候严寒的北方、潮湿的西南地区及抽烟的人群患病率为高。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食疗、药疗小偏方 蛤蚧红参丸 蛤蚧、红参等量。将蛤蚧连尾涂以蜜酒,烤脆后研细末,红参研末;两者混合均匀,炼蜜为丸,如豆粒大。每日2~3次,每次3克。红参是人参的熟制品,可补虚,适用于肺心病乏力体虚者。 参芪白术丸 黄芪、党参各200克,白术150克,蛤蚧5对。将所有药材共研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早晚各服1丸。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医学启源》记载:“除湿润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本方适用于肺心病缓解期。 玉竹煎水 玉竹25克。玉竹水煎2次,早晚服用,每日1剂。本方适用于风心病、冠心病或肺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者。 特效理疗小偏方 指压少商穴法 经常指压位于拇指指甲下方的少商穴,然后再仔细地按摩拇指的第一节,便可畅通肺经循环,进而能够活跃呼吸器官功能。 刺激穴位法 分别用单根牙签扎刺肺穴、少商穴,每穴持续约2分钟;用梅花针刺激肺反射区,每穴持续约2分钟,然后进行艾灸,每穴持续1~2分钟。 充血性心衰、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应量的血液供应。妊娠、劳累、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等均可加重心脏的负担,诱发心力衰竭。 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水液运行障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部、四肢甚至全身水肿的病症,称为水肿。如胸腔积水、腹腔积水、心包积水等。 食疗、药疗小偏方 鲜椰子浆煲鹌鹑 鹌鹑4只,雪蛤膏6克,椰子1个,党参15克,红枣10颗,生姜2片,盐少许。将雪蛤膏头一晚浸透发开,拣去黑子及杂物,再用清水漂洗干净;椰子去壳取肉,保留椰子汁;鹌鹑宰杀洗净,去毛,去内脏;红枣去核;生姜去皮,切2片;瓦煲内加清水和椰子汁,用大火煲至水沸,放入材料煲沸腾后改用中火煲3小时,加盐调味即可。本方可扩充血容量,利水消肿。也可取鲜椰子汁饮服,对充血性心衰、水肿有益。 核桃红枣膏 核桃20个,红枣20颗。取核桃仁与红枣共捣烂,加入蜂蜜50毫升熬成膏,每次服3匙,黄酒冲服。核桃性温、味甘,无毒,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的功效。本方适用于虚寒喘咳、腰脚重疼、心腹疝痛等功效。 特效理疗小偏方 按摩足三里法 中医认为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经常按摩足三里穴可治疗因全身气血不和或阳气虚衰引起的病症,还能防病健身、抗衰延年,对各种常见的老年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用大拇指或中指在足三里穴做按压动作,每次持续5~10分钟,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按摩阳陵泉法 阳陵泉位于膝盖下方,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其主要功效是舒经活络、祛风解痉、行血降逆、增加脑供血。常按摩阳陵泉可预防心衰水肿。 另外,每天早晚配合做干梳头36次,可以祛头火通胆经;坚持搓两肋36次,可疏肝理气,预防心衰水肿效果更佳。 心悸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病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中医学“惊悸”和“怔忡”的范畴,其重症为怔忡。多因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滞血瘀所致。本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食疗、药疗小偏方 莲子桃仁汤 莲子20颗,桂圆肉10颗,桃仁30颗、酸枣仁12克。将所有材料与水同煮。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具有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的功效。本方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适用于心脏病患者伴有心悸怔忡、神志不安、烦躁、无端忧虑或紧张等。 菖蒲茶 石菖蒲1.5克,酸梅肉、红枣肉各2颗,白砂糖适量。先将石菖蒲切片,放茶杯内,再把红枣肉、酸梅肉、白砂糖一起煮沸,然后倾入茶杯,盖上杯盖,15分钟后服用。常饮此茶可安神定志,适用于惊恐心悸、失眠健忘、不思饮食。 特效理疗小偏方 松叶洗浴法 取新鲜的松叶适量,将其切成约2厘米长的小段,装入小布袋里,洗澡的时候将松叶袋放入浴缸中,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预防心脏疾病,对因心脏功能不良而引起的心悸、气短等症状可有效缓解。 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病变。表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寒冷、潮湿和拥挤环境下,初发年龄多在5~15岁,初发后3~5年内可能复发。 食疗、药疗小偏方 桑椹膏 干桑椹200克,白砂糖500克。将白砂糖放入沙锅内,加少许水用小火煎熬至较稠时,加入干桑椹碎末,搅匀,再继续熬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而不黏手时停火,将其倒在表面涂过食用油的大搪瓷盆中,待稍冷,分割成小块,即可食用。桑椹味甘、酸,性微寒,归心、肝、肾经,为滋补强壮、养心益智佳果。本方具有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润肠燥等功效,可辅助治疗风湿性心脏病肝肾阴虚者。 梅花大米粥 梅花5~10克,大米50~100克,白砂糖适量。大米入锅中,加水煮粥,待粥半熟时,加入梅花、白砂糖同煮即可。每日早餐服用,连服7天。大米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少患心脏病、高血压的机会,辅助治疗风湿性心脏病肝气郁滞者。 海带薏苡仁鸡蛋汤 海带、薏苡仁各30克,鸡蛋3个,盐、植物油、味精、胡椒粉各适量。将海带洗净,切成条状,与薏苡仁共放入高压锅内,炖至极烂,连汤备用;铁锅中放入少许植物油,将打匀的鸡蛋炒熟,再将海带、薏苡仁连汤倒入,加盐、胡椒粉适量,稍煮片刻,起锅时加味精,即可服食。薏苡仁是对身体非常有益的食材,应常食。薏苡仁性凉,味甘、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薏苡仁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除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