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束焕:踩坑填坑,才是编剧真正进入剧本的过程

 冬天惠铃 2020-06-21

源丨创意星球Media

近期,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编剧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编剧大讲堂”公益直播课第三讲,主讲者是著名编剧束焕老师,他的题目是“创作中的坑与墙”,两个小时的课程中,束焕老师知无不言,分享了他在创作中的宝贵经验,他讲到:

我今天的课不是告诉大家怎么样做成功编剧,而是告诉大家怎么少踩坑。今天我讲的所有的坑都是我自己踩过的,还有整个人都掉进去的。
刚当编剧的时候,经常遇到两种人:一种人说我的经历比现在播的那些电视剧精彩多了,写出来收视一定爆,这种人一般中年妇女为多;第二种人是剧本有什么难的?我也能写。
剧组在创作会时,聊摄影、美术的时候发言不踊跃,因为不懂,但是聊剧本的时候提意见的特别多,因为都觉得自己懂。
这里面有个误区,是外行们把体验当成了呈现。你体验到了,跟你能呈现出来,彻底是两码事。在艺术创作中,主客观的差距是最明显的。你们看豆瓣、知乎大神聊片子的时候头头是道,但是当他自己上手写的时候,根本不是怎么回事。
而职业编剧的饭碗就是呈现
真正好的剧本只有动作和对白,我自己不太喜欢加旁白,当然也有加旁白加的很好的,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因为它就是用老黑人的视角在讲故事。
为什么编剧不好干?因为编剧每一次创作都像第一次,都会犯同样的错误,以前踩过的坑还会踩,最后你会发现答案不重要,问题才重要,什么是问题?就是这些坑。踩坑填坑的过程,就是你真正进入剧本的过程。
有时候编剧在咖啡馆呆坐一天,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但是第二天思如泉涌,但是如果你第一天不呆坐一天,第二天还是什么也写不出来,这个过程是省不掉的。
编剧的创作冲动往往来自于高概念和强情节,或者一个场景,甚至一句对白,但是写到后面,决定成败的因素是人物。比如写科幻,打动你的是类型,你决定要写一个太空冒险的故事。但是再往下,躲不开的是什么?是人物。
我们往往因为一个主题,一场高潮戏,就开始创作,但是紧接着你会经历一个过程,就是把你的注意力从概念迁移到人物上,这时候你会发现进入人物很难。比如《金陵十三钗》,讲13个妓女保护女学生,中间还牵扯进一个外国人,这个故事一听,不错,但接下来编剧的工作是:为什么是这个外国人?他的动机是什么?他遇到的阻碍是什么?为什么他遇到这些阻碍还要坚持做这件事?他的源动力究竟是什么?这是真正的考验。
我最近研究了一下网络电影,发现它是情节驱动,不是人物驱动,人物不那么重要,甚至说剧本都不重要。这并不奇怪,事实上任何新的形式刚出来,剧本都不重要,观众要看的是奇观,比如电影刚出现的时候是什么,是火车进站,园丁浇花等场景,没有剧本。现在网络电影有强烈的美国B级片的气息,观众要的是新鲜感,是电影院看不到的视觉刺激和强情节,等观众习惯这些了,剧本的作用就该凸显出来了。
在网络电影中,剧本是用来干嘛的?是用来提高上限的。
网络电影还有个特点:不依靠任何演员,这个我觉得特别好,网络电影制作费是院线电影的二分之一,演员费用只有院线电影的六分之一。
第一个坑:头15分钟
都说网络电影前6分钟很重要,那是因为(网络平台)前6分钟决定你要不要付费看完,其实作为一部电影,前15分钟,也就是第一幕都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当编剧老是被要求改剧本,直到自己当了导演,心想这回可以不改剧本了,完全照剧本拍。没想到那部片子后期做了快一年,有4、5个月时间都在剪前15分钟,老是觉得不对,就自己反思,出了什么问题?后来我明白了,写剧本的时候还是没真正意识到前15分钟的重要性。强调一遍:前15分钟的重要性无法用语言形容!第一要立人物,第二要把定风格,第三明确故事线。这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开头。
前十五分钟要有灵魂三问:他是谁?他打哪儿来?他要干什么?打哪儿来就是要做人物关系,主人公最在乎什么?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他的目的什么?除此之外,尽量剔除多余信息。
一个强故事开头有几种方式:

一种是建立强悬念,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开头就是庭审,主人公究竟是不是凶手?让观众产生悬念。

第二是期待,往往和悬念结合起来,比如《国王的演讲》中口吃的国王要演讲,第一场戏就是在大体育场演说,但是主人公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把人物放到一个极大的困境里,让观众建立了期待。

还有一种强视觉刺激,比如吕克贝松的《太空1号》开场第1个镜头就是男主人公被绑在椅子上,第18秒,他挨揍,脸都变形了。网络电影《奇门遁甲》的第一场戏也很好看,视觉上很刺激。

确立人物有一个笨办法,写人物小传,自己问自己100个问题,比如主人公的名字、童年、最喜欢的人、最讨厌的人、最大的童年阴影……这些都会帮助你理解这个人物。
我曾经写过一个人物,一开始用编剧法、用经验先写好一版,见了原型,和他聊了一天,然后全部推翻了,重新写。这时候你就发现真实的力量无可替代,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假的写成真的。
自己刚入行的时候,写情景喜剧,喜欢正戏之前先写几个包袱,靠几个笑点找自信,晚上到了现场要演出,一看剧本长了,没时间改,导演就把第一页直接撕掉了,从第二页开始,完全不影响。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刺激:剧本中不要有废话,一句都不要。一开始就要给观众人物最核心的信息。
写东西就是这样,改变一个习惯很难,那是改笔路子,但那也得改。从坑里跳出来的过程,就是走出舒适区的过程。
事实上所有人物驱动的剧本都难写。也有不靠人物驱动的伟大作品,比如《三体》。但那是小说,变成影视剧,没有人物很难推,所以我很期待三体网剧,看看如何重构人物。
 
第二个坑:原始推动力

自己曾经写过一个春晚小品,审查很顺利,彩排5次也特顺利,我就是觉得哪儿不对劲,到了年三十直播的时候,我站在上场口看,突然就发现问题了,就是故事原始推动力的问题,这个小品写3个年轻人扰民,一个老太太上来轰他们,但是老太太上来并没有轰,而是几个人在逗贫,台词很精彩,但故事不推动。故事的驱动力是什么?老太太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没有轰?不轰,剧情就没有张力,就变成语言盛宴。结果那整个春节我都没过好,一直反思为什么犯那么低级的错误。
创作要抓住每个人的欲望和恐惧,什么题材最吸引观众?暴富神话。因为这个刺激不是心理上、情感上,而是生物学上的,它让人的大脑分泌多巴胺。这是一个生物学家说的。
此外,影视剧应该给观众黑暗现实中的温暖。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以是假的,但是问题必须是真的。
芦苇老师说过,每场戏必须把人物放在困境里,让人物克服它,不管大小。
人最本质的欲望有四种,根源都来自对“失去”的恐惧,比起“想得到”,我们更害怕“已失去”。归纳起来,影视作品中最根本性的原始推动力就是这四种。
1、爱:来源于繁殖的欲望,造物没有给人永生的机能,代替永生的是人类的繁殖本能,这种本能升华成精神资源,就是爱。
2、死:求生欲,不解释。
3、 复仇:负面情绪的释放。
4、未完成心愿的魔咒:近似于梦想,如《港囧》的主题。

这四种最本质的欲望都是和恐惧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害怕失去。
注意一点:“可爱”永远不是评判人物的标准,如果有责编或者策划指责你“人物不可爱的”时候,可以把剧本摔他脸上,告诉他真正评判的标准是真实而不是可爱,不要美化人物,要和他的恐惧呼应起来,关注人的迷茫和脆弱,再提出解决方案。
最近又看《六人行》,主要是看弹幕,看观众吵架,在弹幕上讨论三观。我真心觉得看喜剧也需要门槛,有人说喜剧难道不需要三观吗?喜剧还真不需要三观,喜剧本身是对人性弱点的嘲弄和原谅。上中戏时老师曾经对我说过,在生活中,我们要按道德原则生活,而在创作中,要让人物按照情感原则生活。如果创作中按照道德原则生活,就是写公益广告了。
中国观众有个特点,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三观是最正的,哪怕生活中再鸡鸣狗盗、男渣女婊,一坐到屏幕前面,马上化身卫道士。这是因为大部分中国没有宗教信仰,潜意识里把电视当成宗教,要从电视里学习伦理道德观,结果就把人物谁对谁错变成谁好谁坏,把是非判断变成道德判断,这是不对的。《我不是药神》中,主人公充满了让我们产生共鸣的自私、恐惧、迷茫、欲望,你批判他?你批判得着吗?
关于人物关系:人物关系极其重要,特别是对中国人极其重要。这是我们的文化,中国人如果脱离人际关系,就没法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火星救援》,一个宇航员孤身被遗忘在火星上,全片完全没有写他的家庭,他父母是否健在,他的感情生活,完全没提,放在咱们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建议:编剧在写不出戏的时候,就画一下人物关系图,从人物关系里找戏,一般来说一部电影会有7个左右的主要人物,在这里面挖掘人物关系,贼不走空,一挖就有。


第三个坑:强设定和逻辑

这里的强设定不是科幻或者奇幻的强设定,还是现实题材的强设定。

自己曾经想写一个“11女罗汉斗渣男”的故事,谁听了这个故事都说好,但是写的时候发现问题了,11个被渣男骗色的女的怎么能再坐在一起聊这件事?现实生活中,一定是有的想我认栽了,这辈子我也不提这事了;有的想那男的挺帅的我也没吃亏,算了吧;有的想报仇,可已经结婚了,我不能让老公知道,等等。你在现实生活中找11个被一个男的骗过,又能坐一起开会想辙复仇的,根本不可能。

这就是坑,人人觉得好,但是实现不了。这就是好的点子迁移到人物的时候出了问题。

14年春晚,冯小刚总导演,想做一个《非诚勿扰》背景的小品, 我们聊得特别好,还去了南京跟节目聊,回来就写,小品共4000字,写到3500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不成立,把婚姻的逻辑套在恋爱的逻辑中了,这两个逻辑搞混了,所以不成立。冯导多有经验,我也不是新手,居然一个东西写完一大半才发现不成立,这种坑踩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教训,越是强设定,越要重视逻辑,不然就是沙上筑塔,一触即溃。

创作的时候,要多问自己一些问题:你的人物是谁?原始推动力是什么?要反复问自己。如果你喜欢一个故事,但发现推不下去,同时你对这个故事的兴奋感迅速消失了,此时建议你放弃。因为创作既要注重逻辑,又要保持对故事的兴奋感,两个都没有的时候,继续下去没意义。
 
第四个坑:类型和人物

我写《民兵葛二蛋》,葛二蛋是喜剧人物,在剧情发生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经历了很残酷的事情,整个人脱胎换骨了,此后人物就不再嬉皮笑脸了,变得有些严肃、正经。后来我发现这是不对的,不能为剧情放弃人物的性格、甚至放弃了类型,他再脱胎换骨,那也是价值观的成长、内心的成长,而不是性格特征的改变。这是一只猫变成更好的猫的故事,而不是一只猫变成狗的故事!

记住一句话,类型决定人物,不是人物决定类型。

喜剧一般都是成长故事,人物会成长,会发生改变。注意:不是性格的改变,而是价值观的成长,认识的改变。

正剧里则更多写一根筋的人物,比如《肖申克的救赎》的主人公,花19年时间挖一个洞,《集结号》的主人公找战友,几十年都不变;《拯救大兵瑞恩》的米勒连长,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动摇。

粗线条的说,喜剧往往写改变,正剧往往写坚持。

和甲方交流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被问到人物的成长在哪里?你们不要马上开始反思自己没写出人物成长,而是要看看这个故事是不是需要人物成长,有的人物价值就是坚持和不变。

喜剧也有例外,就是情景喜剧,情景喜剧的人物不改变,而且往往是圆形结构,每一集结尾人物关系要回到开头。

作为编剧,不要被乍一听貌似特别对的道理给将住了,要相信自己的人物,人物不能按照教科书的原理去套,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人物模式,什么都不是“必须”怎么样才行,因为每个人物都是独特的“这一个”。
 
第五个坑:警惕几种甲方

1、要求特别具体的甲方,尤其是只会一招的,比如要求所有人物都要有反转,或者所有人物关系要拧巴,并信誓旦旦说这是人物成功的诀窍。

比如要求母女关系反着写,母亲特幼稚女儿很老成,这个没错,但是不能作为定律,或者不能说只能这样写,所有人物关系都这么写就没法看了。一定要警惕教你编剧定律的甲方,这些人往往阅片量不大,往往是昨晚看了一片子,甚至是饭桌上听到一观点,觉得好,今天来告诉你,拿你当小白鼠了。这时候你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还有的人是按个人喜好非常霸气的指挥你,这也没问题,但是关键是这人能不能替你扛导演、扛平台?如果不能扛,趁早别合作。

2、有三句在剧本讨论会上永远正确的废话:人物还可以更扎实,结构还可以更紧凑,人物关系还可以更极致。

这种意见管杀不管埋,不告诉你怎么写的更好,只告诉你现在写得还不行,没有实质性内容,却会很打击你的自信心。是特别糟糕的一件事。你可以假装没听见,保持对故事的信心。

3、还有的人和你聊美学的东西,聊人物的美学品格、美学价值,主题的美学内核,还有诗情什么的。

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大而空的意见,没有价值。再现和表现是不一样的,戏剧的那一套对影视不适用。

4、关于大数据,我觉得大数据就是让编剧背锅的,弄好了是大数据对了,错了是你能力的问题,数据不会错。

最头疼的是影视公司老板带一群小女孩来和你开会,小女孩一个个都很有自信,告诉你观众喜欢什么,其实是观众在只能看到的东西里喜欢什么,而且还带了很多小姑娘的个人趣味,包装成大数据,对此只有一个建议,撤。现在全世界院线电影都在往低龄化、爆米花化发展,比如漫威系列,许多好的内容在剧集里,HBO、奈飞的剧等等。但在中国是反过来的。你看热搜,电影的热搜要么是讨论反映的社会话题,比如《药神》《少年的你》,要么是讨论剧情和故事,还比较严肃;但你再看剧集,热搜全是流量、CP、虐恋、高甜等等。

有人问为什么所有剧都在写谈恋爱?因为恋爱戏的下限极低,什么人都能写,怎么写都没错,但是恋爱戏的上限极高的,写的好很难。写恋爱不一定是写感情,狗血的恋爱戏和感情其实没关系,它像糖浆一样,往哪抹都行,似乎都能卖,但是内核是什么?你掰开看看,糖衣下面,有的是巧克力,有的就是狗屎。

在互动环节,束焕老师回答了许多青年编剧的问题:

1、关于类型混搭,需要注意什么?先确定主类型,相对而言喜剧类型比较强势,既是类型又是体裁,一部片子只能有一个主类型,其它的都只是元素。
2、艺术是特别吃天赋的,中戏表演系万里挑一,还有许多招错了的。成功是努力加天赋,现在许多人努力都不够,还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3、建议大量拉片,培养节奏感,这个是可以学出来的。还有一定要建立人物意识,尽力让人物鲜明、独特、生动。
4、尽快把注意力从概念迁移到人物上,这个越早意识到越好,自己曾经梦想用编剧法和创作经验写出一个好故事,发现不行,还是要逼着自己写人物,先从人物小传开始。自己有一个装着1500部片子和剧集的硬盘,随身带着看,多看经典。
5、电影剧本写完不要马上改。至少放3周,才能真正看到问题,写作的时候都是说服了自己才会下笔,马上改看不出问题。
6、《三体2》前半部分,罗辑回忆如何创造出一个人物(庄颜)的过程,很有意思,可以参考。
7、许多平台都希望能找到好的情景喜剧,情景喜剧吃剧本吃演员。不好弄,但是有需求,未来会迎来一个爆发期。
8、奥斯卡奖有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改编剧本,国外的剧改编和原创也是五五开。我们缺乏一个有规模的编剧群体,甲方觉得原创时间长东西还不稳定,不如买IP,我们特别需要一个职业编剧的群体。
9、把自己变成职业编剧,你得靠谱,不拖稿,每天创作时间要保证,要有一个良好的创作习惯,要坐得住。
10、编剧是特别有门槛、特别有尊严的职业,编剧群体合作首先要有大概一致的水平,往往一个编剧可以就什么都可以,如果不行什么都不行,试过流水线创作,分工写桥段、台词,但发现也得在一个基准线上,才可能合作。
11、编剧不一定懂表演,好剧本往往没有人物外貌的描写,但是人物就在眼前。
12、希望从编剧或者导演里成长出更多懂行的制片人,有艺术嗅觉、有品味、懂剧本。
13、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制片人群体,好莱坞最厉害的就是制片人,又懂艺术又懂市场。
14、最怕投资人有创作冲动,往往会聊死。
15、编剧讲堂的意义是什么?聚集志同道合的一群人。
16、中国现在处在一个很魔幻的时期,也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我们应该拥抱现实主义,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没必要吐槽审查,关键是写出适合自己表达的东西。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