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阅读?

 深入认知 2020-06-22

在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后,我惊觉类似于博客、视频这类经过处理的“二手”知识已经无法使我快速进步了,这令我惶恐不安。我意识到自己有必要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并且开始阅读专业书籍了。

由于专业原因,我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其中很多是大部头,直接开始阅读似乎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可能浪费大量的时间。所以,我有必要学习一下如何阅读?类似于怎样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采取不同的阅读技术,使效率最高,收益最大。于是我选择了《如何阅读一本书》。

我很感谢这本书的译者所做的贡献,让英文不太好的我能够使用中文阅读这本经典。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地方的翻译似乎不太通顺,导致在逻辑上也因此不甚清晰。我查看了很多读者的阅读感受,发现很多人也有同样的问题。

于是,我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对书中讲述”阅读的道”的这一部分(也就是原书开头的那部分)进行了重组,或者说是一种改写,以此让自己更清晰的把握其中的逻辑。我给这一部分命名为“为什么要阅读?”

这一部分的意义在于让你知道“阅读是什么?”以及“在如今这个世界,阅读的意义何在?”

如果读完之后,你能够真正领会”阅读的道“,并且对能够直接提升你阅读能力的“阅读的术“感兴趣的话,希望你遵从自己内心的渴望,去读读这本书。

以下是本人的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并在评论中指出,我会及时改正。

开始了。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什么是阅读?”然后再问“为什么要阅读?”

阅读的目的:娱乐消遣/获取资讯/提升理解力

娱乐消遣的阅读是最没有要求,也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做到的事。这样的阅读没有任何规则,任何人只要能阅读,想阅读,就能找一份读物来读。这样的阅读不需要刻意动用头脑的记忆、思考或者其他高级能力,能够接受刺激并产生快感就可以了。

对另外两种目的的阅读,我们用读者在阅读时头脑与书本间发生的两种可能的情况来区分:

首先我得说明:当读者在阅读书本时,如果发现作者在书本中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自己所了解的,这个时候,这本书并不能满足读者获取资讯或者提升理解力的目的,它仅仅是帮助读者将双方共同了解的东西用某一种形式传达出来了而已。所以这种情况并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第一种情况:作为读者,对作者在书本中想要表达的内容(部分或全部)并不了解,这个时候,读者通过记忆的方式就能够了解这些内容,这就是获取资讯(注意,尽管记忆的过程中可能会需要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是这种理解是为了帮助记忆,并不会导致理解力的提升)。

第二种情况:作为读者,对作者在书本中想要表达的内容(部分或全部)并不了解,并且这部分内容不是读者通过记忆的方式能全部了解的,这时我们认为这本书中包含了某些能提升读者理解力的东西。

那么这个时候,读者需要通过其他的一些方式来了解这部分内容,这些方式可能会有很多种,比如:把书拿给一个你觉得读得比你好的人,让他给你解释看不懂的地方(”他“可以代表一个人,也可以代表另一本书——导学的书或者是教科书);或者你会决定,不值得为任何超越你头脑理解范围之外的书伤脑筋,你觉得你知道的已经够多了。

当然,这些情况都是与我们的阅读目的相违背的,并不是符合要求的阅读方式。事实上,符合要求,也就是能够实现我们所抱有的阅读目的的阅读方式只有一种——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种方式的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发起挑战,进而达到提升理解力的目的。

在我看来,以“提升理解力”为目的的阅读方式才是“真正的阅读”。

阅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我想有很多人会觉得这个问题毋庸置疑——阅读当然是主动行为,如果不是读者主动地把书拿起来并翻开,谈何阅读。这就是我们单独讨论这个问题意义所在——打破人们的既有认知。这里讨论的主动和被动,并不是针对“读者如何开始阅读行为”这件事。我们探讨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是如何进行接收的“这一行为。在明确问题的真正含义后,我们再来对这个问题做出判断,这其实需要和阅读的目的相联系。

如果你从前面的介绍中了解了三种阅读的目的,并且知晓了“真正的阅读”是怎样的,我们就可以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事实上,这两种形态在阅读中都存在。相对于主动的“写”和“说”而言,“读”和“听”确实是相对被动的事,但似乎“完全被动的阅读“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事实也正是如此。

阅读不会是完全被动的,但是仍然会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再次提醒,我们探讨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是如何进行接收的“这一行为),而决定其性质的,正是阅读的目的。如果你深刻理解了上面提到的不同的阅读目的所导致的阅读方式的不同的话,你应该能够轻易地明白下面的结论: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阅读毫无疑问是被动的;

以”获取资讯“为目的的阅读也是被动的,虽然这有些难以理解——因为很多人会认为”记忆”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但是这里我给出这一判断的理由在于,在这种阅读方式中,读者只是通过记忆单方面地从书本中获取资讯,缺乏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如果你还是难以理解的话,那就请继续看下去,看完我对“以'提升理解力’为目的的阅读”的比喻后,你应该就能够理解了;

以“提升理解力”为目的的阅读是主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把上述两种“被动“的阅读方式比作”挨了一拳“、”继承了一笔遗产“、”接受法院的判决“这种单方面”接收“的行为的话,我们可以将”以'提升理解力’为目的的阅读“比作打棒球——读者或听众的“接收”,应该是像棒球赛中的捕手才对。

捕手在接球时所发挥的主动跟投手或打击手是一样的。投手或打击手负责发送球的工作,捕手或外野手的责任是接收,这两种行为都是一种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有什么是被动的,那就是那只球了。捕球的艺术就在于能接住任何球的技巧——快速球、曲线球、变化球、慢速球等等。 类比到阅读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也很类似,写作和阅读的东西就像那只球一样,是被主动、有活力的双方所共有的,是从一方开始,由另一方终结的。读者的艺术也在于尽可能掌握获取每一种信息的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捕手与投手密切合作时才会成功。作者与读者也是如此——作者就像是一位投手,作者不会故意投对方接不到的球,只不过有些作者完全知道如何“控球”,他们完全知道自己要传达的是什么,也精确地传达出去了,比起那些毫无“控球”能力的“暴投”作家,他们发送的球是比较容易被读者“接住”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比喻有一点是不恰当的:球是一个单纯的个体,不是被完全接住,就是没接住。而一本作品,却是一个复杂的物件,可能被接受的多一点,可能少一点,从只接收到作者的一点点概念到接受了整体意念,都有可能。

既然阅读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那么我们有必要指出:

1. 阅读是一件可以主动的事。

2. 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的能增进我们对世界的了解?

在这里先做一个声明:我们所追求的“对世界的了解”绝不仅仅是知道世界上发生的事,即不是为了获取资讯。我们所追求的,是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去思考事物背后的逻辑,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深刻地理解世界。在明确目的之后,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有必要思考“知识”与“理解”的关系——知识是理解的先决条件吗? 我们理解一件事,知道与此事相关的资讯太少,会导致我们缺乏思考的事实根据,但是资讯太多一定是一件好事吗?我想不是的。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对理解力的一种阻碍。而现代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我们的理解力。

会发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我们所看到的媒体,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他们给知识分子的态度和观点包上了精美的包装,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去探索结论,而是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即可。这些资讯的效率之高,让我们根本不用思考,需要时仅仅通过“倒带”就能找到适当的言论,表现得宜。

也正因为如此,对洞悉这一点,并且仍保持有探索世界的好奇,有志于进行独立思考的人来说,他们知道自己还得阅读,尤其是还得读书,并且身体力行着,就和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一样,别无二致,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阅读的人”。这本书所标定的读者正是这样的人。

补充说明一些东西:

上面提到,由于阅读目的的不同,一种存在三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值得强调的是,这三种阅读方式之间存在着单向包含关系。事实上,任何一本书能提升理解力时,必然有增加资讯和娱乐消遣的效果;任何一本书能增加资讯时,也必然有娱乐消遣的效果。反过来则不成立。这种关系的成立逻辑很好理解,我就不赘述了。

关于”理解力“的一些说明:

“理解力”并不等价于“思考力”,它应该是除“记忆力”以外的“观察力”、“感知力“、“思考力”、“想象力”、”共情力“等大脑所具备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

我们应该明白,在进行以”获取资讯“为目的的阅读前,我们的理解力已经与作者相当了,我们从书本中获取的只是”和我们已经知道的资讯在同一水平的资讯“。否则,我们一路读下来,早就应该被困住或者吓住了——如果我们足够诚实且敏感的话。

而在进行以”提升理解力“为目的的阅读之前,我们的理解力是比作者要低的(注意:因为我们是在阅读书本,而不是直接与作者对话,所以这里我们将作者的理解力等同为他在书本中所表现的理解力)。

这种双方水平存在差距的沟通显而易见是存在的,否则,无论是通过演讲还是书本,没有人能够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这里的”学到东西“指的是理解更多的事情,也就是理解力的提升。而阅读带给我们的,就是双方原本不相等的理解力会因为阅读而逐渐靠近,具体说就是我们的理解力会随着我们对书本理解的深入,逐渐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再次提醒:因为我们是在阅读书本,而不是直接与作者对话,所以这里我们将作者的理解力等同为他在书本中所表现的理解力)。一旦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我们和作者之间就完成了清楚的沟通,阅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从上面关于”理解力“的说明,我们很容易得到结论:当进行以”提升理解力“为目的的阅读时,我们只能从比我们”更高杆“(这个词虽然没那么通俗易懂,但我还是决定不改动它,把它从原书中继承了过来)的人身上学习。我们一定要知道他们是谁,如何跟他们学习,换句话说(前面反复提醒过,因为我们是在阅读书本,而不是直接与作者对话,所以我们将作者的理解力等同为他在书本中所表现的理解力,这里的”换句话说“是在这个前提下成立的),就是我们需要慎重选择我们将要阅读的书本,并且掌握阅读书本的技巧。只有书本本身先满足”能够提升我们的理解力“这个要求,我们才能通过运用恰当的阅读技巧阅读书本,从中获得超过我们原有理解的理解,从而达到通过阅读提升理解力的目的。

从下一章开始,我们探讨的阅读技巧完全针对第三种阅读方式,即以'提升理解力’为目的的阅读方式。明确了创作的具体对象之后,我有必要提前介绍阅读的合理步骤,也是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创作的内在逻辑,方便读者进行宏观把握——

1、问自己为什么要阅读,获得阅读的动力;

2、明确阅读的目的,目的决定阅读的方式;

3、”阅读的方式“具体包括:选择阅读的材料定位阅读的材料使用符合定位的阅读技巧达到阅读的目的(”符合定位的阅读技巧“我称之为”阅读的术“,这本书从第二章开始,主要就是在介绍这一部分的内容。)

原书中第一章后面作者还论述了一个观点:

阅读是一种自我发现型学习(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是缺席的。作者还试图将其与“有老师出席的教育”这种指导型学习(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区分开来。我个人认为这种论述更多地是在追求理论上的完备——将“阅读”归为“学习”的一种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已经指出,以'提升理解力’为目的的阅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没有老师出席,只凭一己之力进行的所谓“自我发现型学习”。而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掌握全部的阅读方式,尤其是以'提升理解力’为目的的阅读方式。那么很自然地,我们无须理会有无老师的出席,专注于个人阅读能力的提升即可。


读经典,明道理,就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