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偷家族》:豆瓣评分8.7,最温馨也最残酷,最融洽也最伤人

 昵称66382958 2020-06-23

身在物质世界,欲望得不到满足,寻求精神慰藉,抱怨换不来希望。

于是,我们感叹:现实残酷,人情冷漠;人生无常,众生皆苦。

这个世界总是不公平。精致的利己主义、自私的现实主义才是正道。殊不知,哪怕尚存一丁点爱和幸福,就能引发无穷的希望。

戛纳金棕榈影片《小偷家族》,有是枝裕和的人文关怀和温情细腻,有日本电影特有的生活气息和内敛的表达方式,还有这个由天南海北的边缘人,临时组成的家庭,在千疮百孔的生活夹缝中,努力追逐着难得的幸福。90s电影网

生命力的顽强,不过如此吧。

看透的是枝裕和,看不到的绚丽烟花

《小偷家族》中有这样一幕:低矮局促的陋室,一家人听到有人放烟花,却没法从屋檐的夹缝中,捕捉到烟花绽放的绚丽瞬间。那一刻,让我想到了本片的导演兼编剧,那个看透了世间百态、人生冷暖的是枝裕和。

处女座《幻之光》在日本影坛一鸣惊人,却成了是枝裕和最不满意的作品。到了《下一站,天国》,从琐碎细节中解构人性,在人文关怀中抒发温情,成了这位日本电影大师终生的艺术追求。

很少有人像是枝裕和一样,这么钟情于家庭题材。从2003年的《蛇草莓》算起,以家庭成员或站或坐的全家福,作为电影海报的作品,约有四、五部了。

与尚处于经济巅峰期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等前辈比起来,是枝裕和的作品,明显打上了“失落二十年”的深刻烙印。

他的家庭题材,大多描写日常琐碎,情节简单,节奏舒服,配乐寡淡,情节细腻,温和暖心。不过,生活背后的欢乐和艰辛,维护尊严的残酷与戏谑,也是是枝裕和与众不同的作品标签。

匠人是做自己擅长的事,精益求精,大师是寻求突破自我,挑战极限。在一片不理解声中,跳出自己熟悉的环境。从匠人到大师,是枝裕和收获了戛纳金棕榈奖,实至名归。

2018年,在《第三度嫌疑人》之后,《小偷家族》再登中国大银幕,对久未上映日本影片的国内院线来说,实属难能可贵。现在,连国内观众都把是枝裕和当日本影视圈代表人物看待了。

三层反转结构,刻画抱团取暖的临时家庭

《小偷家族》是一部能给人惊喜的电影。

片中,是枝裕和巧妙深刻的用一个抱团取暖的临时家庭,将底层社会的映像,不失温度的表现出来。

或许是受了《第三度嫌疑人》的影响,《小偷家族》加入了一定的悬疑、推理元素。

观众的感受是,很像是枝裕和,又不同于是枝裕和。

海报上,依旧是标志性的家庭合照,每个人都笑得挺幸福;初看电影,一家人偷东西、住陋室、吃垃圾食品、干临时工作,日子过得苦兮兮,这是第一层反转。

剧情徐徐推进,只言片语之间,似乎每个家庭成员都有难以言表的伤痕与隐忧,家庭内的矛盾也逐渐酝酿、暴露;随着一家人被警方控制,诱拐幼女、偷盗成性、抛弃家人、私埋尸体一一暴露出来,形成了第二层反转。

原来,在劣迹斑斑的卑劣行径背后,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起于人与人之间的不宽容和不理解,源于生存压力的逼迫和冷漠社会的绝望;死走逃亡的结局,仍因形如父子的和解为标志,而又充满生活的新希望。

观众终于恍然大悟,为夹缝中生存的边缘人,卑鄙着追求爱与尊重的努力,而发自肺腑的感动。

没有血缘的亲情,三对抱团取暖的边缘人

父子情深主线,是《小偷家族》细节最丰富的、因果最完整的主线。在影片开场,“父亲”柴田治与“儿子”祥太,就进行了一场默契配合的偷窃。偷窃这个话题,也贯穿了两人关系始终。

对于治,始终想让祥太称呼其一声爸爸,这个没什么文化、背负着人命,只能打零工挣辛苦钱的老男人,偷窃是能留给祥太唯一的生活技能;

对于祥太,随着年龄增长,开始怀疑和否定治灌输的一系列价值观,特别是自己的身世,治总是躲躲闪闪,最终,成为跳桥的导火索,直接导致了这个临时家庭土崩瓦解。

治最爱的就是祥太,当他视如己出。工地上,治假装眼前没完工的房子就是自己家,招呼着“我回来了”,向假想等他回家的祥太打招呼;发现小大人祥太偷偷盯着姐姐胸部看,治利用与祥太聊天的机会,打破尴尬,给祥太讲道理;即便因祥太被抓,混乱中决定四散奔逃的时候,还不忘拿着祥太的鞋子跑路。

最终,不是父子的两人,彼此承认了自己的自私,放下深藏许久的芥蒂,正式和解。早晨,车开走了,治叫着祥太的名字,在后面紧追不舍,车中的祥太压低了帽檐,不敢向后看,无声的喊出了“爸爸”。

柴田初枝与亚纪,一个是被儿子抛弃的孤独老寡妇,一个被原生家庭精神折磨的少女。

初枝是善良的,将抛弃自己的儿子儿媳的名字,给了小偷家族的父亲和母亲,关心家里的每一个人,给了大家一处遮风避雨的陋室,甚至还一起参与偷窃。她不希望风烛残年的自己,在孤独中的独自死去,哪怕眼前的一双儿孙都是陌生人。

海滩上,看着一家人玩耍嬉戏,自知时日无多的初枝,无声的说出了“谢谢你们”。她没有孤独的死去,因为还有人挂念着她。

亚纪也是善良的。因妹妹出生,腰缠万贯的原生家庭对她不闻不问、备受冷漠,而与爷爷的前妻离家出走,却没引起父母的关注。离家出走,是一种报复,她只是希望得到哪怕一点尊重和关爱,却得不到。

不曾受到过多少关爱的她,在奶奶初枝面前,可以像小女孩一样撒娇,在姐姐信代面前,她可以随意表达自我、发泄情绪。亚纪在风俗店中认识了四号客人,同病相怜的命运,让她多了几分怜悯,开始试着去关爱别人。

奶奶死了,她什么也做不了,虽然还有一家人,她的天已经塌了半边。被送回原生家庭的亚纪,不得不一脸冷漠的面对父母、妹妹和这个世界,或许在内心深处,她还会不时回忆那个破碎的了临时家庭,曾经的幸福和美好。

母亲信代与小女孩尤里,因为被家暴的遭遇,而走到了一起。

信代曾有美好的家庭,却因丈夫的不家暴而心灰意冷,与关心她的老客人治产生了感情。被发现后出于自卫杀死丈夫。手臂上的烫伤,是她终生的痛。

没有了生育能力,对家庭心灰意冷,却在治的支持下做了儿媳和母亲。对待婆婆初枝和妹妹亚纪,她关爱有加,对待祥太,她毫无保留。看到同样因家暴被治捡回来的尤里,顿时想起了以前的过往,宁可丢掉工作,也要保护这个孩子。

原生家庭的家暴,父母的漠不关心,让尤里从小就丧失了爱与被爱的概念。片中,小女孩尤里受到了临时家庭的关爱,父母、兄长和奶奶的保护,这与片尾,女孩只能在独自玩耍中长大,形成了残酷的对比。她,是最小的受害者,却因警察的解救,而不得不余生承受冷漠带来的痛苦。

如鲠在喉的结局,小偷家族的幸福与不幸

善和恶是相对的,人不可能非黑即白,我们都活在灰色里。就想小偷家族的成员,他们在社会上犯了恶,对待家人却一心向善,起初被观众鄙夷,最终却让人尊敬、难忘,浮想联翩。

小偷家族的解散是注定的。

理性的分析一下,高龄的奶奶,没文化的父亲,失业的母亲,在风俗店打工的妹妹,还有懵懂的儿子和不懂的女儿,这个临时家庭存在着一系列高危因素,再加上毫无血缘关系、钻了法律空子,本身就像是将倾的陋室,没有理由被法律和道德认可。

然而,家庭成员之间的拌嘴、嫌弃,是那么自然而然,相互依靠的动作和眼神,是那么顺理成章。没有血缘关系不重要,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抱团取暖,让每个人都得到了慰藉和关爱,并用心去关心别人。

在观众看来,小偷家族被硬生生的拆散了,每个人只能留在往日幸福的怀念与现实生活的重压之中,好可惜,好感动,然而,这也是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必然。

或者说,正因为这个临时家庭的四分五裂,才映衬出社会的刻板、麻木、循规蹈矩,才彰显出人性的可贵、亲情的无价。就像片中的烟花,听得见,看不到,却依然感觉到它的多彩绚烂。

悲悯,是人性最美好的情感,或许,《小偷家族》留给观众的,是无尽的悲观情绪,但那份难得的牵绊,才是人性最亮的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