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话经典】班秀文:试探《内经》有关妇科的论述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6-22

试探《内经》有关妇科的论述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它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辨证、治疗都有系统的论述,至今仍然是中医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其中对妇科的论述,虽然篇章不多,但却很重要,现综合归纳如下。

一、经孕之本在于肾

月经、带下、妊娠、分娩是妇女特有的生理特点。《素问●上古天真论篇》首先对月经和胎孕的来源、形成、有无等问题,特明确地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这里阐明了月经形成的因素:一是决定于肾气的强弱;二是天癸的至与否;三是任脉的通与涩;四是冲脉的盛与衰。肾主藏精而为作强之官,是元阴元阳之根蒂,是伎巧之所出,只有肾的真阴真阳充沛,肾气旺盛,火暖水温,才能促进天癸的来至,任脉畅通,太冲脉盛,保证月经依时来潮,此时“阴阳和”(《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便有受孕的可能。在这里要加以说明的是,《内经》在强调肾气是经、孕之本的同时,也非常注意其他脏腑、经脉与月经、胎孕的密切关系,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就是说,肾气的旺盛,固然是天癸产生、任脉和冲脉通盛、月事依时来潮的关键;但是,如果任脉亏虚,主持诸阴的功能失常,或冲脉衰少,血海不能满溢,以致天癸枯竭,同样也会引起月经闭止,生殖功能衰退,便将失去受孕的基本条件。所以《素同●上古天真论篇》一方面强调肾气是月经、胎孕的根本,另一方面又指出肾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主要是依赖于“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的作用。因而“五脏盛乃能泻”,保持开合施泻,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如果“五脏皆衰,筋骨懈堕,天癸竭矣”,则无经行、胎孕可言。

总之,《内经》认为月经和妊娠的根本在于肾气的作用,而肾气之所以能实现一系列的生殖发育过程,除了肾本身的功能之外,必须要有五脏安和与冲脉、任脉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若五脏功能衰退,肾气便将亏虚。同样,肾气亏虚,五脏也不能独盛。因而,便要经绝不孕。

历代医家论经,强调五脏气血的安和,其中尤以肝、脾、肾三脏为主要,如《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之本》曰“经脉之本,所重在冲任,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实是本《内经》之旨,结合临床实践,加以归纳总结,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

二、致病原因

根据《内经》的记载,引起妇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房劳所伤等,以致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而发生轻重不同的病变。

1、六淫致病

风寒暑湿燥火,常则为六气,能生万物;异则为六淫,不利于生机,其中尤以寒和热的危害最大。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最易阻遏气机;热为阳邪,其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液。故《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太寒则血液凝涩;太热则经血妄行。因而往往导致月经闭

止不行,或经行超前、量多、色红等之变。《灵枢●水胀》提出:“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便有“肠覃”之患;“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即出现“状如怀子”之“石瘕”。癥的所在,虽然一在肠外,一在子门,但均由于外感寒邪而引起,可见寒淫为害之惨烈。

《内经》除了认为寒与热之邪能导致妇科的病变外,还认为气候的递序,五运六气的胜复盛衰,对于胎孕生育也有一定的关系,《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岐伯曰: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此段论述虽然是泛指一切生物与季节的关系而言,但因人是生化之一,并与外界气候息息相关,因而岁气的胜复盛衰,多少对胎孕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从现代遗传学的观点来说,很多疾病是来自先天,而先天的疾病,其致病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气候的温和或恶劣,四周环境的雅静安宁或嘈杂紊乱,也是重要的因素。另外,《素问●六元政纪大论篇》指出,少阳相火司天,风火用事,对血脉的运行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发生血崩之变:“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胜乃摇,候乃大温,血崩”。

2、隐曲惊恐

在一般的情况下,喜、怒、忧、恩、悲、恐、惊正常的七情变化是不会致病的,但若七情过极就会伤及五脏,导致各种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例如情欲不遂,肝气郁结,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可能有经闭不行之变。另外,《素问●阴阳别论篇》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对于“隐曲”二字,历来注家有不同的解释:一是作为不得大小便解(杨上善);二是作为阳道病解(王冰、李念莪),但我认为,张山雷等作情

欲不遂解较为合理。女子经闭不行,其原因虽多,但均与肝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肝藏血,在妇女为先天,若长期情欲不遂,则气机郁结,肝失疏泄,脾不健运,心气不得下通;子病及母,肾的开合失常,故导致“女子不月”。

妇女怀孕之后,宜“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上●养胎第三》),以保证身心的健康,促进胎元的正常发育。如果喜怒无常,多思惊恐,则气血失调,波及胎元,便会贻患无穷,或者胎萎不长,或幸而能生,也是多病痴呆。如《素问●奇病论篇》出癫疾的病名、病因和病机:“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任何一种情志的过极变化,都会导致阴阳不和,气血失调,男女皆然,正如《索问●举痛论篇》所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总则气结”。

3、房劳伤肝

肝肾内寄相火,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在妇女同为先天。历来养身之道,贵在清心寡欲,节房事,以固护生命的根源。如禀赋本虚,又嗜酒纵欲,不知适可而止,则肾亏肝伤,精血枯竭,正如《素问●腹中论篇》所云:“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肾为元阴元阳之根,肝主生发,为冲任脉之所系,肝肾亏损,则生发不振,经源枯竭,故产生月经闭止、不孕等病变。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认为,若“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必将“逆于生乐”,不是早衰减寿,便是百病丛生,而在妇女常常首先表现为月经的病变。

4、奇经失常

经脉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的重要部分。当内脏有病变时,能影响到经脉和络脉,而经络的病变,同样也会导致脏腑功能失常。从妇科的生理特点来说,《内经》认为任脉、冲脉、督脉同起于会阴,一源而三歧,冲、任二脉又内系于胞中,与妇科的发病关系最为密切,如《素问●骨空论篇》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癥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其女子不孕”。任脉主持诸阴而司妊养,督脉主持诸阳而温暖胞宫,冲脉主一身血海而润养全身。若任脉的功能失常,则水湿不化,阴血停滞,故有带下、瘕聚等之变;督脉虚衰,不能温煦脏腑,则胞寒宫冷,摄精无能,虽婚而不孕;冲脉空虚,血海不满溢,筋脉脏腑失养,则气逆冲上,腹内拘急挛痛,或经闭不行等。可见任何一经的病变,都能引起妇科的疾患。而经脉功能之所以失常,虽然有多种原因,但由于经脉内联脏腑,其病变多责于脏腑的病变。如《素问●评热病论篇》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胞脉络于胞中而属于心,由于水气上逆,导致肺失宣降,心气不得下通,故导致月经闭止不行等病变。

综上所述,《内经》认为妇科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和有房事耗伤等,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而发病。故《素问●阴阳别论篇》对血崩的病机言简意赅地概括为“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诊法辨证尤重色脉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邪正盛衰消长相互转化的过程,要从这种过程了解疾病的本质、症结所在,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密切配合才行。《内经》对于诊察疾病,重视四诊并用,尤重色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妇女生理或病理情况的诊断和辨证过程中,更重视望诊和切诊的应用。例如对胎孕和病变的判断就有有关切脉的许多记载,如《素问●阴阳别论篇》提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提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素问●腹中论篇》提出:“身有病而无邪脉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肾脉微涩,为不月”等。在望诊方面,很重视人中的观察,如《灵枢●五色:》提出:“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人中为任脉、督脉交会之处,人中的长短、深浅、宽窄及色泽的变化,对于诊察子宫及其他的生殖系统疾病,是具有很大参考价值的。

《内经》对于具体疾病的鉴别诊断虽然不多,但《灵枢●水胀》有关妇女的肠覃和石瘕鉴别诊断的论述却颇为确切。肠覃和石瘕同为寒邪所犯而引起的瘀血病变,两者均有“状如怀子”的症状,但前者“寒气客于肠外”,子宫受到的影响不大,故“月事以时下”,而后者是“寒气客于子门”,直接危害到子宫,故“月事不以时下”,一语道破两者的区别,诚是切当之论。

四、治疗法则纲领挈要

《内经》有关治则的论述,内容十分广泛。在大法上有正治、反治、治本、治标等之分,而在分类上,可以说汗、吐、下、温、清、补、消、和俱备。这些治疗法则,都是根据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而提出来的,至今仍然指导着临床。但值得注意的是,妇女以血为本,似血为用,在妇科病的应用过程中,要重视以下两方面。

1、疏通血脉,调理气血

妇女的疾病,尽管错综复杂,但均与气血失调有关。凡七情所伤,气滞血瘀者,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寒凝血瘀而形成癥瘕者,则用“血实宜决之”,“肠覃、石瘕,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这种疏气祛瘀的目的,在于调理气机,畅通血脉,保持气血的调和。

2、论证用药,贵在扶正

《内经》的治疗法则,虽然纲领性很强,但都是根据病情而定的。纵然是怀孕的妇女,仍然本着有是症而用是药。如《素问●六元政纪大论篇》曰:“所谓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只要是积聚的病变,仍然用化瘀攻伐之品。然而,妇女为娇嫩之体,加上怀孕在身,更宜注意扶正保胎,所以接着便提出“衰其半而止”。也即是《索问●五常政大论篇》所说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总之,扶正与祛邪兼顾,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正气,在治疗妇科疾病时尤为重要。

以上两点,是就妇女的病理特点而言,除此之外,《索问●至真要大论篇》和《灵枢●五色》所提及的其他治则,同样也可以用于妇科的。例如阳虚而经行错后用“寒者热之”或“劳者温之”;血热经行超前则用“热者寒之”;瘀积经痛则用“结者散之”;癥瘕不孕,多用“坚者削之”等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内经》全书共附有十三方,其中乌鲗骨丸是治疗妇女血枯经闭的名方,也是首载的第一张治疗妇科病的方剂。方中之乌鲗骨即海螵蛸,其气味咸温而下行,能软坚,能通行,凡赤白漏下及血枯经闭宜之;藘茹即茜草,气味甘寒,能止血,能活血,凡血崩或经闭可用;麻雀卵气味甘温,有温养精血之功,能治男子阳痿不举及女子阳虚带下,便溺不利;鲍鱼气味辛温,能补益精气而利血脉,为温养之佳品,与诸药同用,则相得益彰。全方具有益气生精、补血养阴、强壮肝肾、活血通经之功,凡血枯精亏诸症,均可用之。至今仍然为妇科常用的方荆之一。

《内经》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而重要的经典著作,它的理论体系、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都具有很高的科学性,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因此,我们只有结合临床实践,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内经》的有关知识,才能吸取其精华,用来指导临床辨证思维和遣方用药,提高医疗水平,以解除患者的疾苦。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班秀文(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

图书作者:班秀文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