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查收小低语文预习实招

 懒洋洋小花 2020-06-22

三更有梦书当枕,万里长风笔墨香

咱们老说不会搞精读,主要是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也不是专业搞小学教育的,所以在都不专业的情况下,咱们应该怎么做?

我自己带娃预习一学年下来,有一点感悟跟大家分享,但是就这些感悟,也不是完全适用于所有人,还需要家长根据自家孩子情况进行调整。

我觉得咱们搞预习有时候容易走极端。搞太粗了,觉得没什么效果;搞太细了,又可能就会觉得把老师上课的内容都说了,老师还讲啥?

所以,把握预习的“度”,还是很重要的。在我看来,预习的内容和形式都不能定死,也就是说,不同年级段,不同程度的孩子,侧重点要有所区分。

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强调了字词预习,比如查字典、扩词、多音字和形近字等,主要是字词的一个积累。方法可参考《一年级语文预习步骤详解》这篇,一年级的孩子太小了,刚上学都摸不清头脑,上半学期拼音还是一个重点。

所以在一年级上半学期,可能预习不是特别重要。但是从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就要开始让孩子有预习的意识了,刚开始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写扩词,后面慢慢地变成就是家长帮孩子写一半儿,孩子自己写一半儿,接着慢慢地过渡,最后在一年级下学期结束前,过渡到让孩子自己完成。

二年级上半学期,需要再巩固一个学期的字词预习,到二年级下半学期慢慢地就可以带着孩子做精读课文了


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些牛妈带着孩子做精读的笔记,很是羡慕,可是轮到自己去做的时候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那么我们作为普通妈妈就没有办法带孩子精读了吗?

其实我们可以首选语文课本来做精读。对于大部分的家长来说,如果想要快速上手精读,不妨试试从课本出发。

现在学习一篇课文,学校老师会让同学们在预习之后,提出来几个问题,我发现悠妹从来不提问题,她会说:“妈妈,我没有什么可问的”。

其实在我看来,孩子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没有深入地去理解课文,也没有深入地去思考,这个不能怪孩子,那是因为孩子不会思考,进而也就不知道怎么去提问题

咱们别小看提问题这件事儿,看着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个过程,需要孩子把课文吃透、内化,再根据她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去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疑问,然后带着疑问去听课

在听课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授来判断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如果没有讲,那课下可以再去找老师问这个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个完整的预习、思考、学习、消化的过程,也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灌输的个体,而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更加牢固,也更容易内化。

所以我们在预习的时候,让孩子能够标记出这篇课文有哪个地方不太清楚并提出问题,这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那么,想让孩子主动去提出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首先,在基本的字词关过了之后,我们要让孩子吃透课文。课文必须要认真读,朗读、默读都要有,读完之后要带着孩子理清课文的结构是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等等,在逐字逐句分析课文的同时,可以看看课文里的一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好在哪里?针对一些课文,我们还可以带着孩子去画画思维导图,然后让孩子根据画出来的导图,用自己的话去复述下课文。

此外,针对课文里的一些句子,尤其是课后题里或者语文园地里要求仿写的句子,我们在预习的时候也可以提前带娃搞一搞。怎么搞?先分析这个句式的特点,比如,用了“有的……有的……”,然后让娃自己说一说,写一写,写出来的可能不那么完美,那么我们就尝试帮孩子改一改,改通顺,改到符合仿写的要求,如果实在是写得不怎么样,也不好改,那我们就把教辅书上的仿写句子拿出来,让孩子抄下来,多读几遍,甚至背下来也行,也是一种积累么。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想,这些不就是孩子这个阶段阅读理解经常会考到的题目类型么,这些都是需要训练的,你不给娃说,靠娃自己悟,或者靠老师课上去讲,可能见效就慢一些,你带着娃就着课文集中搞一搞,见效就很快。


我们带着小低阶段的孩子搞预习,真正目的不是就预习而搞预习,而是让孩子学会预习的方法,进而过渡到自己能够去主动、自觉地去预习

预习,不仅仅要动眼,动口,更多的是要去动笔。动笔,就是记笔记,记笔记这个事儿,不光预习里有,更多的是课堂上要做的。在我看来,孩子真正学会预习,学会记笔记,就在于知道什么时候该记,什么时候该认真听,什么东西应该记,什么东西不用记,这才算是真正会记笔记了。不然的话,预习和记笔记对孩子来说就成为了一种负担。

那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孩子把预习的整个流程走一遍。一开始我们可能需要不断地去提醒孩子:“你看,妈妈讲到这儿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记一下,这里是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者讲到某句的时候,有一个词你感觉有点儿生僻,孩子可能不太理解,那我们让孩子去查下字典,把这个词的意思了解了之后,再多问一句:“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个词换一下,换成另外一个词,你觉得可以用哪个词(考察近义词)”,或者也可以我们把这个词换掉,换成是一个相近的但没那么生动的词来替代,再问问孩子,这样替换之后跟之前比,区别在哪里等等。

这样,让孩子主动参与进来,孩子对于字词句的掌握,就不光仅限于被动的接受,而开始去主动进行欣赏、感悟、比较了,这样的经常性训练多搞一些,以后在写话的过程中孩子就去自觉地斟酌自己的用词。除此之外,阅读理解中有些考察某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等题目,孩子慢慢地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所以我们不是说带着孩子去完成预习这件事就完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什么是预习。这就需要家长提醒孩子去记,然后慢慢的观察孩子,看她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自己会不会有意识地去记,如果还是不知道,那咱们就再去提醒一下,重复的多了,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归根结底我们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去欣赏和分析一篇文章。

这是悠悠预习的笔记,参考用书就是《绘本课堂》,像《教材解读》《倍速》应该也都是类似的教材解读书,可能《绘本课堂》更细一些吧。

滑动查看更多

我很怕大家说,我们家长能力有限,会不会搞起来很难?其实,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情还是留给专业的人来搞,咱们家长都是业余选手,所以咱们才需要借助教参,教参上既有字词的注解,也有对于课文逐字逐句的分析和解读,一般来说,对于部编版教材的解读类教参,对于课文的解读基本都是一致的,差别都不大,只是在内容丰富性以及排版安排上有所不同,所以我们选取自己看着舒服的用就行。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书不是给孩子用的,咱们也不要把这类教参抛给孩子自己看,我们家长哪怕就逐字逐句地念课文,然后根据教参的课文分析一句句给孩子读下来,指出来,再问一问,聊一聊,孩子也能慢慢习得。

这样一来,在预习的时候也就把精读顺带着做了,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也不用怕,老师课堂上还会全面精讲,后续对于课文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直接跟老师沟通,最终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消化。基础的东西做扎实,三年级之后慢慢地进行阅读理解训练也就有了方向,拓展也就容易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