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释义】: 逸:放荡。原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四种恶习。后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成语出处】: 《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泆佚;所自邪也。” 【成语典故】 春秋时代,卫国国君卫庄公有个儿子叫州吁,他非常溺爱这个儿子。州吁长大后,由于父母的溺爱,他非常任性,为所欲为,到处惹是生非,庄公对也听之任之,从不严加管教。 卫国的老臣,大夫石厝认为庄公如此溺爱放纵儿子,不仅会害了儿子,而且还会危害国家。他劝告庄公说:“人们都说,父亲喜爱孩子,应当用道义来教育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父母宠爱得太过分就会使他们养成骄横,奢侈,荒淫,好逸的恶习,这些恶习都来自邪恶。 但是,卫庄公没有听从大夫的忠告,州吁变得越来越坏。庄公病死后,太子姬完继位当国君,称卫桓公。后来,州吁杀死了兄长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非常残暴,遭到卫国人的强烈反对。他篡位不到一年,石厝联合陈国国君,设下奇计,除掉了州吁。 “骄奢淫逸”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
|