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之根源,能够被找到吗?

 美好从心开始 2020-06-21

当前,传统中医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段,然而也面临着众多的争论和争议,表面看是中医理论的不统一性和不确定性,深层次原因,是因为中医的根源性理论还没有被找出来。只要我们能够找到中医的根源性理论,把中医大一统,那么中医必将快速而蓬勃的发展起来。问题是,这个根源性的理论,可以被找到吗?

中医之根源,能够被找到吗?

大家经常讲:“医者,易也,不懂易不可为医”,可见《易经》体系对于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影响。易学体系在古代是学术的代名词,指导着各种自然学科的发展,中医学自然也接受了易学体系的指导,并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中医学体系。易学体系对于中医学的指导,最为重要的,就是把八卦与五行关系的构建,从而把《易经》与中医学融为一体。

《说卦传》讲:“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博,水火不相射”,其中山为脾、泽为肺,脾与肺皆为太阴、二者一体;雷为肝、风为心包,肝与心包皆为厥阴,二者一体;水为肾、火为心,心与肾皆为少阴,二者一体。同理,我们可以推测出,膀胱、小肠皆为太阳,二者一体;胆、三焦皆为少阳,二者一体;胃、大肠皆为阳明,二者一体。

《黄帝内经》中认为“太阴太阳皆为开,少阴少阳皆为枢,厥阴阳明皆为合”。这样,我们把其一阴一阳对应,一手一足对应,就会得出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一体、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一体;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阳胆经一体、足少阴肾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一体;手厥阴心包经与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一体的结论。

中医之根源,能够被找到吗?

由《易经》和《黄帝内经》得出的“肺与膀胱经一体、脾与小肠一体、心与胆一体、肾与三焦一体、心包与胃一体、肝与大肠一体”的结论,与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讲的“五脏穿凿论”是一致的,所以有人讲“五脏穿凿论,是内经遗失的核心篇章”,有一定道理。五脏穿凿体系,与《伤寒论》原序中的“阴阳会通”,是一个意思,体现了该理论的传承性,合二为一,称之为“穿凿会通”理论体系。

从历代经典的医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穿凿会通”理论体现的应用,如治疗小便不利的醍醐揭盖法、治疗腹泻的健脾止泻法、治疗心脏问题的安神温胆法等,包括名老中医刘学勤教授提出的“肝病肠治、肠病肝治”,以及我们生活俗语中讲的“提心吊胆、心胆俱裂、肝肠寸断”等,都是对于“穿凿会通”理论体系的一种运用。

从现代西医学的角度讲,肺与膀胱经的发热性疾病,本就属于呼吸科;而小肠疾病导致的过敏,则体现出脾与小肠的关系;胆心综合征,是心胆一体的最有利证明;肾病-内分泌科的一体,无不说明肾与三焦相通的事实;胃神经官能症,则是胃、心包一家的不二证据;肝肠循环,彰显出肝、大肠相通的事实。

中医之根源,能够被找到吗?

穿凿会通理论体系

故,无论从《易经》、《黄帝内经》、《伤寒论》,还是中医学体系、生活常识,包括现代西医学,都说明“穿凿会通”理论体系的正确性和根本性,是目前唯一能够把古今、中外的医学理论及实践,统一起来的理论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