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患者留了联系方式以后,我一天接到了 40 个问诊电话

 祥雲山人杨克昌 2020-06-24

本文作者:胡青山

正在休假的赵强(化名)接到患者电话的时候,刚好在吃午饭。和患者聊了 20 分钟以后,赵强挂断了电话。

晚饭的时候,中午的患者又打来了电话,因为家里有其他事情要处理,赵强和患者聊了一会以后,匆匆结束了电话沟通。

赵强是内蒙古西部某三甲医院精神科的医生,在休息时间接到患者的咨询电话,对他而言,已经再平常不过了。

「可能晚上他还要再给我打电话」,赵强说,「这位患者是之前已经出院的病人,现在病情有一点反复,家属就给我打了两个电话。」

第一通电话,患者的家属介绍了患者病情的变化,赵强认为患者应该去做心理干预,于是建议他联系其他心理医生咨询,并留下了心理咨询医生的联系方式。

第二通电话,患者的家属又重复介绍了一遍患者病情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他没有提是否按照我的建议做了进一步的诊疗。」

赵强知道,晚上一定还会有第三通电话。对于他而言,这是生活和工作的常态。

长期治疗的患者与留电话的医生

对赵强所在的科室而言,给患者留电话是常态。与其他医院和科室不同,「我们一般都是主动给患者留联系方式。」

赵强认为这和他所在医院和科室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医院在西北一个边境城市,患者分布在广大的农村里,这些农村很可能处于无人区,他们出来一趟非常困难,如果因为一点问题就要坐几个小时的车到我们医院来就诊,这确实也不太实际。」赵强说,对于精神科而言,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很多患者不愿意吃药,留下医生的联系方式,患者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调整药物,可以及时与医生联系。

「另外,精神科的检查更多依靠问诊,这和其他科室有很大不同,尤其是经常住院的患者,量表之类的东西不一定每次就诊都要做,在电话里问和当面问是有差别,但是有些时候也可以忽略。」但是,如果通过电话沟通,赵强认为患者需要面诊,或者住院观察,他也会直接告知患者和家属。

与赵强类似,武汉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张伟(化名)也经常给患者留联系方式。

由于肿瘤科的疾病往往需要周期性治疗,患者可能过一段时间又会回来,医生往往需要与患者保持随访和联系。

张伟手机通讯录中的患者和患者家属

图源:受访者供

「我们每个学科的疾病谱不一样,疾病特点不一样,比如说如果是一个外科医生,一个阑尾炎开完了,你这辈子也不会去找他了,他就不会存在加微信、留电话,下次再找你这种情况。」 张伟说,「但是,肿瘤科的医生一般要和病人保持联系。」

张伟认为,肿瘤科医生与患者保持联系有助于患者的病情管理。「比如有人打了化疗,化疗一个周期 21 天,他不可能 21 天全住在医院,有的患者做完化疗就回家了,回家之后他可能要就近查血,这时候他可以和你沟通,把他在当地查血的结果反馈给你,你告诉他需要怎么样处理。」

除此之外,给患者留下联系方式也可以方便患者预约管理。对于三甲医院而言,住院床位经常是紧缺的,并非患者去了就能有床位。「留下联系方式,你就把这个病人写在了你的列表里面,他要来之前提前联系,你就要提前给他分配床位,是会有管理方面的考虑。」

信任我才找我咨询?

无论是管理病人,还是随访患者,医生留下联系方式、患者私下联系医生,其实本质上都是基于信任而做出的选择。

李洁(化名)是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妇产科的医生,当患者问她要联系方式时,一般情况下,她也会给。不过,她与患者私下的沟通更像是朋友之间的交流,是完全基于信任的联系。

李洁之前遇到过一位老年患者,住院时病情已经比较重了。「她是肠癌转移的子宫内膜癌,已经是晚期了,现在去别的医院治疗了。」患者的女儿加了李洁的微信之后,偶尔会向她表达焦虑,李洁往往以安抚为主。

其实我给他们更多的是安慰,因为疾病重到一定程度,我帮不了什么忙。他们也去了更好的医院看病,我也不可能比那些主任医师有更好的治疗方法。」

偶尔李洁也会主动联系患者。由于在妇产科工作,李洁常常会遇到一些想怀孕而来求医的患者,「有些患者比较特别,她可能之前反复流产,或者说很想要个孩子,但是要不到,整个人很受打击,在怀孕这条路上,很有挫败感。」这种情况下,李洁会主动联系患者,询问患者情况,「其实更多的也真的是一个安慰」。 

有时候,李洁在医院工作遇到之前类似病历的患者,或者因为某件事情、某篇文章、某个视频忽然想起了某位患者,她也会通过电话或者微信主动问问患者的情况。

「我觉得这些病人也给了我很多鼓励,因为有时候我心情不好或者发朋友圈抱怨,这些患者也会主动来安慰我,所以我也会主动打听一下她们的近况。但是,真的说给他们提供什么帮助的话,其实没有什么太多实质性的帮助。」 

信任成为沟通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虽然在休假的时候不断接到患者的咨询电话,但是赵强认为「患者是比较认可我的权威性和人品,所以才会找我」。 

事实也确实如此,那位一天内打了三个电话的患者之前长期在上海居住,因为老家在内蒙古,所以来这里寻求赵强的帮助。经过赵强的治疗,患者情况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人家当时也确实是又送锦旗又送鲜花的,可能也确实比较认可我。」

张伟同样「不想辜负患者的信任」。「他肯定是相信你,才会找你看病;他相信你,才会来问一些问题,即使这些问题是亲朋好友的健康问题。」

但是,基于信任的沟通背后却隐藏着烦恼与风险。

无法分开的工作和休息时间

最多的时候,张伟一天接到了四十多个来自患者的电话。「其中有一位患者特别纠结,一个人打了特别多电话,就是来询问自己疾病的情况。」

「我肯定会觉得烦的,因为我不喜欢接电话,电话铃一响我就很紧张,我觉得我能发文字最好,能打语音的就不要打电话。」张伟坦言,每次接电话其实都会给他带来压力。

除了电话频率多,患者打电话的时间也很让张伟无语,他曾经在早上5点接到患者的电话。

「没办法,他给你打,你还是得接,因为你不知道有什么事情,你接到以后才知道他会不会有什么紧急情况,有紧急情况他肯定是需要你的。」张伟对于患者不分时间场合就打电话的行为也很无奈,「但是,接完之后我会告诉他,你下一次打电话的时候注意一下时间,我们其实特别无奈。」

赵强最晚在半夜 12 点接到患者打来的电话。「也有在凌晨四五点打电话的,但那时候我已经睡觉了,手机也是静音状态。如果他打了好几个电话,事情可能会比较急,我会选择早上起来回一个电话。」

虽然患者联系时间和频率都不固定,但是赵强一般也能够理解。「人家虽然没有作息的观念,但是半夜打电话肯定都有急事。因为有些病人有时半夜急症发作,家里人确实没办法才会给我们打电话,我也特别能理解。毕竟这种病患,你说他们可怜吗?确实挺可怜,其实他们家人更可怜,非常无助,没办法才给我们打电话。」

不分白天黑夜打电话的患者带来的只是生活上的烦扰,如果医生通过电话咨询导致患者治疗延误,甚至带来医患纠纷,可能医生面临的就不只是生活上的烦扰了。

非正式咨询背后的误诊与风险

2019 年,一则网上问诊医生倒赔 2 万块的帖子在网上流传。文章称一位儿科医生的朋友由于小孩眼睛发红,在微信里咨询医生是不是因为发烧引起的,该医生建议对方先用些眼药水观察看看。后来小孩病情加重,去眼科检查为眼眶蜂窝组织炎。由于患者住院花了不少钱,因此医生被迫赔了 2 万元。[1]

图源:微博截图

这种非正式咨询背后的误诊和风险可见一斑。实际上,非正式咨询并非中国特色,在美国,这类非正式咨询有个专门的词汇「Curbside Consult」,直译成中文就是「路边咨询」。

2010 年,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美国心脏病杂志)一项研究指出,在美国,「路边咨询」非常常见,初级医生平均每周收到 3.2 次路边咨询,专科医生平均每周收到 3.6 次路边咨询,胃肠科医生平均每周花费 1 小时进行路边咨询。[2]

路边咨询的误诊风险也是被研究论证过的了。2012 年,J HOSP MED(美国医院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对比了正式咨询和路边咨询的差异,研究选取了一所大学附属医院对 47 名患者的诊疗意见,其中一位内科医生进行的是路边咨询,而另外一位医生则进行正式咨询。

结果发现与正式会诊相比,路边咨询的信息误差率达到了 51%,而正式咨询改变了 60% 的诊疗方案。研究认为,路边咨询由于获得信息是不完整的,最终会导致不正确的诊疗建议。[3]

其实,对于电话咨询背后的风险,医生们并非不知道。

「首先,你没有看到本人,医生判断起来不完善,毕竟缺了一个环节,肯定有遗漏的风险。还有的病人甚至是家属帮忙来问,就更失去了一道环节。其次,你没有办法看到病历文书,如果在实体医疗机构看病,你有一个病例,医生会在上面写一些情况和建议。」张伟说,「没有看到真人,也没有病历文书等资料支撑,就很容易出问题,出了问题之后就陷入很不利的局面。

但是,即使知道可能存在风险,医生们也还是会给病人留下联系方式,为患者提供电话咨询。「确实有这样那样的风险,但是只能说这是权宜之计,为患者在那里已经发病了,你指望他在偏远地区突破重重困难来我们医院就诊,确实是有些困难。但是你说有没有误诊的风险?其实也是有的,所以说这是一个很难解的问题。」赵强如是说。

不过,医生们也会采取一些手段尽量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对赵强而言,他一般不会为初诊患者提供线上问诊服务。「我留联系方式的患者主要是我亲自接诊过的患者,或者住院我管床的患者,或者我已经在门诊看过并开药的患者,其他的新患者我们一般不太主张远程问诊,我一般主张是面诊。」

张伟则认为与其给患者留私人的联系方式,不如直接推荐患者到一些线上问诊平台问诊,这样能规避一些风险。「目前行业内是在鼓励互联网医院,疫情对互联网医院本身也有推动作用。互联网医院本身是法律框架内的,有一个实体医院或者实体机构作为依托。在这个框架之内,有的医生可能有处方权,有的医生可能只能问诊不能开药,规定本身就是在规避风险。」

但是,武汉市某三甲医院儿科医生吴达(化名)则认为,给患者留私人联系方式其实很常见,但是通过电话或者微信问诊导致患者出现问题,医生其实应该有很大的责任。「你做医生就要去考虑很多的可能性。我们一般看病会说建议你怎么样,然后如果怎么样了,你需要去怎么处理,你只有这样去跟病人交代了,病人才会有心理预期,知道他可能出现的好与不好。」

如果私下线上问诊出现了问题,那么他在医院面对面的诊疗过程当中,也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是不严谨的,我觉得这和网络其实并没有什么联系,不是说只有在网上才会遇到这种问题。如果你遇到医闹打官司,可能病历上一个词一个字表述不正确、不准确,就能成为你胜诉或败诉的关键。」吴达如是说。

不过,也有医生从根本上避免了这些风险,他们拒绝给患者留下私人的联系方式。当患者想要联系方式的时候,李洁会先评估一下患者的素质如何。觉得比较难缠的患者,我就会说医院规定不能跟病人之间有私下的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