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温凉并济,补泻兼施,补脾燥湿,化痰息风; 泽泻汤:化饮升清泻浊; 钩藤、白芍:平肝柔肝;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中医虽无高血压病名,但有其实,多属中医学眩晕或头痛的范畴。由于《黄帝内经》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历代医家治疗高血压多从肝论治。但也有从脾虚气弱治疗的,如元代李东恒在《脾胃论》指出“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移治脾气虚弱导致的肝阳偏旺的眩晕、头痛治之常验。 本案舒**,女,4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余,此次因劳累后头晕复作加重1周就诊。头晕,以昏重为主,视物晃动,头脑不清晰,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表明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舌淡紫苔白润薄腻,脉虚弦,说明病机虚实夹杂。患者药后诸症减,后续以调理巩固为主,“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也”, 肾精渐衰,阴气逐而变虚,故酌加熟地30g杜仲20黄精、桑寄生各15g生麦芽10g鹿角片3克龟甲3g等做成药丸加服1个疗程。血压平稳,未服西药。 1、吾师曾庆明教授,立足辨证论治,授独具慧眼,另辟溪径,从脾虚气弱兼痰夹湿治疗,不仅降压效果好而且毒副作用小,不仅近期效果好,而且远期疗效尤甚,不仅血压降,而且随之而来的头昏也常收意外疗效。 2、先汤后丸:汤者荡也,一般慢性急性发作都可用汤剂,先遏止住头晕等急性发作,所以用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丸者缓也,一旦取效后,就用汤药变成丸药,以取缓补慢调,所以血压平稳后的治疗应从扶正固本兼以祛邪入手,扶正则以补气、健脾、柔肝、益肾为主,祛邪则以化饮祛湿为要。曾教授善于辨证用药丸、膏方、胶囊等剂型,治疗慢性病很有特色,也很有优势,省时省钱又方便,值得进一步总结。 3、人过四十,元气渐衰,无力压制住长高的血压,所以只要辨证是阳虚气弱,或阴精不足,治疗治眩晕“补益”总归是治本的主基调,镇肝、降肝、清肝多半是治标唱成配角。标本兼治以本为主,此中医治高血压眩晕的优势所在。 4、脾气虚弱是眩晕病常见病因,补气是主基调,黄芪是补气的主将,一般重用至30克-60克始效;人参、白术、甘草要结合应用;对于风痰头昏高血压,天麻、白术、法夏为对药,用量均需10-20克;痰湿是高血压的次要原因,泽泻是化痰湿的主将。一般30克,且与白术为3:1。另外,钩藤为兼去肝风用药。 (此医案由曾庆明教授学生商医生整理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