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抿豆面 转眼改革开放四十年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吃惯了肥酒大肉,偶尔能吃上一顿抿豆面,不但能解馋,还能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 别看是一碗普普通通的抿豆面,一直以来,它在大同左云的饭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左云人的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用料调制时,用醋量大,开胃且助消化,符合家乡人的饮食习惯;用臊子做汤来调制时,不馊不腻,舀上一碗,汤水儿汤水儿地喝下去,既解饥又解渴。更重要的是:她是英雄的饭。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发挥了其他面食难以替代的作用——令八路军战士能够吃上顿热乎饭。 左云抿豆面是用豌豆面与莜麦面以1:1的比例拌制而成。做时省时省力省燃料,将面粉加水用锅铲拌成稠糊状,将锅水烧开,用乡下人特制的抿面床子,抿入锅内,待水二次沸腾时,即可捞入碗中食用。食用时可用调料调食,也可用事先做好的臊子汤浇食。因其做工简单,过去收工劳动回来的农民,既饿又乏累,常以此饭充作午饭或晚饭。 豆面饭用臊子汤最为美味,这不仅是因为臊子汤有肉或有蛋的缘故,而豆面的豆味可与臊子的鲜味“相映成辉”,这远比用白面制作的臊子面好吃的多,故左云民间有“豆面汤十里香”一说。臊子里的用肉最好是羊肉或羊油,羊肉比猪肉提味,且含热量也高。若在数九寒天,吃上一顿抿豆面,总能把人吃得大汗淋漓,足可与做工费时的羊杂碎(晋北的一种羊下水做成的饭食)相媲美。臊子抿面的特点是:汤味鲜美、油花浮面、酸辣可口。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至于臊子汤这种制品如何做就不需介绍了,因为臊子汤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三千年的前的西周早期。史书载:周文王的母亲为招待前来看望刚从监狱放出的周文王的亲朋好友所做的就是一种臊子面。当时叫“长寿面”。后来,晋北人家在给小儿过寿日(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就做这样的饭。因其历史悠久,祖国大江南北的人家多数都会做这样的饭食。 虽然臊子面的历史悠久,但左云的臊子抿豆面的历史并不长,因为抿豆面和抿磨擦子面是一个娘生下的双胞胎。久已过世曾经还缠着脚的母亲讲过,抿面所用的抿面床子,是当年(指抗日战争时期)沿山八路(指打游击的八路军)所创制。左云是山西革命老区,1941至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当时敌人不间断地发动大规模的扫荡和清野,大一点的行政村和主要路口均安插了据点。八路军战士这里刚生火做饭,饭还没端在手里,敌人就撵来,战士们就得赶快转移。常常三五天都吃上一顿热乎饭。在这种艰苦的岁月里,八路军的战士们就用缴获鬼子的罐头铁皮做了个能很快磨碎山药蛋的磨擦子,又让木匠做了个木抿面床子,上面有槽、有眼,用手可将山药拌莜面糊或豆面糊抿入沸水碗内,然后用盐来调食。做这样的饭,连做带吃也用不了20分钟。就是敌人有所察觉,在其赶来时,我八路军战士早就转移到安全地带。这种吃食,不仅解决了八路军短时间内吃不上热饭的问题,也深受下地干活的劳动人民的喜爱。 有趣的是,这种饭食有一个“要命的”优点,就是越吃越想吃。记得岳母初来左云,我给老人家做得就是抿面饭,因老人家是内蒙古集宁市(今乌兰察布市)人,虽然和左云只隔150公里,但他们那里,不吃也没听说过这种饭食。这次来吃了第一顿,就给予了12分的好评。并说,每天晚上就吃这饭。人老了,好消化。 为了老人吃起来不腻味,我们今天是抿豆面,明天改为抿磨擦子,反正是姊妹饭,老人吃哪个都一样。在我这里住了足足有4个月,才被天镇县的五连襟用车接走。这年老人已是89岁的高龄。转眼4年过去了,一天,突然大兄哥从集宁打来电话,说是母亲这几日感冒了,啥饭也不想吃,就想再吃一口左云的抿面饭。我和妻子商议,集宁人不会做抿面饭,寄去抿具和莜面豆面恐怕也做不出来、吃不上。怎么办,打车送吧。把左云的抿具带上一套,这样不就经常能吃上热热乎乎的抿面饭了。唉!不幸的是,当我们送去炊具时,前脚刚进门不久,老人就归天了。这给我们的心里造成极大的此生难以弥补的遗憾。 另外,豆面饭还可以用饸饹床压着吃,吃时同样可用调料调食,也可用臊子作汤来浇食。但做时,须往面中加一种蒿籽的辅料,这样压下的面才不会在沸水中化汤。记得有一次在代家沟煤矿搞调研,晚上,煤矿给职工们吃的就是这种省工省时的臊子做汤的压豆面饭。一张饸饹床,二三十号人在吃,都能供得上。看师傅们忙得锅上锅下,用过饭后,我也加入到压面者的行列里。至今,想起那顿饭来,都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高海泉,1964年生,山西省左云县人,现为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三晋文化和边塞文化研究会会员,左云县新闻中心《今日左云》总编辑助理。著有《左云人物志》上中下三卷和《左云史话》等200余万字。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稿 随着中国散文的繁荣与发展,新秀不断地涌现,为全面反映当代散文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方面作出的努力及贡献,集中展示当代散文家及散文创作的整体阵营和整体水平,继续推出新人、新作,壮大散文创作队伍,进一步推进当代散文的研讨、交流和发展,并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去洞察和认识社会,激发广大散文作者用智慧和才华去肩负使命和重任。基于此,我们组织名人、名家,投入巨大的物力、财力,编纂《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一书。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欢迎通过电子邮件投稿,请不要重复投稿。投稿请注明详细联系地址、邮编、电话,微信号、投稿后请关注博海书香公众号:bhsx272580736和国际诗歌网:www.gjsgshxh.com 每天将发表部分入围作品)。 截稿日期:2018年11月3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联 系 人: 丁红梅 戴三星 美国分会联系人:马梦瑶 桂林分会联系人:何兰青 九江分会联系人:柳守猛 联系电话:(010) 56140133 13691058281(戴三星) 投稿后请加国际诗歌网微信号:bhsx08 主办单位: 国际诗词协会 国际诗歌网 国际诗词协会 |中国旅游文学 | 博海书香 国际诗歌网:http://www. 学术顾问:丁芒 丁一 冰耘 潘颂德 韩 英 编委会成员:沈裕慎 李 平 戴三星 梁全义 陈锦绵 蒲公英 何兰青 马梦瑶 李汝保 朱超群 陈立琛 韩 江 陈典锋 买 超 曹 平 龚明仁 李剑青 涂作武 张石珍 王中海 马梦瑶(美国) 陈湃(法国) (排名不分先后) 执行编辑:丁红梅 何兰青 胡耀辉 周已雄 马梦瑶(美国) 法律顾问:戴 斌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欢迎 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摄影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