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尤昭玲教授从心论治妇科病证特色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11-21

尤昭玲教授从心论治妇科病证特色

2011年04月18日 · 来自专栏 论文精选

    尤昭玲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第四批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30余年,在中医妇科领域造诣颇深,擅长治疗妇科疑难杂症,尤其对月经不调、不孕症、妇科肿瘤、妇科血症等疑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在运用脏腑理论阐述诊疗妇科病证中,对心的阐述和运用匠心独运,现总结如下。

心在妇科生理病理中的作用


    在妇科病的脏腑病机中,诸多医家均多从肾、肝、脾三脏进行阐述,特别是近些年来,肾被提上了重要地位, 甚至是主导地位,但尤氏认为,在具体的辨证施治中,亦不能忽视心的作用,认为心在妇科生理病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为君主,主宰情志。"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故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情志与五脏气血密切相关,但这种联系并非各种不同的情志反应与五脏气血之间机械的线性联系,而是通过心神的调节来实现的,是以心神为主导的各脏腑机能活动的综合体现。如《类经》中提到:"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随心所使也。"心神通过统领脏腑,主持血脉,以调节各脏的功能活动及维持各脏腑之间的平衡协调,适应内外环境的需要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情志变化。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加大,情志在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在整个情志的变化过程中,均受到心神的控制。诚如张景岳所言:"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无不从心而发。"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此中不仅可发生神志和血液的各种变化,而且还可导致各个脏腑的功能失调,此即所谓"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2.心肾不交,水火不济。肾为生殖之本,藏精之脏,内寓真阴真阳,在五行属水,居于下焦,肾气、天癸、督任冲带等奇经八脉均与肾有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神之舍,主宰全身血脉,在五行属火,居上焦,在经脉上与足少阴肾相联系,相贯通;胞宫藉胞脉、胞络与心肾相连,所谓"下系于肾,上通于心",因此形成了胞宫与心肾关系非常密切。如子宫的藏泻功能与心肾相关。子宫之藏,实乃肾之封藏,故经后期、经前期阴阳消长的活动与肾之阴阳有关;子宫之泻,实乃心气之动,故行经期、经间排卵期阴阳转化活动亦与心神、心气有关。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的周期性规律运动必须建立在心肾交合的基础上,只有心肾交合才能推动阴阳消长的正常活动。


3.母子互及,心肝相关。《素问,五运行大论》曰: "肝……其用为动"。肝主疏泄,禀风木之性,以动为特征。肝以气为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故凡外来情志刺激,内生郁闷,毒邪内侵及各种疾病过程中的湿热痰浊等病理产物均可阻滞气机。肝易动难静,善干他脏。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肝气郁结有关。如《丹溪心法,六郁》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故古有"肝为万病之贼"之说。此外"肝藏魂","肝主谋虑","肝在志为怒",说明肝的疏泄功能与神志活动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表明,肝郁气滞可导致脑皮质兴奋及抑制失常,以及自主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功能失常。妇女因经、孕、产、乳而在生理上数伤于血,是以气易偏盛、情绪易于激动,导致肝失条达、疏泄失度。同时冲脉附于肝,肝气郁结日久不解,每易气郁化火,肝火亢盛,肝阴不足以致母病及子,导致心肝火旺之病证。


4.心脾互资,病变相关。心主血,脾主气;心藏神, 脾主思。心脾二脏有相互资生的作用。女子属阴,以血为本,经血之源在于心脾。前人云:"胞脉上系于心", "冲脉起于胞中,隶属阳明"。妇人谷气盛则血海满而经候期准,胎孕正常。思虑过度,心脾两伤,则心火炽盛, 旺于血脉之中。故高士宗说:"中焦取汁,奉心化赤,血归胞中,故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月事不来,由于胞脉之闭"。徐春甫亦曰:"心属阳而主血,脾裹血以行气,若月经不通,未必不由心事不足,思虑伤脾,有所劳倦,谷气不输^惟养心则血生,脾健则气布,两者和则气畅血行。



从心诊治在妇科病证中的体现


1.经前漏红,兼夹心肝郁火,治宜清泄心肝之火。凡在经前期出现阴道漏红,并随月经周期发作者,称为经前期漏红,或称经前期出血,西医学称为黄体期出血。一般从虚、热、瘀论治。虚者指气虚不能摄血;热者指血热迫血妄行;瘀者指瘀血占据血室,致血不得归经。而在热之病因病机中,心肝郁火,兼夹湿浊血瘀为患尤为重要。在治疗中,须谨记因势利导,不得过用固涩、温燥之品。尤氏常用的药对有莲心一石斛、莲心一合欢皮、泽泻一泽兰、泽泻一佩兰等。


2.早孕胎漏,肾虚须虑心火,治宜补肾宁心安胎。胎漏为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痛者,亦称为"胞漏"或"漏胎"。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肾主生殖,胞脉者系于肾。因此,安胎之法以补肾为要,但"胞脉者上系于心","心主定神,肾主定精",心神宜静, 心肾相济才能固摄胎元。况胎漏患者常出现紧张、恐慌、烦躁不安及悲观失望感,而心主神志,宁心安神尤为重要,与西医学之镇静安胎法同意。尤师常用宁心安胎药物有:钩藤、酸枣仁、茯神、龙齿、山茱萸、莲心等。


3.经期痛经,多为气滞血瘀,治宜加人心经血分药。痛经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别,多数医家遵从寒热虚实四端分型论治,而气滞血瘀证为临床之常见证型。因"妇人以血为主"、"以肝为先天"。肝藏血,喜条达,主疏泄气机。肝气郁结易滞,不通则痛;或因血瘀阻络,瘀阻胞宫、胞脉而作痛。但心在痛经中的作用亦不容忽视,因"心主血脉"、"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在疏肝行气、活血化瘀的基础上,选用一些人心经的药物,特别是人心经血分的药物,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尤氏常用的治心药物有-琥珀、当归、赤芍、血竭、合欢皮、淡竹叶、桑叶。


4.各型崩漏,均与心脉相关,治宜从心论治。崩漏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其病机早在《河间六书》中曰:"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之经也。"崩漏的发生主要和肾、脾、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也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从。而如前述,心与肾、脾、肝在崩漏的发病中均有重要联系。如《医学正传,妇人科》: "崩漏不止之证,先因心火亢盛,于是血脉泛溢,以致肝实而不纳血,出纳之道遂废。"《医林绳墨,崩中》云:"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若崩中者,皆因心不能主……治宜大和脾气,清理肝气,调摄心气,使血有所归而心有所主,肝有所藏而脾有所裹,此治崩中之大法。"因此,在临床施治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用诸如石斛、莲子心、合欢皮、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茯神、淡竹叶、桑叶、夜交藤等治心药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临证寓心疗于药疗之中


    中医妇科历来都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在妇产科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唐代孙思邈曾谓:"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明,薛己《薛氏医案》曰:"妇人性情执著,不能宽解。"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以情胜情、易情易性、释疑开导、顺情从欲等心理治疗方法;明代医家李中梓即告诫医生必须"宅心醇谨,举动安和,言无轻吐"。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尤氏体会到,医生谨慎的言谈与端庄的举止,可起到祛病愈疾的心理治疗作用。观察发现,有不少患者对医生的言语动作特别关注,往往以此作为了解自身疾病的一面镜子,从中去揣测预后之吉凶。因此,在临证中,尤氏视患者如亲人,以和蔼面对病人,用耐心倾听病情,使患者如沐春风,最大限度地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根据病人的性情和特点加以解说和开导,如此而寓心疗于药疗之中,既是高尚医德之体现,更蕴涵了从心论治,治病求本之

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