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诗:
鄙夫反是,比周誉少,鄙争名辱,烦劳以求, 安逸私利,其身愈危.诗经有曰:民之无良, 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己斯亡.能小事大, 辟之是犹,力少任重,舍粹无适.不肖诬贤, 是犹伛身,而好升高,指顶愈众.明主至正, 谲德序位,所为不乱;忠臣诚能,后敢受职, 所为不穷.名分不乱,能不穷下,治辩之极. 平平左右,亦是率从.上下之交,不相错乱. 从俗为善,货财为宝,养生为道,是平民德. 行法志坚,不以私欲,乱其所闻,可谓劲士. 行法志坚,修正所闻,矫饰情性;其言多当, 而未谕也;其行多当,而未安也;知虑多当, 而未周密;上大所隆,下能开导,不己若者, 笃厚君子.修百王法,若辨白黑,应当时变, 若数一二;行礼要节.适常安之,若生四枝; 要时适机,立功之巧,若诏四时;政治平正, 和民之善,亿万之众,博若一人,可谓圣人.
【原文】
鄙夫反是。比周而誉俞少<1>;鄙争而名俞辱;烦劳以求安利,其身俞危。《诗》曰<2>:“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3>。”此之谓也。
〔注释〕 <1>誉:通“与”,党与。 <2>引诗见《诗·小雅·角弓》。 <3>己:《集解》作“已”,据宋浙本改。斯:语助词。
〔译文〕
鄙陋的人与此相反。他们拉帮结派而党羽越来越少;卑鄙地去争夺而名声越来越臭;尽心竭力去追求安逸与私利,而自身越来越危险。《诗》云:“小人总是不善良,互相怪怨另一方。争取爵位不谦让,直到自己被灭亡。”说的就是这种人啊。
【原文】
故能小而事大,辟之<1>,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无适也<2>。身不肖而诬贤,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3>,指其顶者愈众。故明主谲德而序位<4> ,所以为不乱也;忠臣诚能,然后敢受职,所以为不穷也。分不乱于上,能不穷于下,治辩之极也<5>。《诗》曰<6>:“平平左右<7>,亦是率从。”是言上下之交不相乱也。
〔注释〕
<1>辟:通“譬”。 <2>粹[suì 音岁]:通“碎”。 <3>身:《集解》作“伸”,据宋浙本改。 <4>谲:通“决”,决断。 <5>辩[bàn 音办]:通“辦”(办),治理。 <6>引诗见《诗·小雅·采菽》。 <7>平平[pián 音骈]:《释文》引《韩诗》作“便便”,长于口才、办事能干的样子。
〔译文〕 所以能力小而做的事大,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力气小而担子重,除了压碎骨头折断腰,也就没有别的下场了。自己不贤却妄称贤能,这就好像是驼背却喜欢升高一样,指着他的头顶而笑话他的人就会更多。所以英明的君主评定各人的德行来安排官职,是为了不乱加任用;忠诚的臣子确实有能力胜任,然后才敢接受官职,是为了不陷入困境。在君主一方,职分的安排不乱来;在臣下一方,有能力胜任而不致于陷入困境: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了。《诗》云:“左右臣子很能干,遵从君命不违反。”这是说君上和臣下的交往不互相错乱啊。
【原文】
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1>,是民德也。行法志坚<2>,不以私欲乱所闻,如是,则可谓劲士矣。行法志坚,好修正其所闻以矫饰其情性<3>;其言多当矣,而未谕也;其行多当矣,而未安也;其知虑多当矣,而未周密也;上则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己若者<4>:如是,则可谓笃厚君子矣。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应当时之变,若数一二;行礼要节而安之<5>,若生四枝<6>;要时立功之巧,若诏四时;平正和民之善<7>,亿万之众而博若一人<8>:如是,则可谓圣人矣。
〔注释〕
<1>己:《集解》作“已”,据宋浙本改。 <2>志坚:《集解》作“至坚”,据《韩诗外传》卷三第五章改。下同。 <3>矫:《集解》作“桥”,据《韩诗外传》卷三第五章改。饰:通“饬”,整治。 <4>道:通“导”。己:《集解》作“已”,据宋浙本改。 <5>要[yiāo 音妖]:会,迎合。下文“要时”之“要”与此同义。 <6>生:通“伸”(许维遹说)。 枝:通“肢”。 <7>平[pián 音骈]:治理。正:通“政”。 <8>博:当为“摶(抟)”字之误(王念孙说)。 抟[tuán 音团]:繁体作“摶”,聚集。
〔译文〕 把顺从习俗看作美德,把货物钱财看作宝物,把保养身体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这是老百姓的德行。行为合乎法度,意志坚定,不因为个人的欲望而歪曲所听到的东西,像这样,就可以称为正直的士人了。行为合乎法度,意志坚定,喜欢修正自己所听到的东西来矫正自己的性情;他的言论多半是恰当的,但还没有完全说明白;他的行为多半是恰当的,但还没有完全稳妥;他的考虑多半是恰当的,但还不周密;上能发扬广大尊崇的礼义,下能开导不如自己的人:像这样,就可以称为忠诚厚道的君子了。学习历代众多帝王的法度,就像分辨黑白一样清楚;应付当时的变化,就像数一二一样容易;奉行礼法遵循礼节而习以为常,就像平时伸展四肢一样自如;抓住时机来建立功勋的技巧,就像预告四季的到来一样准确;治理政事、协调百姓的妥善,使亿万群众因而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像这样,就可以称为圣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