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前几天,我给你讲了,关于气机郁滞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 许多朋友看了以后,觉得有道理。 其实,除了气机郁滞之外,风痰上扰,也是高血压出现的一大诱因。 怎么理解呢? 我给你说一个真实的医案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是46岁。 这个人,两年前被确诊为高血压。天天吃药控制血压。不吃,就反弹。一旦休息不好了,那坏了,她就会头晕,下肢肿胀。那个难受劲儿,就别提了。 后来,此人决定投中医治疗。 找的是谁呢?依然是我前几天提到的,在业内声望很高的中医前辈,李士懋老先生。 老先生一看,患者脉弦滑,舌头还可以,没有明显异常。量一下血压,高压150,低压110。 了解到患者的情况以后,老前辈就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半夏12克,天麻15克,陈皮9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胆南星9克,石菖蒲9克,枳实9克,天竺黄12克,钩藤15克,僵蚕12克,泽泻15克,全蝎10克,蜈蚣10条。 所有这些,水煎服。服药期间,不用吃西药。 结果如何?患者一共服药32剂,头晕之感完全消失,下肢不再肿胀,血压下降明显。高压120,低压85。 这时候,原方不变,再投28剂,随后停药。 过了好久,医家询问,患者停药后血压正常,再也没有复发。 你看,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 这里头是怎么一番学问呢? 一切,我们从脉象上分析。 你看,此人就诊当时,脉象弦滑。 脉滑,说明有痰湿。 脉弦,说明肝气失和。 肝属木,主风。肝气失和,就得考虑,是不是有肝风了。 痰湿这个东西,你记住,多了以后会引动肝风。为什么呀?因为痰湿阻滞气机,影响了肝的疏泄之能。肝不得疏泄,于是它就要拼命地疏张。就这样,一来二去,有了肝风。 肝风,夹痰浊,在体内这么一吹,好家伙,人就会跟着迷糊了。 上文医案里的患者,显然就属于此列。下肢是浮肿的,说明痰湿内阻。 这个时候,她的血压为什么会高起来呢? 道理很简单。你想啊,遇上大风天,你走起路来,是不是很费劲啊?你要是不使劲儿,别说走了,就连站都未必能站住。 同样道理,肝风夹痰,在体内这么一吹,血液要往前走,就势必花费更多的力气。不然,就寸步难行。为此,我们的身体就会自动地调节升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就这么来的。 好了,既然如此,我们就得把患者体内的风痰,化解掉。这就是化痰息风。只要患者不再有风痰内扰,那么她的血液运行,就没有阻力,血压自然下降。 我们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半夏12克,天麻15克,陈皮9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胆南星9克,石菖蒲9克,枳实9克,天竺黄12克,钩藤15克,僵蚕12克,泽泻15克,全蝎10克,蜈蚣10条。 这个配伍,是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加减。 其中,半夏、陈皮、茯苓、白术、天麻,是半夏白术天麻汤的配伍。半夏,能燥湿化痰,降气逆。天麻,可以祛风止眩晕。白术健脾燥湿,陈皮理气除湿,茯苓健脾利湿。 在这个基础上,用蜈蚣、全蝎、僵蚕和钩藤,增加祛风之力。用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来增加化痰之效。枳实,行气消痰。泽泻,利水除湿。 你看,这不是很清楚吗? 这样,等患者体内的风痰没有了,血压自然就下降了。 其实,类似医案里这样的高血压患者,还是非常多的。这些人,相当一部分身体偏胖,舌苔可能白腻,舌边可能有齿痕,在高血压的同时,身体可能有浮肿,伴随眩晕、迷糊、恶心等等现象。其血压,吃药不好控制。一旦停药,立刻反复。 为啥呀?他体内有风痰啊。风痰内扰,吹个不停,你说他的血压怎么能下去? 当务之急,就是息风化痰。老祖宗给我们的治疗经验,我们应该细心地学习。这里体现出的,是中医对疾病的特殊理解方式。如果不具备中医的思维,就很难理解。 有此类困扰的朋友,你在了解了这些道理之后,不应该盲目照方子吃。自己给自己开药,要不得。你要做的,是积极到中医院,看中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合理借鉴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这个方子加减治疗高血压,尤其是以眩晕为主要不适的高血压病,是人人都会的办法。只要是合格的中医人,他一定会用。关键是,我们能否理解其中的道理,能否积极配合治疗、坚持服药。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